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海容材料已完成数千万元Pre-A轮融资,推动新材料行业产业化

       据悉,深圳海容高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已完成数千万Pre-A轮融资,此轮融资领投方为中电光谷旗下投资机构零度资本,融资资金主要用于建设全自动封装产线及下一代材料研发,加速量产。海容材料于电子器件与显示的微纳封装材料研发和产业化,主要为电子硬件提供封装防护技术整体解决方案以提升其可靠性与稳定性。公司在台湾新竹和深圳分别设有研发中心,在广东设有生产基地,2019 年在深圳成立“粤港澳先进材料工程联合实验室”,在多位世界知名材料科学家支持下,研发团队成功开发出新世代LED显示封装防护材料,历经2年市场测试,已得到多家上市公司的高度好评,未来将逐步用于Mini Micro Led、OLED等新世代显示产品。

       新材料是人类一切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的基础性要素,一次次推动着技术革命的进步;反过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是材料不断创新与发展的源动力。近几年,我们国家为实现材料强国的目标,我国也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支持方案,为新材料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来支撑我国新材料行业的发展。

新材料行业相关政策

时间

颁布部门

相关政策

主要内容

2020

科技部、发改委、工信部和财政部

《关于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培育壮大新增长点增长极的指导意见》

加快在光刻胶、高纯靶材、高温合金、高性能纤维材料、高强高导耐热材料、耐腐蚀材料、大尺寸硅片、电子封装材料等领域实现突破;提升稀土、钒钛、钨钼、锂、石墨等特色资源在开采,冶炼、深加工等环节的技术水平;加快拓展石墨烯、纳米材料等在光电

2020

国务院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

加快培育和发展节能汽车与新能源汽车,有效缓解能源和环境压力,推动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

2020

科技部

《关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生物医用材料研发与组织器言修复替代”重点专项2020年度拟立项项目安排公示的通知》

将“生物医用材料研发与组织器官修复替代”重点专项拟立项项目信息进行公示

2018

工信部、财政部

《国家新材料生产应用示范平台、测试评价平台建设方案》

为贯彻落实《新材料产业发展指南》,加快新材料产业重点平台建设,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联合制定了《国家新材料生产应用示范平台建设方案》《国家新材料测试评价平台建设方案》,并经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审议通过

2018

工信部、财政部

《关于印发国家新材料产业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方案的通知》

2020年,围绕先进基础材料、关键战略材料和前沿新材料等重点领域和新材料产业链各关键环节,基本形成多方共建、公益为主、高效集成的新材料产业资源共享服务生态体系。

2017

发改委

《新材料关键技术产业化实施方案》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按照《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 (发改产业[2017] 2000) 有关要求,我们制定了轨道交通装备等9个重点领域关键技术产业化实施方案

2017

工信部、发改委、科技改委、科技部、财政部

《新材料产业发展指南》

重点任务是:突破重点应用领域急需的新材料;布局一批前沿新材料;强化新材料产:业协同创新体系建设;加快重点新材料初期市场培育;突破关键工艺与专用装备制约;完善新材料产业标准体系;实施互联网+"新材料行动;培育优势企业与人才团队:促进新材料产业特色集聚发展。

2016

国务院

《“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我国创新驱动所需的体制机制环境更加完善,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配置持续优化,新兴消费升级加快, 新兴产业投资需求旺盛,部分领域国际化拓展加速,产业体系渐趋完备,市场空间日益广阔。但也要看到,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整体创新水平还不高,一些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情况仍然存在,-些改革举措和政策措施落实不到位,新兴产业监管方式创新和法规体系建设相对滞后,还不适应经济发展新旧动能加快转换、产业结构加速升级的要求,迫切需要加强统筹规划和政策扶持,全面营造有利于新兴产业蓬勃发展的生态环境,创新发展思路,提升发展质量,加快发展壮大-批新兴支柱产业,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2015

国务院

《中国制造2025

重点发展:特种金属功能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功能高分子材料、特种无机非金属材料、先进复合材料;提前布局:超导材料、纳米材料、石墨烯、生物基材料等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近年来,全球各国进一步推动全球新材料产业的发展,出台了相应的扶持政策及规划,加上下游电子信息、生物医疗、汽车工业等产业不断发展。根据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新材料产业产值规模2.82亿美元,2020年全球新材料产业产值规模达2.93万亿美元,同比增长3.9%。

2016-2020年全球新材料行业产值规模及增速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近几年,我国新材料产业在我政策的扶持下快速发展。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资料显示,2020年我国新材料产业总产值达5.4万亿元,较2019年同比增长20.02%;预计2021年我国新材料产业总产值可达7万亿元。

2015-2021年我国新材料产业总产值、增速及预测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2021年中国新材料行业分析报告-行业调研与投资定位研究》显示。2015-2018年我国新材料行业投融资市场成增长态势,2018年事件金额约216.94亿人民币,事件数量80起;2019年开始资本趋于理性,事件数量仅49起,金额约58亿人民币;截止2020年上半年我国新材料行业投融资事件60起,融资金额63亿元。

2015-2020年上半年我国新材料行业投融资事件数量及金额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从融资轮次来看,2020年H1初创期企业(种子轮/天使轮、A轮)事件数量28起,中后期企业(B轮、C轮、D轮及以后)事件数量17起;战略投资15起。(TJL)

2020年H1我国新材料行业投融资事件融资分布情况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行业分析报告是决策者了解行业信息、掌握行业现状、判断行业趋势的重要参考依据。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调整,未来我国各行业的发展都将进入新阶段,决策和判断也需要更加谨慎。在信息时代中谁掌握更多的行业信息,谁将在未来竞争和发展中处于更有利的位置。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首例成功开发 我国氢负离子电池行业潜在市场发展空间广阔

首例成功开发 我国氢负离子电池行业潜在市场发展空间广阔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团队开发出新型核壳结构氢负离子电解质,并成功构建了首例氢负离子原型电池,这一成果北京时间9月17日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发表。

2025年09月18日
观研天下 · 中国商业企业管理协会联合募集 我国光伏电池用低温导电铜浆等三项团体标准意见

观研天下 · 中国商业企业管理协会联合募集 我国光伏电池用低温导电铜浆等三项团体标准意见

观研天下 · 中国商业企业管理协会联合募集 我国光伏电池用低温导电铜浆等三项团体标准意见

2025年09月15日
我国可再生能源正在由补充能源向主体能源转变 2025年1-7月装机与发电量双突破

我国可再生能源正在由补充能源向主体能源转变 2025年1-7月装机与发电量双突破

9月4日,国家能源局近日召开的全国可再生能源电力开发建设(8月)调度视频会议披露,2025年1-7月,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实现显著突破,装机规模与发电量双双稳步提升,进一步巩固其在能源结构转型中的核心地位。

2025年09月08日
六部门联合召开光伏产业座谈会 要求规范产业竞争秩序

六部门联合召开光伏产业座谈会 要求规范产业竞争秩序

8月19日,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央社会工作部、国家发改委、国务院国资委、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能源局六部门联合召开光伏产业座谈会,围绕进一步规范光伏产业竞争秩序进行部署。相关光伏制造企业、发电企业、中国光伏行业协会以及地方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人参加会议。

2025年08月22日
我国绿氢长距离输送技术取得突破——首条跨省长距离绿氢管道首批输氢管下线

我国绿氢长距离输送技术取得突破——首条跨省长距离绿氢管道首批输氢管下线

7月24日,我国氢能基础设施建设迎来重要里程碑——国内首条跨省长距离大规模绿氢输送管道“内蒙古乌兰察布至京津冀氢气输送示范工程”(“西氢东送”项目)的首批专用输氢钢管在河北秦皇岛正式下线。这一突破标志着我国在绿氢长距离管道输送技术领域取得重大进展。

2025年07月26日
雅鲁藏布江超级水电站正式开工!1.2万亿元投资改写全球清洁能源格局

雅鲁藏布江超级水电站正式开工!1.2万亿元投资改写全球清洁能源格局

7月19日,雅鲁藏布江超级水电站工程在西藏林芝市正式开工,这一总投资高达1.2万亿元的“基建珠峰”项目,不仅将刷新全球水电史纪录,更将深度重塑亚洲能源格局与国家经济地理。

2025年07月24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