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观研天下发布《2018-2023年中国再生资源产业市场竞争现状调查及发展商机分析研究报告》
近日,商务部发布的《中国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发展报告(2018)》显示,2017年我国涌现出了一批新型可推广、可复制的回收模式,如线上线下结合回收废旧电子产品的“爱回收”,利用交易服务平台回收废旧手机的深圳淘绿,“互联网+便捷回收设备”实现智能分类回收的杭州“村口”,“互联网+废纸回收”的北京“笨哥哥”等,这些新型回收模式有效降低了回收成本,提升了回收效率。
再生资源回收与利用企业的市场交易频繁活跃,近年来再生资源回收量增长缓慢的趋势有所改变,回收行业逐步走出效益低迷态势。同时,随着环保督查力度持续加大,一些不规范的再生资源企业被关停。目前全国再生资源回收企业数量为9万多家,回收行业从业人员约为1200万人。截至2017年底,我国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塑料、废轮胎、废纸、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报废机动车、废旧纺织品、废玻璃、废电池十大类别的再生资源回收总量为2.82亿吨,同比增长11%。其中,废电池、废玻璃、废旧纺织品回收量增幅较为明显,分别增长46.7%、24.4%和29.6%;废塑料和报废机动车回收量出现下滑,分别同比减少9.9%和7.7%。
2017年,废钢铁回收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大型钢铁企业废钢铁回收量同比增长64.2%,所占废钢铁回收总量比例增至85.1%;其他企业回收量同比下降57.5%,所占废钢铁回收总量比例下降至14.9%。这主要是由于国家取缔“地条钢”力度进一步加强,越来越多的废钢铁通过正规渠道进入大型钢厂。
针对我国当前再生资源行业发展不规范等问题,近年来相关法律法规频出。2015年9月出台《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中长期规划(2015-2020)》,旨在提升再生资源回收行业规范化水平和规模化程度,构建多元化回收、集中分拣和拆解、安全储存运输和无害化处理的完整的先进的回收体系;2017年1月,工信部、商务部、科技部三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再生资源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建成管理制度健全、技术装备先进、产业贡献突出、抵御风险能力强、健康有序发展的再生资源产业体系;2017年5月,国家发改委等14部位发布《循环发展引领行动》,提出了主要细化指标:(1)到2020年,主要资源产出率比2015年提高15%,主要废弃物循环利用率达到54.6%左右;(2)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3%,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5%,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产值达到3万亿元;(3)75%的国家级园区和50%的省级园区开展循环化改造。政策
|
发布时间
|
主要内容
|
《禁止洋垃圾入境推进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
|
2017.07
|
力求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完善进口固体废物管理制度,加强固体废物回收利用管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切实改善环境质量、维护国家生态环境安全和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
发改委等14部委《循环发展引领行动》
|
2017.05
|
到2020年,主要资源产出率比2015年提高15%,主要废弃物循环利用率达到54.6%左右。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3%,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5%,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产值达到3万亿元。75%的国家级园区和50%的省级园区开展循环化改造。
|
《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的通知》
|
2017.03
|
确定了46个重点城市的城区范围内先行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提到了四个分类:有害垃圾、易腐垃圾、可回收物、其他。目标到2020年底,基本建立垃圾分类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活垃圾分类模式。
|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推行方案的通知》
|
2016.12
|
提出到2020年,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相关政策体系初步形成,产品生态设计取得重大进展,重点品种的废弃产品规范回收与循环利用率平均达到40%。
|
《关于加快推进再生资源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
|
2016.12
|
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管理制度健全、技术装备先进、产业贡献突出、抵御风险能力强、健康有序发展的再生资源产业体系,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量达到3.5亿吨。建立较为完善的标准规范,产业发展关键核心技术取得新的突破,培育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示范企业,再生资源产业进一步壮大。
|
《关于推进再生资源回收行业转型升级的意见》
|
2016.06
|
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着力推动再生资源回收模式创新;推广“互联网+回收”的新模式;探索两网协同发展的新机制;健全完善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
|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公布国家资源再生利用重大示范工程的通知》
|
2016.01
|
探索再生资源产业发展新机制、新模式,提供再生资源行业整体水平
|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