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下半年新增贷款的规模约为2.5万亿元,只为上半年新增量的35%左右,全年新增人民币信贷控制在10万亿元以内问题不大。
部分票据融资无实体交易基础
票据融资在三季度将集中到期,但中长期贷款对其的替代效应并不完全,造成新增贷款数量的下降。票据融资在2009上半年的集中放量曾引起市场和监管层的高度关注,虽然具体数量难以测算,但可以肯定的是,部分票据融资并没有实体交易基础,部分套现资金流向了股市和房市等资产领域。
票据融资的激增和其低成本有关,上半年票据融资成本仅为1.6%1.8%,这是银行系统的资金极度充裕造成的。2009年14月,票据融资占新增贷款的比重逐月数据为38.5%、45.5%、19.5%和21.2%。由于银监会加强了对票据融资的检查力度,自5月份开始,票据融资占比开始急剧下降,5月份不足13%,6月份在新增贷款中的比重降到1%以内。7月份票据融资规模更是出现较大幅度的负增长:非金融性公司及其他部门贷款增加1193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减少581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3509亿元,而票据融资减少1982亿元。从逻辑上分析,虽然7月份中长期贷款较6月份减少了45%,但仍高于4月和5月的水平,当月5396亿(包括居民户中长期贷款)的数额并不低。
由于此次票据融资的高峰出现在一季度,且1月份最大,达到6239亿元,考虑到票据融资最长期限为6个月,有理由相信7月份新增的3509亿元中长期贷款中部分由票据融资转化而来。
虽然中长期贷款替代票据融资的趋势在未来两个月仍将持续,但完全靠中长期贷款增长来弥补票据负增长有相当困难,新增贷款数量在下半年明显收缩不可避免。
中长期贷款增长后劲将减弱
中长期贷款在上半年增长迅速,并大部分流向“铁公基”项目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这其中银行贷款标准的调低以及政策默许均对此有推波助澜的作用,但下半年无论从项目资金的需求角度,还是供应角度,其力度均将明显弱于上半年。
一季度的基建贷款主要是中央政府项目,由于中央财政资金到位足额并且及时,银行资金也及时跟进,二季度后地方政府项目也陆续启动,但其风险性高于中央财政项目。虽然基本建设项目一般按进度发放贷款,但部分基础项目可能已经占用了未来的资金额度,以防银行未来收紧信贷。商业银行迫于资产运用压力,也鼓励企业多贷一些。对于地方融资平台项目,不可否认存在鱼龙混杂的区域性因素,其对贷款资金的渴求更是缺乏预算约束,肯定是能多贷即多贷。
而下半年如果银行提高贷款标准和要求,未来相当部分的中长期贷款可能会被挡在门槛以外。因此,虽然由于项目进程的推进,银行的配套资金还会不断跟上,但增长后劲将显著趋弱。另外,即使不考虑上述因素,从银行实际操作来讲,在“早放贷、早收益”的经营思路下,银行上半年的贷款一般也占全年总量的60%以上,估计今年更是将占到75%左右。
居民户贷款难独撑信贷增量
居民户贷款成为新增贷款的稳定性中坚力量,但难以独撑信贷增量。由于2009年贷款流向基础建设投资领域的独特模式,居民户贷款在2009上半年贷款增量并不突出:一季度占比平均不足10%,二季度均值上升至24%。但7月份居民户贷款占当月新增贷款的比重达到66.45%,是近几年来的最高水平,其中居民户中长期贷款的比重达到近80%,这主要是按揭贷款。相对于各月间波动较为激烈的企业贷款,今年以来的新增居民户贷款较为平稳。随着私人部门投资和消费信心的增强,下半年居民户贷款中的消费贷款和经营性贷款仍有望平稳增长,但考虑到随着房价高涨、成交量下降,按揭贷款将小幅萎缩。总体看,居民户贷款在下半年的快速增长态势其实也难以持续。
对商业银行放贷能力釜底抽薪
7月初,在公布了6月份信贷数据后,人民银行重启一年期央票的发行,对市场释放出货币政策微调的信号。7月份,银行间市场同业拆借月加权平均利率1.32%,环比高0.41个百分点;质押式债券回购月加权平均利率1.35%,环比高0.44个百分点。7月份以来的市场利率上升,反映市场资金较上半年极度富裕的情况悄然发生了些许变化,这和央行适度收紧流动性等因素有关。
对于此轮信贷扩张,银监会的反应似乎更加清醒。7月份,银监会在2009年第三次经济金融形势通报会上公开警示:贷款高速投放积聚的风险隐患在增加,银行业金融机构经营活动中的不审慎行为和冲动放贷、粗放经营的倾向有所抬头;要特别防范项目资本金不实或不足风险、票据融资风险、贷款集中度风险和房地产市场等风险点,并出台了若干针对固定资产贷款、项目融资、信用卡业务、二套房贷等具体规定。应该说,银监会着重警示的风险点正是此轮信贷扩张中突出面临的症结和矛盾集中点,表现为政府投资拉动经济、局部区域项目一哄而上、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信用滥用、风控缺位导致票据套现资金及假按揭等。
虽然央行前不久再次表态不会对商业银行实行贷款规模的数量性控制,但银监会的态度更加明晰。如果说,银监会的警示只能起到指导作用的话,对资本充足率的严格要求则是刚性的。银行业2009年初的核心资本充足率和资本充足率平均在10%和12%左右,考虑到总资产增速、加权风险资产系数的增加、留存收益对核心资本的增厚等因素,预计银行业2009年中期的核心资本和总资本充足率将降至9%和11%以内。
另外,目前盛传拟将商业银行相互持有的次级债从附属资本计算额中扣除,更无异于银行资本充足率的釜底抽薪,又将减少资本充足率约一个百分点。因此,如果银监会严格执行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10%的规定,整体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水平其实仅在监管线附近,银行将被迫压缩风险系数较高的一般性贷款。
国有大行带头控制新增贷款规模
国内存量贷款份额最大的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2009上半年的新增贷款分别约为8000亿元和7000亿元,按照媒体披露的两家银行预将全年新增贷款分别控制在1万亿元和9000亿元核算,下半年两家银行的新增贷款均在2000亿元左右,仅为上半年新增信贷的25%30%。作为上半年国内人民币新增贷款最快的中国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上半年激进放贷更是着眼于提高国内市场份额的公司战略调整布局下的短期举措,在监管层窗口指导乃至定向央票等惩罚性措施下,贷款也可能被动收缩。
预计国有银行下半年新增1万亿元人民币贷款,由于股份制银行和地方商业银行后起信贷的惯性,国有银行市场份额则稍降至40%,国内2009下半年新增人民币贷款约在2.5万亿元左右。
信贷收缩无碍经济景气提升大局
2008年底以来的信贷扩张作为4万亿政府投资的配套资金计划,对于中国经济企稳、避免大萧条的出现功不可没。在目前全球经济基本触底、国内经济环境已经明显好转的背景下,着眼于解决经济结构优化以及防范资产泡沫等扩张性货币政策后遗症问题的宏观举措实有必要提上日程。
从货币指标看,国内经济活跃度在增强,这是贷款需求的根本和基础。企业主要进行投资生产经营,其资金主要以活期存款形式出现,若大部分存款以定期形式存放,则反映企业对未来的经济和经营形势的判断趋于悲观。
2009上半年,广义和狭义货币供应量M2和M1增速持续上升,总体呈扩张态势,分别达到1996年5月份以来和1995年5月份以来最高水平。但自2008年5月份以来,M1增速一直低于M2。2009年1月份,M2增速为18.79%,M1增速仅为6.68%,剪刀差达到12.1%。自2009年2月份后,M1和M2增速剪刀差逐月收窄。今年7月份,M2同比增长28.42%,环比低0.03个百分点,而M1同比增长率则为26.37%,环比高1.6个百分点,剪刀差收窄至2.1%,是近一年来的最低水平。M1增速的进一步加快,反映企业存款活期化现象明显,也反映出企业投资预期的积极变化和经济活跃度的增强,这构成贷款需求的实体因素。
总体判断,下半年短期的信贷收缩无碍经济景气提升的大局,从货币政策的中期目标看,防范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及促结构优化对于国内经济的前景比贷款基础上的GDP泡沫要重要很多,无论从防范金融风险的角度,还是从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均是如此。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