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观研天下发布《2017-2022年中国核能市场运营格局现状及十三五盈利前景预测报告》
目前,山东、河北、吉林等省均有意选择核能供暖。中核集团已针对北方地区清洁供暖需求,开发出“燕龙”泳池式低温供热堆,并与山东烟台、吉林省签署了相关项目合作协议。今年2月,国家能源局同意中广核联合清华大学开展国内首个核能供暖示范项目的前期工作,采用NHR200-II低温供热堆技术,在华北地区规划建设我国首个小型核能供暖示范项目。
核能供暖的经济性、安全性到底如何?与“煤改电、煤改气”相比,核能供热有何优势?未来,核能供暖模式可否在北方地区大规模推广应用?
核能供热存在空间
“目前,燃煤仍然是我国冬季供暖的主要热源。”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主任江亿说,“北方城镇70%的房屋是集中供热,其中,热电联产约占一半,剩下的一半是燃煤、燃气、锅炉房。”
公开信息显示,我国采暖范围遍布17个省(区、市),占国土面积的60%以上,采暖人口达7亿。目前我国主要的供热方式为集中供热和分散供热,集中供热每年消耗煤炭超过5亿吨,供暖行业升级形势严峻。
自清洁取暖行动启动以来,津京冀地区开始“煤改气、煤改电”工程,以缓解冬季频发的雾霾天气。但鉴于我国天然气资源稀缺的境况,在充分分析预估后,江亿认为,让天然气充当主要的基础供热,并不适用于我国国情。
相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天然气消费量2130亿平方米,其中自产1400亿平方米,进口730亿平方米,占国际天然气贸易总量的7%。未来天然气若占能源总使用量15%的目标,每年至少要进口4000亿平方米,占国际天然气贸易总量的40%。
采用核能供暖并不是中国首创的技术。早在半个世纪前,北欧就有民用核能供暖的核反应堆。苏联在勃涅日涅夫时期,为了城市集中供暖的需要,也兴建过核能供热反应堆,而且还在部分社会主义国家得到应用。此外,德国、法国、瑞士、加拿大等国也都进行过核供热堆的研究与开发。
不过,除了苏联/俄罗斯一直在推动核能供热,以此解决冬季的供暖问题之外,世界上还没有特别成功的核能供热反应堆商业化运营的先例。
中国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研发核能供热反应堆。本次成功研发出泳池式低温供热堆,是技术不断积累改进的最新成果。虽然并非革命性的技术进步,但其在经济性、安全性和热功率等方面都有不小的提升。
泳池式低温供热堆无大型水源要求,内陆、沿海均可投用,尤其适合北方内陆地区;切实消除大规模放射性释放,无需厂外应急,厂址边界小,可贴临城市建设。
不过,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并没有特别成功的商运先例。柯国土坦言,并不是技术上有难度,而是国外的分散式供热模式和较小的环境治理压力所决定的。
从经济性上考虑,池式低温供热堆低温常压运行,无压力壳、安全壳、稳压器等复杂昂贵的设备,简化了工艺系统和安全设施,节省了土建投资和设备投资。核能供热成本可控,价格具有竞争力。
初步估算,总投资约13.5亿元的400兆瓦单堆工程可供热面积约1000万平方米、建设周期能够缩短到3年以内,运行寿命可以达到60年,且全部设备能够实现自主化。在全年5个月的采暖期内,供热价约40元/吉焦,与热锅炉房供热价相当,远低于80~100元/吉焦的燃气供热价格。
“利用‘49-2堆’开展供热试验研究只是第一步。”中核集团总经理钱智民表示,中核集团提出了泳池式低温供热堆“演示验证-示范工程-商业推广”三步走发展战略,计划2018年底示范工程完成核准开工,在2020年底或2021上半年实现供热。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