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全国50强高新区、创全国一流高新区”是宜昌高新区2016年提出的战略目标。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传统产业增速放缓的新形势,宜昌高新区如何率先突围,实现目标?园区以高端人才引领,加强产学研对接,新路径带来新动能。
据了解,今年年底前,一种全景超声测壁仪将在宜昌高新区实现量产,这一仪器可在最深300米的地下检测建筑物的灌注桩是否垂直,桩内最小直径是否达标。这些数据直接关系到建筑物的安全。
过去,日本企业拥有这项技术的绝对“话语权”,虽然只能进行4个方向的探测,但检测价格很高。2年前,在三峡大学实验室里,这项尖端技术得以成功升级。但好技术如何走出实验室实现产业化,成为该项目团队面临的难题。
没有资产抵押,银行贷款难,得不到资金支持,再好的项目也不能创造效益。湖北六阖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刘勇说,就在项目团队为创业资金、场地发愁时,宜昌高新区主动上门,帮助研发团队组建湖北六阖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支持企业300万元的科研启动资金。
促成这一研发成果实现量产的300万元资金,来自于宜昌高新区实施“三峡英才”工程计划。这一计划设立了1亿元的高层次人才引进专项资金,可为专家团队提供300万-500万元的人才创业扶持资金。
起跑阶段提供“源动力”,加速阶段再添加“助推剂”。美光硅谷生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邓亚光是在园区从事癌症早期检测研究的留美博士。在同样获得科创资金后,邓亚光又在宜昌高新区帮助下,设立生物医药研发中心,继续攻克新产品临床应用的技术难关。目前,邓亚光团队已研发出第3代检测肿瘤标记物监测磁捕仪,产品进入临床实验阶段。
近年来,宜昌高新区依托企业建立一批研发中心、工程技术中心,引导龙头企业组建各类专业实验室,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组建战略联盟、产学研基地,开展关键技术研发,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园区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达到92家,其中国家级5家、省级87家,约占宜昌市2/3。
今年上半年,宜昌高新区引导企业申请专利1113件,新认定省级以上创新平台2家,组织申报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65项;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和增加值同比均增长15%以上,科技成果转化数量同比增长25%。
宜昌市委常委、宜昌高新区党工委书记庄光明表示,下一步,宜昌高新区将出台针对性更强、更加务实有效的扶持政策,创新和完善激励机制,营造良好的产学研合作环境,真正促进产学研合作“落地开花”。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