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拥有十分巨大的新能源产业资源,我们非常看好。作为世界银行集团国际金融公司中国代表处一位投资官员,孙浩近年来一直对中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投资环境和投资前景进行着密切的关注。然而这一两年,孙浩明显感觉到,越来越多的国际投资机构开始把目光定格在中国新能源产业这个市场大蛋糕上。
在此前举行的一次能源论坛上,冰岛Glitnir银行中国区首席代表朱江向记者表示,冰岛在地热能源开发上具有丰富经验,目前已经在陕西咸阳投资了中国第一个地热中央供热项目,今后将继续在中国集中发展此类新能源项目。尽管有国内专家对中国地热资源禀赋状况提出不同见解,但朱江表示,他仍对中国新能源产业开发充满信心。
中国发展可再生能源的驱动力来自多方面因素。孙浩表示,首先是经济性,石油价格的增长使可再生能源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而且发展可再生能源可以更多地利用本地资源而无需进口,从而提高能源的自给率,此外可再生能源生产的同时,某些附加产品依然可以获得销售收入,比如生物质能发电过程中产生的废渣可以用于制作饲料和化肥等。其次是环保性。世界银行估算,环境污染给中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占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8%至12%,而发展以风电、水电、太阳能、生物质能等为代表的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则能减少能源产业对环境构成的威胁。其三,中国政府近年来从法律法规和政策等方面加大了对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这被认为是外国公司投资中国新能源产业的一大动力。虽然目前中国在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上还存在诸如上网电价过低、政府补贴不足等政策性障碍,但《可再生能源法》等法律法规的出台和实施表明,中国政府正在不断加大配套政策措施鼓励新能源的发展。预计10年以后,随着政策法规环境的进一步成熟,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等新型能源将会迎来发展的黄金期,并进入快速发展的通道。
新能源产业发展具备成本优势
“就目前来说新能源产业发展有很大机遇”,中国社会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秘书长崔大鹏表示,首先,在中国结构调整下能源多样化的选择,预示着可再生新能源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此外,新能源产业振兴计划的出台,也将为整个产业的快速发展营造更加好的环境。目前我国发展新能源产业还具备很多优势。特别是水电和太阳能可开发资源量非常大。2007年底开发的资源量仅为1.45亿千瓦,不到可开发资源量的1/3,而太阳能的资源潜力更大。与很多成熟市场相比,中国在人力成本、运输成本、金属价格方面有明显的成本优势,生产流程和设计的灵活和简便也是一个很大的优势。据统计,中国企业在太阳能发电方面的生产成本比欧洲低25%到50%,而中国企业在风力发电行业的利润是其他国家的3倍。
我国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发展水电,80年代后太阳能、风电、现代生物质能等技术研发应用和产业得到了稳步发展,特别是太阳能热水器、小水电、小风电等可再生能源技术和产业已经走在世界的前列。虽然如此,但崔大鹏表示,作为新兴产业,我国新能源的发展在技术方面仍有较大的挑战。相对于石油、天然气、煤炭等传统化石能源而言,我国新能源产业处于起步阶段,开发技术投入大。
投资者:新能源产业需要政府扶持
作为一个投资机构代表,孙皓的担忧主要集中在国家政策规范和扶持力度上。“作为一个新的产业,仅仅依靠市场必然是不够的,国家需要在规范、政策上给予扶持。”孙皓说,目前中国的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较高,而上网电价的定价机制和补贴政策尚不明确,这些政策的因素制约了资本投资的冲动,此外近年来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吸引了大量资本的关注,但是投资方仍不敢轻举妄动,主要是发电电价及补贴政策并不明朗。
如何推进新能源产业健康发展?专家认为,政府应该对可再生能源给予适当财政支持,逐步建立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长效机制;企业则应加强技术创新方面的投资,提升技术含量,消除供应瓶颈,增强产业竞争能力。
财政部经济建设司调研员查艾军认为,目前,政府主要应建立3个有效机制。首先是建立成本分摊机制,在税收、资金、价格方面给予适当支持,使新能源发展的高成本由所有能源消费者分摊,以解决市场失灵问题。二是建立风险分担机制。油价变动是可再生能源发展面临的最大风险,尤其近年来受国际政治形势不断变化、美元疲软、投机加剧等因素影响,国际原油价格大幅度波动,使可再生能源发展面临较大不稳定性。在缺乏稳定市场预期情况下,市场主体不敢贸然投资可再生能源,这就需要发挥财政的职能作用,建立风险分担机制,稳定市场预期。三是建立研发投入机制。太阳能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等可再生能源技术含量高,其核心技术研发往往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就需要财政加大基础研究与产业化的投入力度,为发展可再生能源提供有效技术支撑。
此外中国还应通过系统研究和全面论证,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基础产业和能源产业发展战略,明确投资重点。同时,努力建立新能源价格优势,推动其在各个行业的应用。”麦肯锡咨询公司全球董事徐浩洵在此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投资机构紧盯新能源产业
中国拥有十分巨大的新能源产业资源,我们非常看好。作为世界银行集团国际金融公司中国代表处一位投资官员,孙浩近年来一直对中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投资环境和投资前景进行着密切的关注。然而这一两年,孙浩明显感觉到,越来越多的国际投资机构开始把目光定格在中国新能源产业这个市场大蛋糕上。
在此前举行的一次能源论坛上,冰岛Glitnir银行中国区首席代表朱江向记者表示,冰岛在地热能源开发上具有丰富经验,目前已经在陕西咸阳投资了中国第一个地热中央供热项目,今后将继续在中国集中发展此类新能源项目。尽管有国内专家对中国地热资源禀赋状况提出不同见解,但朱江表示,他仍对中国新能源产业开发充满信心。
中国发展可再生能源的驱动力来自多方面因素。孙浩表示,首先是经济性,石油价格的增长使可再生能源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而且发展可再生能源可以更多地利用本地资源而无需进口,从而提高能源的自给率,此外可再生能源生产的同时,某些附加产品依然可以获得销售收入,比如生物质能发电过程中产生的废渣可以用于制作饲料和化肥等。其次是环保性。世界银行估算,环境污染给中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占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8%至12%,而发展以风电、水电、太阳能、生物质能等为代表的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则能减少能源产业对环境构成的威胁。其三,中国政府近年来从法律法规和政策等方面加大了对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这被认为是外国公司投资中国新能源产业的一大动力。虽然目前中国在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上还存在诸如上网电价过低、政府补贴不足等政策性障碍,但《可再生能源法》等法律法规的出台和实施表明,中国政府正在不断加大配套政策措施鼓励新能源的发展。预计10年以后,随着政策法规环境的进一步成熟,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等新型能源将会迎来发展的黄金期,并进入快速发展的通道。
新能源产业发展具备成本优势
“就目前来说新能源产业发展有很大机遇”,中国社会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秘书长崔大鹏表示,首先,在中国结构调整下能源多样化的选择,预示着可再生新能源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此外,新能源产业振兴计划的出台,也将为整个产业的快速发展营造更加好的环境。目前我国发展新能源产业还具备很多优势。特别是水电和太阳能可开发资源量非常大。2007年底开发的资源量仅为1.45亿千瓦,不到可开发资源量的1/3,而太阳能的资源潜力更大。与很多成熟市场相比,中国在人力成本、运输成本、金属价格方面有明显的成本优势,生产流程和设计的灵活和简便也是一个很大的优势。据统计,中国企业在太阳能发电方面的生产成本比欧洲低25%到50%,而中国企业在风力发电行业的利润是其他国家的3倍。
我国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发展水电,80年代后太阳能、风电、现代生物质能等技术研发应用和产业得到了稳步发展,特别是太阳能热水器、小水电、小风电等可再生能源技术和产业已经走在世界的前列。虽然如此,但崔大鹏表示,作为新兴产业,我国新能源的发展在技术方面仍有较大的挑战。相对于石油、天然气、煤炭等传统化石能源而言,我国新能源产业处于起步阶段,开发技术投入大。
投资者:新能源产业需要政府扶持
作为一个投资机构代表,孙皓的担忧主要集中在国家政策规范和扶持力度上。“作为一个新的产业,仅仅依靠市场必然是不够的,国家需要在规范、政策上给予扶持。”孙皓说,目前中国的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较高,而上网电价的定价机制和补贴政策尚不明确,这些政策的因素制约了资本投资的冲动,此外近年来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吸引了大量资本的关注,但是投资方仍不敢轻举妄动,主要是发电电价及补贴政策并不明朗。
如何推进新能源产业健康发展?专家认为,政府应该对可再生能源给予适当财政支持,逐步建立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长效机制;企业则应加强技术创新方面的投资,提升技术含量,消除供应瓶颈,增强产业竞争能力。
财政部经济建设司调研员查艾军认为,目前,政府主要应建立3个有效机制。首先是建立成本分摊机制,在税收、资金、价格方面给予适当支持,使新能源发展的高成本由所有能源消费者分摊,以解决市场失灵问题。二是建立风险分担机制。油价变动是可再生能源发展面临的最大风险,尤其近年来受国际政治形势不断变化、美元疲软、投机加剧等因素影响,国际原油价格大幅度波动,使可再生能源发展面临较大不稳定性。在缺乏稳定市场预期情况下,市场主体不敢贸然投资可再生能源,这就需要发挥财政的职能作用,建立风险分担机制,稳定市场预期。三是建立研发投入机制。太阳能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等可再生能源技术含量高,其核心技术研发往往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就需要财政加大基础研究与产业化的投入力度,为发展可再生能源提供有效技术支撑。
此外中国还应通过系统研究和全面论证,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基础产业和能源产业发展战略,明确投资重点。同时,努力建立新能源价格优势,推动其在各个行业的应用。”麦肯锡咨询公司全球董事徐浩洵在此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投资机构紧盯新能源产业
中国拥有十分巨大的新能源产业资源,我们非常看好。作为世界银行集团国际金融公司中国代表处一位投资官员,孙浩近年来一直对中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投资环境和投资前景进行着密切的关注。然而这一两年,孙浩明显感觉到,越来越多的国际投资机构开始把目光定格在中国新能源产业这个市场大蛋糕上。
在此前举行的一次能源论坛上,冰岛Glitnir银行中国区首席代表朱江向记者表示,冰岛在地热能源开发上具有丰富经验,目前已经在陕西咸阳投资了中国第一个地热中央供热项目,今后将继续在中国集中发展此类新能源项目。尽管有国内专家对中国地热资源禀赋状况提出不同见解,但朱江表示,他仍对中国新能源产业开发充满信心。
中国发展可再生能源的驱动力来自多方面因素。孙浩表示,首先是经济性,石油价格的增长使可再生能源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而且发展可再生能源可以更多地利用本地资源而无需进口,从而提高能源的自给率,此外可再生能源生产的同时,某些附加产品依然可以获得销售收入,比如生物质能发电过程中产生的废渣可以用于制作饲料和化肥等。其次是环保性。世界银行估算,环境污染给中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占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8%至12%,而发展以风电、水电、太阳能、生物质能等为代表的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则能减少能源产业对环境构成的威胁。其三,中国政府近年来从法律法规和政策等方面加大了对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这被认为是外国公司投资中国新能源产业的一大动力。虽然目前中国在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上还存在诸如上网电价过低、政府补贴不足等政策性障碍,但《可再生能源法》等法律法规的出台和实施表明,中国政府正在不断加大配套政策措施鼓励新能源的发展。预计10年以后,随着政策法规环境的进一步成熟,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等新型能源将会迎来发展的黄金期,并进入快速发展的通道。
新能源产业发展具备成本优势
“就目前来说新能源产业发展有很大机遇”,中国社会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秘书长崔大鹏表示,首先,在中国结构调整下能源多样化的选择,预示着可再生新能源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此外,新能源产业振兴计划的出台,也将为整个产业的快速发展营造更加好的环境。目前我国发展新能源产业还具备很多优势。特别是水电和太阳能可开发资源量非常大。2007年底开发的资源量仅为1.45亿千瓦,不到可开发资源量的1/3,而太阳能的资源潜力更大。与很多成熟市场相比,中国在人力成本、运输成本、金属价格方面有明显的成本优势,生产流程和设计的灵活和简便也是一个很大的优势。据统计,中国企业在太阳能发电方面的生产成本比欧洲低25%到50%,而中国企业在风力发电行业的利润是其他国家的3倍。
我国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发展水电,80年代后太阳能、风电、现代生物质能等技术研发应用和产业得到了稳步发展,特别是太阳能热水器、小水电、小风电等可再生能源技术和产业已经走在世界的前列。虽然如此,但崔大鹏表示,作为新兴产业,我国新能源的发展在技术方面仍有较大的挑战。相对于石油、天然气、煤炭等传统化石能源而言,我国新能源产业处于起步阶段,开发技术投入大。
投资者:新能源产业需要政府扶持
作为一个投资机构代表,孙皓的担忧主要集中在国家政策规范和扶持力度上。“作为一个新的产业,仅仅依靠市场必然是不够的,国家需要在规范、政策上给予扶持。”孙皓说,目前中国的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较高,而上网电价的定价机制和补贴政策尚不明确,这些政策的因素制约了资本投资的冲动,此外近年来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吸引了大量资本的关注,但是投资方仍不敢轻举妄动,主要是发电电价及补贴政策并不明朗。
如何推进新能源产业健康发展?专家认为,政府应该对可再生能源给予适当财政支持,逐步建立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长效机制;企业则应加强技术创新方面的投资,提升技术含量,消除供应瓶颈,增强产业竞争能力。
财政部经济建设司调研员查艾军认为,目前,政府主要应建立3个有效机制。首先是建立成本分摊机制,在税收、资金、价格方面给予适当支持,使新能源发展的高成本由所有能源消费者分摊,以解决市场失灵问题。二是建立风险分担机制。油价变动是可再生能源发展面临的最大风险,尤其近年来受国际政治形势不断变化、美元疲软、投机加剧等因素影响,国际原油价格大幅度波动,使可再生能源发展面临较大不稳定性。在缺乏稳定市场预期情况下,市场主体不敢贸然投资可再生能源,这就需要发挥财政的职能作用,建立风险分担机制,稳定市场预期。三是建立研发投入机制。太阳能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等可再生能源技术含量高,其核心技术研发往往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就需要财政加大基础研究与产业化的投入力度,为发展可再生能源提供有效技术支撑。
此外中国还应通过系统研究和全面论证,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基础产业和能源产业发展战略,明确投资重点。同时,努力建立新能源价格优势,推动其在各个行业的应用。”麦肯锡咨询公司全球董事徐浩洵在此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