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沿海地区加快布局 海洋经济数万亿级市场空间有望开启


  发展海洋经济已成为今年东部地区发展的“重头戏”。《经济参考报》记者了解到,广东、上海、海南、福建等东部多个沿海地区近期加快相关布局,纷纷出台规划文件或申报示范区,海洋经济数万亿级的庞大市场空间有望打开。

  作为海洋生产总值已连续21年领跑全国的海洋经济大省,广东省几天前正式出台了海洋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根据该规划,到2020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超过2.2万亿元,年增长8%,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0%;并将围绕海洋经济培育超100亿元规模企业达20家,超500亿元产业集群达10个,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15%以上。规划提出,优化沿海空间开发战略格局,提升沿海经济发展协调性,打造广东黄金海岸。
 
  广东省之外的其他沿海地区也都在加速布局海洋经济。记者日前从上海市海洋局了解到,该市目前正在申报建设“国家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和“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未来要大力发展海洋工程装备、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新能源等先进制造业。据上海市海洋局局长白廷辉介绍,上海全市年海洋生产总值已达到7311亿元,约占全市GDP的26.6%,未来要借助上海自贸区建设的机遇,推动船舶和海工设计制造等领域的扩大开放,积极争取海洋国际组织、跨国公司和企业总部落户上海,打造“蓝色总部高地”。
 
  而根据上周公布的第二批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入围名单,除了上海市的浦东新区外,宁波市、深圳市、海口市等多个城市都有入围,并有望获得数亿元的中央财政资金支持。此外,海南省已于上月全面启动海洋经济调查,要摸清该省海洋经济的“家底”;福建省更是早在去年上半年就发布了“十三五”海洋经济发展专项规划,提出2020年海洋生产总值力争突破万亿元,年均增长10%左右的目标。
 
  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我国海洋经济快速发展,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速升至8.1%。截止到2015年底,我国海洋生产总值达到64669亿元,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接近9.6%,涉海就业人员超过3500万人,海洋经济已成为支撑国民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新引擎。但相比发达国家,我国海洋经济结构不合理,海洋科技创新能力较弱,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偏低,海洋经济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根据国家发改委今年两会期间公布的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在优化区域发展格局,推进东部率先发展方面,今年的主要工作就是组织实施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促进海南等沿海有条件的地区大力发展海洋经济。今年5月份,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正式发布,规划提出了“十三五”期间,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目标为7%,较2015年接近6.5万亿元的海洋经济总量将有较大增长。
 
  “我国是世界海洋大国,拥有1.8万公里大陆海岸线,以及300多万平方公里的管辖海域。发展海洋经济不仅是拉动经济增长、扩大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引擎,也是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恒丰银行研究院商业银行研究中心负责人吴琦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十三五”时期是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由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的关键时期,海洋经济将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多位专家表示,在海洋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东部沿海地区凭借更优越的区位条件、更雄厚的经济实力、更开放的产业结构以及更强大的技术实力,将成为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十三五”期间,我国在东部沿海地区重点建设一批现代海洋产业集聚区和滨海经济新区。具体来看,要推进山东、浙江、广东、福建、天津等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区建设,支持海南利用南海资源优势发展特色海洋经济,建设青岛蓝谷等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充分发挥上述地区的辐射作用,带动东部沿海地区海岸带、近岸岛屿、专属经济区及大陆架开发的同步整体推进。
 
  值得一提的是,多地公布的规划中,都着重提出了发展科技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拉动海洋经济的意义,并进行了相应的战略部署。对此,吴琦表示,发展海洋经济就是要立足科技引领,加强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在深水、绿色、安全的海洋高技术领域实施重点突破,并推进智慧海洋工程建设。此外,要推动海洋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优化,不断提高海洋经济的发展质量和效益。重点扶持海水淡化规模化应用、海洋生物医药、海洋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发展,积极发展港口物流、滨海旅游、海洋信息服务等海洋服务业,加快形成海洋经济新业态和新模式。

资料来源:互联网,中国报告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绿氢长距离输送技术取得突破——首条跨省长距离绿氢管道首批输氢管下线

我国绿氢长距离输送技术取得突破——首条跨省长距离绿氢管道首批输氢管下线

7月24日,我国氢能基础设施建设迎来重要里程碑——国内首条跨省长距离大规模绿氢输送管道“内蒙古乌兰察布至京津冀氢气输送示范工程”(“西氢东送”项目)的首批专用输氢钢管在河北秦皇岛正式下线。这一突破标志着我国在绿氢长距离管道输送技术领域取得重大进展。

2025年07月26日
雅鲁藏布江超级水电站正式开工!1.2万亿元投资改写全球清洁能源格局

雅鲁藏布江超级水电站正式开工!1.2万亿元投资改写全球清洁能源格局

7月19日,雅鲁藏布江超级水电站工程在西藏林芝市正式开工,这一总投资高达1.2万亿元的“基建珠峰”项目,不仅将刷新全球水电史纪录,更将深度重塑亚洲能源格局与国家经济地理。

2025年07月24日
我国海水利用规模持续扩大 关键技术实现国产化突破

我国海水利用规模持续扩大 关键技术实现国产化突破

7月18日,自然资源部海洋战略规划与经济司发布《2024年全国海水利用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海水冷却用水量达1883.36亿吨;海水淡化工程规模持续扩大,关键装备国产化取得重要突破,为沿海工业用水提供稳定保障。

2025年07月23日
截至2025年5月底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突破20亿千瓦 绿色转型成效显著

截至2025年5月底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突破20亿千瓦 绿色转型成效显著

7月9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首场新闻发布会。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周海兵在会上介绍,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发展速度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截至2025年5月底,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达到20.9亿千瓦,较“十三五”末的9.34亿千瓦增长超过一倍,标志着我国在能源结构优化和绿色低碳发展方面

2025年07月12日
中国清洁能源投资领跑全球 光伏风电装机容量已连续十年稳居世界首位

中国清洁能源投资领跑全球 光伏风电装机容量已连续十年稳居世界首位

6月28日,2025能源产业生态论坛在北京召开,在能源产业生态论坛上发布了由《中国石油石化》杂志社组织编撰的《中国能源生态报告》,《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清洁能源投资规模达6250亿美元,占全球总量的三分之一,彰显中国在绿色能源领域的全球引领地位。报告指出,中国光伏和风电装机容量已连续十年稳居世界首位,过去十年间对

2025年07月01日
我国新能源消纳利用率维持在90%以上 多措并举推动新型能源体系建设

我国新能源消纳利用率维持在90%以上 多措并举推动新型能源体系建设

6月2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6月份新闻发布会,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李超在会上介绍,我国新能源消纳取得积极进展,目前全国新能源消纳利用率维持在90%以上。这一成果得益于近年来国家在促进新能源消纳方面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2025年06月27日
中国抽水蓄能装机容量连续9年稳居全球第一 2024年新增核准抽水蓄能电站23座

中国抽水蓄能装机容量连续9年稳居全球第一 2024年新增核准抽水蓄能电站23座

6月3日,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近日发布的《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报告2024年度》显示,截至2024年底,我国抽水蓄能累计投产规模超过5800万千瓦,2024年新增投产规模达775万千瓦,全年新增核准抽水蓄能电站23座。我国抽水蓄能装机容量已连续9年稳居世界首位,日本、美国抽水蓄能装机容量分列第二、三位。

2025年06月05日
中国领跑全球新能源发展 数字技术赋能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中国领跑全球新能源发展 数字技术赋能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5月10日,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主办的第二届电力行业科技创新大会在广州成功举办。大会以“创新驱动发展 智能引领未来”为主题,汇聚政府、行业、企业及科研机构代表,共商电力行业科技创新与能源转型发展大计。国家能源局监管总监黄学农出席会议并致辞,强调我国已成为全球新能源并网规模最大、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科技创新正为电力安全稳

2025年05月13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