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1月5日在美国拉斯维加斯消费电子展上拍摄的中国企业制造的具有安防和初步物联网功能的电子宠物狗。此次拉斯维加斯消费电子展充满了中国元素,3800多家参展商中,超过三分之一来自中国。一批颇具竞争力的中国创新产品在展会上亮相。新华社记者杨磊摄
爬坡过坎的攻坚期,转型升级的机遇期,结构调整的关键期……2016年作为“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关键一年,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和作用。
回首这一年,我国经济在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顶住了下行压力,依然保持稳步增长、稳中向好、动能强劲的趋势,在产业调整、消费转型、供给升级等多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为整个规划的稳步推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中国制造升级——重塑经济新动力
“十三五”开局之年中国制造凭借市场、产业成熟等传统优势和科技创新等新发优势,成为了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中坚力量。
2016年前三季度,我国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0.6%,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20%以上。数据显示,我国已成为全球首个年度接受专利申请量超百万的国家,专利申请量连年高速递增,为制造业升级储备了充沛资源。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表示,2016年我国建成了全球最大的4G网络,4G用户数突破了5亿人,拥有全球第一的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用户数,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信息产品生产基地和最具有成长性的信息消费市场。
新消费崛起——撬动经济新引擎
50.2%,66.4%,71%,从2014年到2016年前三季度,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连续三年呈上扬走势,“头驾马车”的地位更加稳固。
而从2016年消费市场呈现的新业态来看,消费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压舱石”,提供发展持续动力的趋势更是明显。
——从消费人群来看,“一老一少”将引领未来消费,“95后经济”“银发经济”潜力巨大。我国老龄人口已突破2亿,专家预测,2050年我国养老市场规模将增至106万亿元。
——从消费方式来看,网络消费保持高速增长,前11个月,网上商品零售额增速高出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3个百分点。商务部发布的电商“十三五”规划提出,到2020年电商交易额将达到40万亿元。依赖于互联网技术,共享经济也方兴未艾。
——从消费结构来看,电影、体育、旅游等服务消费快速发展,有研究预测,2025年我国体育产业规模或达7万亿;今后5年文化产业占GDP比重将超过5%,规模达5万亿元,成为支柱性产业。
——从消费种类来看,绿色消费、智能消费蓬勃兴起,前11个月,商务部重点监测企业节能空调销量同比增长8.3%,超高清电视增长8.2%,4G手机增长6%。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研究员高玉伟说,新消费的崛起体现了我国经济较大的发展潜力,在稳增长方面的作用不可忽视,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动能。
民生投入持续加大——助力实现全面小康
2016年尽管面临经济下行压力,但我国财政收入前三季度同比增长了5.9%,尤其是重点民生领域如教育、科技、社会保障和就业等领域支出增幅都保持两位数的增长:教育支出增长13.3;科技支出增长14.2%;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14.6%。
来自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数据显示,2016年前三季度,我国城镇新增就业1067万人,提前完成了全年1000万人的目标任务。
2016年中央和地方出台完善多项民生措施,进一步织密了民生“安全网”。
这一年:
——全国1亿多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得到提高;
——20个省份相继出台文件,对本地区城乡居民医保制度整合作出规划部署;
——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搭建多元化人才选拔平台。2016年各地陆续公布高考改革实施方案,取消和调整不少加分项目。
中央党校教授赵振华表示,“真金白银”的投入就是为了保障民生,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持续深化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市场化债转股启动——让企业“轻装上阵”
“十三五”开局之年我国企业去杠杆成效初显。2016年10月10日国务院公布《关于积极稳妥降低企业杠杆率的意见》,明确提出了去杠杆的七种主要途径,为逐步破解企业去杠杆难题指明了改革线路图,其中市场化银行债转股是企业去杠杆的有效办法之一。随着这一进程推进,2016年11月末,我国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6.1%,同比下降0.5个百分点,企业“轻装上阵”的愿望正逐渐成为可能。
2016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明确指出,要把降低企业杠杆率作为重中之重。要支持企业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加大股权融资力度,加强企业自身债务杠杆约束等,降低企业杠杆率。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教授董希淼表示,目前陆续开展的市场化债转股的项目,主要集中在钢铁、煤炭、冶金等去产能重点行业企业。随着市场化债转股的深入推进,将会有更多负债率较高,但产品有市场、未来有前景的实体经济行业和企业参与进来,让更多企业去掉重疾,重拾活力。
财政收入新跨越——护航经济稳步发展
2016年前11个月数据显示,全国财政收入逼近15万亿元大关,不断迈上新台阶。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财政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效保障。
2016年,财政政策主动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减税、降费、置换债务,增效加力。这一年,财政运行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主线开足马力:去产能,设立并及时拨付专项奖补资金,大力支持棚户区改造和货币化安置;补短板,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大幅增长,支持探索资产收益扶贫和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同时,深化重要农产品收储制度改革,并在公共服务领域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白景明表示,当前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进入关键阶段,实施更加积极有效的财政政策,将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更大成果和经济社会稳步发展。
价格改革提速攻坚——持续释放市场活力
2016年,价格改革蹄疾步稳、重点突破,电力、天然气、医疗服务、交通运输等领域改革向纵深推进。这一年,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全面推进,医药价格改革迈向深入;电价改革全面加速,输配电价改革提前一年基本实现省级电网全覆盖;天然气定价加快“放开两头、管住中间”,占消费总量80%的非居民用气门站价格由市场主导形成;交通运输价格市场化程度显著提高,高铁动车组票价、普通旅客列车软座软卧票价由铁路运输企业依法自主制定等。
价格是降成本的重要领域之一。一年来,价格领域多方施策,为企业减负约2500亿元。
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刘树杰表示,能源、交通、电信等领域上游供应主体较少,下游与民生紧密相关。必须做好整体设计,坚持价格市场化改革与自然垄断环节监管并重,结合体制机制改革稳步推进。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