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同时,一些严重制约我国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的问题开始显露。如,传统产业工厂冗余严重造成的生产效率低下,生产要素成本提升制约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环境恶化严重难以支撑粗放式发展等。
“共性工厂”作为一种新的生产模式,为上述问题找到了解决出口。首先,“共性工厂”可以淘汰冗余、落后的工厂,腾挪出大量的连片土地,为地区发展高端产业提供空间资源;其次,打造“共性工厂”的同时实现了产业技术改造,提升产业生产效率并降低人力成本;第三,“共性工厂”可通过提高生产的环保标准,降低污染排放,有效解决环境问题。
推动传统产业提质增效的利器
所谓“共性工厂”,是指面向某个传统产业提供智能代加工服务的独立法人实体工厂。它通过将同一传统产业企业的加工环节聚集于该工厂,实现产品的“分散设计、集中生产”。同时,共性工厂内运用智能化、柔性化的制造技术,实现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形成高效、集约的新型生产模式。“共性工厂”可以是覆盖全生产过程的共性工厂,也可以是针对关键生产环节的共性工厂。
“共性工厂”区别于过去普通代加工工厂的特点包括:
服务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共性工厂”定位于服务劳动密集型传统产业以及高污染制造产业,通过集中制造环节,实现提升生产效率、提高产品质量、优化生产要素配置、有效控制环境污染,达到促进产业提质增效、绿色发展的目标。
加工平台化。“共性工厂”通过搭建加工服务平台,为某一传统制造产业提供智能化、柔性化的代加工服务,本身不涉及设计、研发和销售等环节。
工厂智能化。“共性工厂”生产设备集成机器人、数控机床等制造装备,利用设备监控技术、物联网技术等,即时准确地采集生产线数据,减少生产线上人工干预,实现生产装备智能化、制造智能化、管理智能化。
技术柔性化。“共性工厂”依托智能化生产设备,生产过程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和应变能力,可以依据客户需求,进行产品的个性化定制,或者根据不同品牌产品之间的细微差异,快速对生产线制造参数进行调节,实现差异化生产。
促进企业转型升级的路径
“共性工厂”因其所具备的上述优势特征,可以有效促进传统产业集聚区优化产业结构和提升产业层次,具体实施路径包括:
一是剥离制造环节,促进传统产业向高端化发展。
“共性工厂”通过将分散在同一领域不同企业内的生产要素集中起来,一方面为传统生产制造产业打造集约化、智能化先进生产模式,另一方面推动传统产业的企业从低端加工制造向研发设计、品牌营销等微笑曲线的高端环节发展。此处可以借鉴美国苹果公司,其通过将iPhone等产品的生产加工环节从本企业转移到富士康公司(可视为电子行业代加工的“共性工厂”)进行代加工,企业的发展重心放在研发设计、内容服务等高附加值环节,使苹果成为2016年全球最具价值品牌。
二是优化要素配置,促进地区产业转型升级。
人力成本的上升和土地要素供应不足,已经成为地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硬制约。“共性工厂”通过集中优势制造业生产环节,可以实现劳动力配置上的集约与空间上的集聚。这样不仅释放出大量劳动力,降低用工成本,还可盘活大量连片工业用地,供政府重新规划高层次的未来产业。比如广东省的一些服装企业已经开始了积极探索。深圳新名婚纱联合广州佳美婚纱等5家婚纱企业,通过成立婚纱制造“共性工厂”,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企业利润,同时也为广东腾挪出空间资源。
三是整合制造资源,提高传统产业的生产效率。
我国现有优势传统产业多处于劳动密集型发展模式,传统产业集聚区工厂冗余严重,订单分布不均,有的工厂不间断生产,有的工厂则时常停工,产业生产效率极其低下。在劳动密集型产业设立“共性工厂”,可以解决由于企业订单分布不均导致的工厂闲置问题,提升产业生产效率。如广东省硕泰智能装备有限公司通过在中山市建立打印耗材的“共性工厂”,对打印耗材产业进行制造装备的智能化升级,整合其他工厂资源,提升了整个产业的生产效率。
四是强化污染管控,打造绿色制造产业体系。
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矛盾是工业化过程中无法逃避的难题。对于生产过程中可能造成环境污染的产业,通过打造“共性工厂”,将整个生产流程或某些污染环节集中放入“共性工厂”,便于政府对生产过程进行污染管控,有利于实现生产过程绿色化。例如,家具行业中喷漆和打磨是污染最严重的生产环节,广东省中山市通过设立家具喷漆和打磨的“共性工厂”,集中了所有家具生产企业喷漆和打磨环节,该行业对中山市环境的污染很快得到了控制。
加快推广“共性工厂”模式的建议
一是提升传统产业标准化程度。围绕传统产品的后续发展能力,分类推进国内外先进技术标准。鼓励支持骨干企业参与传统产品标准的制定,着力提升现有传统产品的标准层次。
二是突出“共性工厂”建设中的政府引导作用。在传统产业集聚区,政府通过鼓励支持加工型企业设立“共性工厂”,解决工厂冗余,提高生产效率。同时,应鼓励支持相关企业设立重点污染环节“共性工厂”,提高环境污染监管水平。引导“共性工厂”上下游企业与“共性工厂”集聚式发展,优化地区产业结构。
三是在高度集聚的传统产业开展试点示范工作。在以中山市为代表的灯具产业集群,以长江三角洲环太湖区、杭嘉湖地区、宁波、温州,以及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代表的纺织服装鞋帽产业集群,以浙江、广东、江苏、山东为代表的五金加工产业集群,应率先在提升产业生产效率、淘汰现有落后冗余工厂等方面,开展“共性工厂”试点示范,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四是尝试在高污染产业强制推广“共性工厂”模式。应尝试在广东、福建等家具制造产业集群,强制推广家具喷漆“共性工厂”;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三大造纸产业集群的中小企业集群,强制推广造纸“共性工厂”;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以及四川、陕西等电子信息产业群,强制推广集成电路板及光伏硅件制造“共性工厂”,将制造过程中的污染环节集中起来,并加强对环境污染的监管。
五是选择东南沿海等土地紧缺省份先行布局。在广东、上海、浙江、江苏、福建以及重庆等土地资源紧缺的省份,优先布局“共性工厂”,淘汰落后冗余工厂。针对淘汰的工厂,租赁未到期的要给予补偿,已购买土地的要给予回购。由政府主导规划腾挪土地的未来使用方向,保障高技术产业落地,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地区产业层次。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