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关于老字号的报道不少。苏州稻香村和北京稻香村为了商标权打官司;北京庆丰包子铺花了3年时间打赢侵权官司却只获得5万元的赔偿;纪录片《中华老字号》出资方南方某省老字号企业协会与影片制作方因资金等问题纠缠4年拍摄工作毫无进展,日前又打起官司……这些大都传达出负面信息的报道,呈示出我国老字号企业当下并不令人乐观的市场处境。
比起因外来侵害而动辄打官司,更让老字号们头疼的还是来自企业内部的问题。较早前因一家日本媒体暗访曝光“服务不佳”而被网友评为“零分餐厅”的上海知名老字号酒楼老半斋,目前已处于内部整修暂停营业状态。这事在上海引起不小震动,许多人对此都感到郁闷,觉得这实在是太丢脸了。但也有部分网友不以为然:国营餐饮店就是这种风格,日本服务水准高自然不习惯,这是文化差异所致无需大惊小怪。
在日本人看来难以忍受的“服务不佳”(比如顾客进店问服务生找位子,却被一句“不会自己找吗”打发),竟被一些人认为是国营餐饮店的“风格”,如果不是玩笑话,这其中透露的信息就值得深思了。据报道,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华老字号企业有1.6万家,目前商务部认定的中华老字号仅1128家,几十年来勉强维持现状的占70%,长期处于亏损状态,濒临倒闭、破产的占20%;生产经营有一定规模、效益相对较好的只有10%左右。大多数老字号经营不善,个性原因多种多样,但要找共性原因,它们身上或多或少带有的这种“传统风格”,就是其中之一。
“传统风格”,一言以蔽之,就是一个“老”字。老字号之所以能够留存下来并被市场广泛认可,就是基于这个“老”字,而如今面临诸多问题生存维艰,其实也是因为这个“老”字。前之“老”,当然是指老字号的特色产品和服务,是历经市场磨砺而价值不灭的传家宝;但后之“老”,却是因在市场长期占有有利地位而养成的一些不好的习惯。
有学者指出,老字号曾经创造的辉煌成就不容抹杀,但历史终归是历史。老字号要想继续生存并把其好的东西传承下去,显然无法仅靠“老字号”三个字,而是要看能否与时代要求契合——说到底,就是“老字号”的供给,是否适合现在的需求。老字号基本都是国营,虽然市场经济促使老字号多有改进,但总体来说,计划经济养成的那一套行为方式还多数被保留着。比如计划意识太强、“单位”气息太重、不够重视消费者等。而这种“历史传承”,从根本上使得老字号面对市场竞争时总是捉襟见肘。
正所谓,成也一个“老”字,败也一个“老”字。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日前就老字号问题专门在人民日报撰文指出,老字号的主要工作应该是改变思路。改变思路,其实就是告诫老字号不能倚老卖老,不要让“老”字困住。有研究发现,老字号企业主要受困于以下四大问题:体制和观念滞后,阻碍老字号的改革创新;产品和技术陈旧,制约着老字号的价值提升;资金短缺、人才流失,降低了老字号的发展活力;现代品牌意识淡薄,无法发挥品牌优势。这些都是在“老”字桎梏下的现实表现。
为了让老字号走出困境,在新的时代、新的市场环境下焕发出新活力,各路人士也都开出过药方,无非是从体制机制、管理制度、人才培养与激励以及产品改良与创新等各方面尽可能地脱胎换骨,主动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说到底,老字号要求新,最根本一点是要识“老”服“老”,并下决心去除掉那些不合时宜、掣肘发展的“老”。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