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2016年前三季度中国社会融资规模现状。初步统计,2016年前三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3.47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多1.46万亿元。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10万亿元,同比多增1万亿元;对实体经济发放的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减少4606亿元,同比多减1946亿元
参考《2016-2022年中国政府融资平台市场规模现状及十三五发展动向研究报告》
初步统计,2016年前三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3.47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多1.46万亿元。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10万亿元,同比多增1万亿元;对实体经济发放的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减少4606亿元,同比多减1946亿元;委托贷款增加1.51万亿元,同比多增5043亿元;信托贷款增加4795亿元,同比多增4229亿元;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减少2.05万亿元,同比多减1.46万亿元;企业债券净融资2.61万亿元,同比多6916亿元;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9602亿元,同比多4219亿元。2016年9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72万亿元,分别比上月和去年同期多2604亿元和3638亿元。
从结构看,2016年前三季度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的74.2%,同比低0.7个百分点;对实体经济发放的外币贷款占比-3.4%,同比低1.2个百分点;委托贷款占比11.2%,同比高2.8个百分点;信托贷款占比3.6%,同比高3.1个百分点;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占比-15.2%,同比低10.3个百分点;企业债券占比19.4%,同比高3.5个百分点;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占比7.1%,同比高2.6个百分点。
注1:社会融资规模是指实体经济(境内非金融企业和住户,下同)从金融体系获得的资金。其中,增量指标是指一定时期内(每月、每季或每年)获得的资金额,存量指标是指一定时期末(月末、季末或年末)获得的资金余额。
注2:社会融资规模统计数据来源于人民银行、发改委、证监会、保监会、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和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等部门。
注3:社会融资规模中的本外币贷款是指一定时期内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人民币和外币贷款,不包含银行业金融机构拆放给非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款项和境外贷款。
注4:2015年1月起,委托贷款统计制度进行了调整,将委托贷款划分为现金管理项下的委托贷款和一般委托贷款。社会融资规模中的委托贷款只包括由企事业单位及个人等委托人提供资金,由金融机构(即贷款人或受托人)根据委托人确定的贷款对象、用途、金额、期限、利率等向境内实体经济代为发放、监督使用并协助收回的一般委托贷款。
注5:当期数据为初步统计数,当月比上月、比去年同期的数据为可比口径数据。
资料来源:互联网,中国报告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WDS)。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