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观研天下发布《2018年中国石油行业分析报告-市场深度分析与发展前景研究》
今年以来,面对日趋严重的成品油产能过剩、南北两翼大型炼化一体化企业的崛起,以及不断升高的原油价格,山东地炼纷纷寻求技术突围。地炼,是相对于主营炼厂而言,其发展起源于1998年我国石油石化行业的宏观调整——1998年政府对石油行业进行了结构性调整,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两大公司业务重组,小炼厂区别性关停并转。整顿结束后,加工能力在100万吨/年以上的炼厂大多划归两大国有石油公司,而100万吨/年以下的小炼油企业选择保留了82家,成为地炼;沥青厂、溶剂油厂和润滑油厂交由地方政府管理;其余则予以关闭。
传统地炼优势丧失
过去两年,随着进口原油“双权”的下放,以山东地炼为代表的民营炼企在淘汰落后产能、实施技术改造和油品升级之后,不少企业脱胎换骨。来自山东省炼油化工协会的数据显示,2017年,山东省骨干地炼企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6066.7亿元,实现利税419.8亿元、利润156.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9.8%、40.7%和25.6%。
山东地炼加工能力,鑫岳燃化240万吨,亚通石化276万吨,天弘化学440万吨,精细化工197万吨,利津石化350万吨,垦利石化252万吨,神驰252万吨,齐润石化220万,京博石化331万吨,鲁清石化258万吨,金诚石化456万吨,恒源石化350万吨,汇丰石化416万,清源集团404万吨,弘润石化530万吨,海右石化320万吨,岚桥石化239.6万吨,东明石化750万吨。
但进入2018年之后,政策和市场环境发生了变化,严重的产能过剩、南北两翼大型炼化一体化企业迅速崛起、不断上扬的原油价格、国家对地炼企业成品油出口配额的叫停、成品油消费税征收政策的调整,都给地炼企业带来很大压力。
地炼企业,分化严重
不过,一方面民营企业的身份赋予了这些山东地炼企业足够的市场活力;另一方面,在大型国企唱主角的能源行业中,民企的市场竞争力明显相对处于弱势,不足以支撑其抵御行业的周期性波动。加之税费改革、银行信贷等原因,山东地炼行业的分化程度也水涨船高。
随着行业周期的不断波动,很大一部分的山东地炼企业没有稳定的原油供应,不得不转向价格更高的国产与进口燃料油,这样一来,成本便“呼呼”地上去了,产品竞争力岌岌可危。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想要分得一杯羹,难上加难。
东营当地一位炼化企业厂商告诉记者,前两年,地炼总体盈利状况还是相当好的。但是分化也很明显,“那些拿到原油进口配额的,开工率基本接近满负荷,盈利水平高。相反,200万吨加工规模以下的,没有原油进口配额的,大部分处于半停工状态,开工率不足30%,原料成本偏高,受消费税收紧影响大,已处于亏损状态。”
新旧动能转换中难得的机遇
虽面临以上的一切危局,但地炼或仍将迎来发展的更大契机。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重点将是推动我省产业升级,其中“绿色化工”为省委书记首要提到的升级潜力巨大的五大传统产业之一。
1.明确要求山东省炼化企业彻底变革,加快炼化一体化,同时化解过剩产能,优胜劣汰,为优势产业集群发展腾出空间。
2.产能过剩压力下,重点推动化工等优势产能对外投资合作,加强全球产业布局,把产能压力转化为合作优势。
3.为加快把传统化工产业改造好,把落后产能化解掉,打造现代产业新体系。
4.各种经营及审批壁垒有望打破,政治体制全面变革也将为地炼发展保驾护航。
5.更加注重人才培养和引进,突出厚植高端人才。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