人常说“轻如鸿毛”。但就是这轻飘飘的羽毛,如今在光山县却做成了一项年创纯利8亿多元、从业人员逾10万人的大产业!
光山县曾有一家名扬全国的“金鸳鸯”羽绒厂,但因体制僵化、经营不善等原因,于1995年倒闭了。
厂子倒了,职工们却心犹未甘。原为这家企业职工的胡仕全、胡仕运兄弟俩,见国有厂日趋衰微,便毅然于1992年辞职下海,决意另闯一片天地。他们觉得,羽绒服装不缺市场,只是消费者让质次价高的产品坑怕了。于是,他们采用现场充绒的办法——做好服装外罩,让消费者自己挑选中意等级的羽绒,当场充填,使其买个明白、穿得放心。
这一招果见奇效。胡家兄弟在开封市开业第一年就挣了10余万元,最高时年创收40多万元。此后,现场充绒户滚雪球般壮大,到目前全县经营该项产业者已超过1万户,经营足迹遍及国内29个省市区;加工的绒毛还出口海外。
充绒户多了,又带动了鹅鸭养殖、服装加工、绒毛加工、布料辅料经营、车辆运输、邮政托运、技术培训等相关行业,形成了庞大的“羽绒链条产业”。仅鹅鸭养殖一项,全县早先每年只出栏100万余只;而今年前3个季度已达850万只,成为我省最大的鹅鸭养殖基地。
县委、县政府看准了这一产业的富民效应,适时扶持其做大做强。在县城规划建成了长达1公里多的羽料材料、布料辅料经营一条街;建立了绒毛加工园区,鼓励业主入园建厂;相关部门牵头,组建了“光山羽绒商会”,从业者们自律守法,规范、诚信经营。同时引导拓宽产业领域:由传统的保暖型服装向现代休闲时装转化;变单一羽绒为羊绒、化纤绒多业并举;既自产自销,又为国内外大厂、名厂提供配套原料、辅料等。
目前,该县已成为我国长江以北最大的绒毛产业基地。县非公经济发展局的负责人说:“我们下一步的目标,是创立自己的名牌产品,以科学发展观引导其向‘全国第一’迈进。”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