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记下灾难,也见证重生。10年前,“512”汶川特大地震震惊世人。10年来,四川各级领导干部和人民群众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从恢复走向振兴,让昔日满目疮痍的地震灾区脱胎换骨,让巴蜀的美丽容颜再现人间。四川出版人更以自己的方式铭记历史,描绘重建后的四川,出版了一系列从满目疮痍走向涅槃重生的壮阔篇章。日前,《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特地来到四川成都,走访了多家出版单位,采访了在汶川特大地震10周年这一时间节点上的相关图书出版情况。
5月10日,在《汶川特大地震四川抗震救灾志》出版座谈会上,承编单位及6个重灾市(州)、3个极重灾县代表获赠《汶川特大地震四川抗震救灾志》。
10年前,面对“512”汶川特大地震这场灾难,四川人民没有倒下。10年后的今天,四川省各家出版单位从自身特色出发,出版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出版物。通过连日来的采访,《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发现,四川省各级领导干部和人民群众众志成城、万众一心重建家园,在这些出版物中,这样的场景和精神都被一一呈现。
记录历史 弘扬抗震救灾精神
铭记历史,是为了汲取力量走向未来。
由四川省人民政府发起、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编纂、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历经9年完成的《汶川特大地震四川抗震救灾志》丛书,通过《总述大事记》《灾情》《抢险救灾》《医疗防疫》《赈灾》《灾后重建》《英模》《附录》8个分卷记述,共1000万字,近7000页,从不同侧面全景式展现了这场抗震救灾悲壮恢宏的历史画卷,是对这段历史的真实记录和反映。
据了解,这套《汶川特大地震四川抗震救灾志》是四川省历史上第一部以记录重大事件而编纂的专题性志书,全书记录时限从2008年5月12日一直持续到2011年10月14日。
对于这套书,编纂者希望借此书承载中国对那场历史性灾难的集体记忆,并为世界防灾减灾事业作出贡献。“这套丛书的编纂意义在于提高政府应急管理能力、回应社会关切、为国际社会应对灾害提供借鉴。不同于个人作品,志书是‘官方认知’和‘集体记忆’。”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综合处处长陶利辉坦承,在9年的编纂过程中他数次流泪,“每过一次稿,忆起当时的场景,都会流眼泪”。
为使这套记录抗震救灾主题图书高质量出版,作为出版方,四川人民出版社整合各方力量,力求在每一细节上做到极致。四川人民出版社主题出版中心主任董玲向记者介绍,这套图书的主题性较强,在对图书内容的把握上,编辑团队更是精益求精,尊重历史,反复与作者方核实每一个坐标、每一个数据,甚至每一个词语的用法,保证图书内容的准确性和权威性。“另外,我们强调在图书的整体设计上体现庄重感,在制作工艺上讲求精致而不奢侈,与图书品质相符合。”董玲说。
“这套丛书的出版发行,必将有助于进一步系统总结抗震救灾经验,为应对突发事件、抗击特大自然灾害提供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也必将有助于进一步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进一步传承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从而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四川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周颖表示。
在与地震相关的文学类图书上,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中共北川县委宣传部原副部长冯翔的两部遗作《策马羌寨》和《风居住的天堂》,还出版了绵阳安州区青年作家安昌河的长篇小说《断裂带》。四川人民出版社文学出版中心主任张春晓告诉记者,这些亲历地震的作家,他们的作品更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为了真实记录这段悲壮又宏大的历史,并让后人铭记这段历史,记录全国人民特别是四川人民抗震救灾的伟大精神,激励全国人民继续团结奋进,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也是时代给予我们出版人的责任。”张春晓说。
展现重生 编辑助力抚慰人心
逝者已矣,但生者的故事仍在继续。
“记录艰苦卓绝的灾后重建历史,反映灾后恢复重建发展取得的重要成就和灾区的巨变,弘扬抗震救灾的伟大精神,是出版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四川辞书出版社总编辑王祝英向记者介绍,结合自身资源优势,四川辞书出版社提前谋划,及早安排布置,3种纪念地震10周年的图书目前都已经正式出版。
其中,《北川往事》是北川人写的北川故事。作者胡晓霞2008年正是北川中学的高三学生,是大地震的幸存者,如今已经是青年作家的她,满怀对故土的深情,选取了10位生长于北川的普通主人公,用细腻的笔触贴切地展示了幸存者真实的内心经历和成长。字里行间不隐藏伤痛与遗憾,更有希望与温暖的新生。这些文字可以抚慰人心,鼓励伤痛者更勇敢和乐观地前行。“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看到,震后的北川,那些人、那些事、那片土地依然美丽。”王祝英说。
由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的《艺爱无疆汶水拾珠——纪念汶川大地震10周年大型画册》,汇集了中国现当代数十位知名艺术家的优秀绘画作品。据了解,这些优秀艺术家们提供的作品或取材于本次地震或为汶川地区的灾后重建创作充满正能量的主题作品,均体现了艺术家们对于汶川灾区的关注及关心,同名主题画报在汶川地区长期免费发放,对灾区的文化生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除此之外,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的《见证十年——512北川羌族自治县陈家坝乡震后十年发展巨变纪实》,则是将作者何茂华在工作过的北川县陈家坝乡拍摄的近10万张照片,精选出300余张汇编成书。记录下陈家坝乡人民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中的坚守、坚强,以及党和政府、军队、人民水乳交融,共同奋斗,努力建设出一个崭新的陈家坝乡。
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清风吹来》,精选收录130余首汶川青年诗人、词作家木西原创歌词,汇集成一本颇有纪念意义的歌词作品集。本书分为7个篇章,其中第一篇章命名《汶川爱》,大篇幅的用原生于汶川大地的原创歌曲方式来呈现震中汶川10年来的沧桑巨变和灾后重建所取得的成果,用文艺作品的方式来反映地震灾区在党和国家的关怀下铸造了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作品集中的歌词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多以写情感为主,感情真挚淳朴,朗朗上口,易于传唱,反映真实生活,贴近时代脉搏。
由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一本自然灾难自救书——《废墟下的小飞象》,将自然灾害常识以及安全知识穿插在故事情节中,让读者在阅读的同时对自然灾害有所认识,也了解相关的安全自救常识。
关注成长 独特视角真实呈现
10年岁月,那些从废墟中走出的孩子们长大了,那么他们现在的生活是如何呢?多家出版社把关注点放在了孩子们身上,出版了多本反映孩子们顽强不屈、自强不息、面对新生活的出版物。
由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震后少儿成长记——《废墟上的“小太阳”》,围绕北川、汶川及什邡等重灾区的再生育家庭,以访谈形式,真实讲述了众多不同类型的再生育家庭子女的出生和成长,从少儿成长的角度向世人展示了面对新生活的灾区人的生活现状。
四川文艺出版社总编室主任、社长助理宋玥告诉记者,该书是一本以独特视角写灾后10年的报告文学。以大震后重组再生育家庭为切入点,以访谈的形式真实记录了地震后四类失独丧偶重组家庭再生育子女的成长经历,以及随之而来的矛盾和困惑,真实记录了这些家庭的生活状况。作为在一个特殊时段的特殊人群的历史实录,该书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精心组织、周密策划,特别推出了纪实文学《爬出废墟的孩子们——20位汶川特大地震小伤员的10年成长》。
承继10年前出版的《我们在长大》的脉络,四川辞书出版社此次又最新出版《我们长大啦:抗震救灾英雄少年十年成长记》。书中设计了《记录》《记忆》《纪实》3个栏目,从英雄少年的自述、漫画展示、聊天记录3个不同维度,以图文并茂的方式真实展现了18位抗震救灾英雄少年10年来成长的历程,贯穿全书的是抗震救灾英雄少年的成长群像,10年时光里,他们摒弃浮躁,努力成长,立志成才,他们克服困难,超越自我,无怨无悔,担当使命,服务社会。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