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我国科技创新能力跃上新台阶,正处于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的重要时期,重大创新成果和顶尖人才不断涌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兴起,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创新为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增添经济发展新动能提供了强大支撑。
7月2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拟近期向社会发布。
7月22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政策吹风会。科技部党组成员、副部长李萌在会上谈到中国科技创新成就及“十三五”总体部署时表示:“《“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是22个国家重点专项规划之一,是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和《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的细化落实。”
我国科技创新成就举世瞩目
“我国科技创新能力跃上新台阶,正处于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的重要时期,重大创新成果和顶尖人才不断涌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兴起,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创新为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增添经济发展新动能提供了强大支撑。”李萌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核心位置,围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出系列重大部署,极大激发了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全国人民的创新创造热情,科技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在推动经济持续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支撑引领作用。
一是基础研究重大成果涌现,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我国科学家在量子通信、量子反常霍尔效应、中微子振荡、铁基高温超导、结构生物学、CiPS干细胞等领域取得一大批重大原创成果,潘建伟团队的多自由度量子隐形传态研究位列2015年国际物理学十大年度突破之首,王贻芳获基础物理学突破奖。国际科技论文发表量稳居世界第二,被引次数和高被引用论文数均居世界第四,材料等7个重要领域已升至第二。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完成组装,暗物质探测卫星“悟空”成功升空,蛋白质科学研究设施开放试运行。
二是战略高技术持续突破,彰显我国综合国力。围绕国家战略需求部署的科技重大任务实施成效显著,涌现载人航天、载人深潜、超级计算、对地观测卫星、北斗导航、大飞机等重大成就。长征七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万米级载人深潜器科考母船“张骞”号启航;全部采用国产CPU的“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继天河二号六连冠后首摘世界超算桂冠;国产首架大飞机C919成功总装下线,运-20大型运输机列装首飞;第23颗北斗导航卫星成功发射,为系统服务由区域向全球拓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是科技创新支撑产业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显著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由50.9%增加到55.3%。突破了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高端控制装备等一批重大关键核心技术,28纳米和16纳米芯片相继量产,“数控一代”面向地方、行业开展应用示范,高端装备形成系统、持续创新能力,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新一代高速铁路技术世界领先,高铁里程占世界总量60%以上,进军海外市场。第四代移动通信TD-LTE形成完整产业链,用户超过2.7亿。2015年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超过37万辆,累计保有量达49.7万辆,居世界第一。水电、特高压输变电、核电等重大技术装备成为出口生力军。以互联网、新能源、智能制造等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势头良好,电子商务和信息消费成为消费新亮点。
四是区域创新更加活跃,形成一批引领带动型创新高地。创新型省份、创新型城市建设试点初见成效,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深入推进,北京、上海加快建设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加快推进。超过2300个众创空间和2500个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依托16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146家国家高新区,共同形成接续有序的良好创新创业生态,吸引了成千上万青年人创新创业,在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是科技改革全面深化,形成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科技资源配置方式发生重大变化,2015年全社会研发支出中企业支出超过77%,企业创新地位日益凸显。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取得重要突破,形成了新的科技计划项目管理体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新的项目形成机制基本建立,实现科技创新的“全链条一体化”部署。全国人大修订《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国务院出台《实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若干规定》,启动成果转移转化行动,在下放成果处置收益权、强化对人的激励、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加强技术交易服务、促进成果信息公开等方面实现重大突破。
“十三五”科技创新总体部署围绕六大重点
“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决胜阶段,也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要求,在国家科改领导小组领导下,科技部会同相关部门共同研究编制了《“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
《规划》突出强调了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线,确立了迈进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建成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坚实基础的总目标。《规划》提出,到2020年,我国国家综合创新能力世界排名要从目前的第18位提升到第15位;科技进步贡献率要从目前的55.3%提高到60%;研发投入强度要从目前的2.1%提高到2.5%。
在谈到“十三五”科技创新总体部署时,李萌表示,“十三五”期间,我国科技创新将重点围绕六个方面进行重点部署。
一是构筑国家先发优势。在深入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基础上,面向2030年部署启动15个科技创新2030—重大科技项目;围绕现代农业、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十大领域构建现代产业技术体系;围绕生态环保、人口健康等五大领域构建支撑民生改善和可持续发展的技术体系;围绕“深空、深海、深地、深蓝”发展保障国家安全和战略利益的技术体系,为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二是增强原始创新能力。要持续加强基础研究,提高基础研究投入强度,组织实施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建设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的科技创新基地,打造国家科技创新的战略研究力量;加快培育创新型人才队伍,培养造就世界水平的科技领军人才。
三是拓展创新发展空间。打造区域创新高地,北京、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创新型省市和区域创新中心;提升区域创新协调发展水平,推动跨区域协同创新和科技扶贫;打造“一带一路”协同创新共同体,全方位融入和布局全球创新网络。
四是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全面提升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建立统一开放的技术交易市场体系;建设服务实体经济的创业孵化体系,建设众创空间,完善创业孵化服务链条;健全支持科技创新创业的金融体系,壮大科技创业投资规模、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等。
五是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深入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健全科技创新治理机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深入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建立高效研发组织体系,健全现代大学制度和科研院所制度;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强化成果转移转化的市场化服务;健全军民深度融合创新机制,促进军民技术双向转化和资源共享等。
六是加强科普和创新文化建设。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全面提升公民科学素质;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促进创新创业和科普结合;营造激励创新的社会文化氛围,加强科学精神和科研诚信建设,培育企业家精神和创新文化。
充分发挥创新第一动力的作用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对创新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作了崭新概括,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的重大论断。
李萌指出,《规划》在研究编制过程牢牢把握这一核心要义,坚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坚持系统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在任务部署上牢牢把握了四大方向。
一是远近结合。一方面,大力推进先进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加快构建十大产业技术体系,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另一方面,面向国家长远战略需求,布局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这都是一些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安全的重大项目,比如量子通信、天地一体化信息系统、国家网络空间安全、智能制造与机器人、脑科学等,既是国家战略需要,也是国际科学发展前沿热点。这些面向2030的重大项目,与已经部署实施的16个重大科技专项共同形成梯次接续的重大任务研发布局。
二是软硬兼施。一方面,强调大力发展基础研究,特别是加强自由探索的研究和学科体系建设。另一方面,要面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紧迫需求,将加快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设施建设,打造科技创新的战略力量,大力提升科技创新基础能力。
三是双轮驱动。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既强调创新驱动发展,也强调改革驱动创新。力争在关系经济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领域加强部署,同时也围绕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企业主体地位、高效研发体系、技术成果转移转化机制体系等方面进行部署,力争在制约科技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上有新的突破。
四是内外贯通。强调在关键核心技术上自主可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同时又强调坚持以全球视野来谋划创新,积极主动地融入布局全球网络,积极主动参与全球创新治理,促进国内国外创新资源的双向流动,全方位提高我国科技创新的国际化水平。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