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政策利好 海上风电成为新能源发展重点

  日前,国家发改委下发的《关于调整光伏发电陆上风电标杆上网电价的通知》提出,将降低陆上风电标杆上网电价,明确海上风电标杆上网电价。其中,近海风电项目标杆上网电价为每千瓦时0.85元,潮间带风电项目标杆上网电价为每千瓦时0.75元。

  业内专家认为,此次海上风电标杆上网电价未作调整,体现了国家在发展海上风电方面的政策连续性,海上风电将成为我国未来新能源发展的重点。

  政策连续性利好海上风电发展

  我国拥有18000多公里长的海岸线,海上风力资源十分丰富。同时,与陆上风电相比,海上风电具有占用土地少、发电利用小时数高、适宜大规模开发等优势,加上陆上风电“弃风限电”形势严峻,海上风电逐步成为我国发展风电的重要途径。

  “尽管海上风电具有诸多优势,发展前景广阔,但发展海上风电需要政策支撑,其中电价政策是基础性政策。”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时璟丽表示,此次海上风电标杆上网电价不作调整,对海上风电来说是利好消息,体现了国家对发展海上风电的政策连续性,有助于推进海上风电的发展。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秦海岩也表示,此次降低陆上风电标杆上网电价,而海上风电标杆上网电价不降价,政策导向十分明显,体现了国家通过调整标杆上网促风电转型发展,一方面,解决陆上风电“弃风限电”现象和消纳问题;另一方面,积极引导沿海地区和风电企业投资海上风电,为企业投资海上风电注入了强心剂,从而促进我国风电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事实上,为积极推动海上风电的发展,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国家海洋局等部门不断出台完善海上风电政策。2016年12月,国家发改委印发的《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加快推进已开工海上风电项目建设进度,积极推动后续海上风电项目开工建设,鼓励沿海各省区市和主要开发企业建设海上风电示范项目,带动海上风电产业化进程;2016年12月,国家能源局出台的《风电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要积极稳妥地推进海上风电建设,到2020年,全国海上风电开工建设规模达到1000万千瓦,力争累计并网容量达到500万千瓦以上。

  时璟丽表示,这些政策只有建立在海上风电标杆上网电价这一基础性政策之上,才能发挥出大效应。

  高成本是发展海上风电的硬伤

  在一系列的政策刺激下,目前我国在海上风电发展上取得了不少成绩,但受自然环境、技术、质量、政策、成本等因素的制约,我国海上风电发展并不乐观。据了解,到2015年全国风电并网装机达到1.29亿千瓦,其中海上风电并网装机仅为75万千瓦。

  对此,秦海岩表示,制约我国海上风电发展存在四大问题:

  第一,成本高,包括风机、并网、基础配套设施、安装以及运营维护等成本。目前,我国海上风电每千瓦造价在1.5万-2万元,大约是陆上风电的2-3倍,成为制约我国海上风电发展的根本原因。

  第二,技术难题。目前我国海上大型风电设备制造、海上风电施工设备制造、海底电缆制造和敷设等关键技术以及以及海上风电接入技术、海上与潮间带施工成套技术、海上机组支撑结构设计技术等海上风电专用技术研发相对薄弱;海上风电机组的单机容量大,而海水盐度高,对风电机组防腐蚀等要求更为严格,质量问题尤为重要等。

  第三,海上风电面临着“多头管理”的问题。发展海上风电涉及海域使用、选址、海洋环评等领域,需要发改委、能源局、海洋局、环保部门以及军事等多部门审核,这会导致项目审批周期长、建设进度缓慢,同时也大大增加了建设海上风电的时间成本。

  第四,严酷的海洋环境。海上发电建设的风机不仅需要经受住高咸度的海水腐蚀,还要经受海浪、海底地震、台风、暴雨等恶劣气候,这不利于海上风电施工建设和后期维护,也会导致海上风电发生的故障率高。

  国家可再生能源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理事长张平也表示,海上风电建设成本高,一旦出现问题维护成本也是难以想象的,特别是出现大的事故,导致不可逆转的后果,会让所有的投入打水漂。

  “发展海上风电是一个系统工程。”时璟丽表示,我国发展海上风电面临着成本高、工程复杂、运行环境恶劣、施工难度大、技术要求高等难点。同时,未形成完善发展海上风电的标准体系,在工程勘察、施工、安装、运行管理维护等方面缺乏技术规范。这些都是我国海上风电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

  降成本成为发展海上风电的关键

  此次调整海陆上风电标杆上网电价政策,反映出国家将放缓陆上风电发展速度和规模,海上风电将成为我国未来风电发展的风口。而能否把成本降低到市场可以承受的程度,是未来我国推进海上风电的重中之重。

  “虽然此次海上风电标杆上网电价未作调整,但标杆上网电价还是偏低。”秦海岩表示,国家应进一步完善海上风电标杆上网电价政策,形成合理的海上风电标杆上网电价,这是降低海上风电发展成本的基础性工作。

  秦海岩还表示,加强海上风电专用技术创新,是降低风力发电成本的重要驱动力,也是推动海上风电发展的重要手段,如高质量、大容量的海上风电机组产品、远海大型风电系统、风电场集群运控并网系统。同时加快出大力发展智能电网技术,发展和挖掘系统调峰能力。

  张平表示,国家要培育完善具有竞争力的海上风电产业服务体系,加强海上风电技术标准、规程规范、设备检测认证、信息监测工作,形成覆盖全产业链的设备制造和开发建设能力。同时,加快配套电网建设,将海上风电并网工程优先纳入电网建设。

  此外,秦海岩表示,发展海上风电应结束“多龙治海”的局面,避免多部门互相推诿和打架,应建立由一部门主导、多部门联动的工作和审批机制,优化论证、审批、监管等流程,大大缩短海上风电建设周期,从而降低时间成本。

  时璟丽表示,不仅国家进一步完善发展海上风电的政策和加大补贴力度,各地方政府也应出台海上风电上网电价补贴、奖励政策,作为国家海上风电电价政策的重要补充,共同推动海上风电发展。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绿氢长距离输送技术取得突破——首条跨省长距离绿氢管道首批输氢管下线

我国绿氢长距离输送技术取得突破——首条跨省长距离绿氢管道首批输氢管下线

7月24日,我国氢能基础设施建设迎来重要里程碑——国内首条跨省长距离大规模绿氢输送管道“内蒙古乌兰察布至京津冀氢气输送示范工程”(“西氢东送”项目)的首批专用输氢钢管在河北秦皇岛正式下线。这一突破标志着我国在绿氢长距离管道输送技术领域取得重大进展。

2025年07月26日
雅鲁藏布江超级水电站正式开工!1.2万亿元投资改写全球清洁能源格局

雅鲁藏布江超级水电站正式开工!1.2万亿元投资改写全球清洁能源格局

7月19日,雅鲁藏布江超级水电站工程在西藏林芝市正式开工,这一总投资高达1.2万亿元的“基建珠峰”项目,不仅将刷新全球水电史纪录,更将深度重塑亚洲能源格局与国家经济地理。

2025年07月24日
我国海水利用规模持续扩大 关键技术实现国产化突破

我国海水利用规模持续扩大 关键技术实现国产化突破

7月18日,自然资源部海洋战略规划与经济司发布《2024年全国海水利用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海水冷却用水量达1883.36亿吨;海水淡化工程规模持续扩大,关键装备国产化取得重要突破,为沿海工业用水提供稳定保障。

2025年07月23日
截至2025年5月底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突破20亿千瓦 绿色转型成效显著

截至2025年5月底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突破20亿千瓦 绿色转型成效显著

7月9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首场新闻发布会。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周海兵在会上介绍,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发展速度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截至2025年5月底,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达到20.9亿千瓦,较“十三五”末的9.34亿千瓦增长超过一倍,标志着我国在能源结构优化和绿色低碳发展方面

2025年07月12日
中国清洁能源投资领跑全球 光伏风电装机容量已连续十年稳居世界首位

中国清洁能源投资领跑全球 光伏风电装机容量已连续十年稳居世界首位

6月28日,2025能源产业生态论坛在北京召开,在能源产业生态论坛上发布了由《中国石油石化》杂志社组织编撰的《中国能源生态报告》,《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清洁能源投资规模达6250亿美元,占全球总量的三分之一,彰显中国在绿色能源领域的全球引领地位。报告指出,中国光伏和风电装机容量已连续十年稳居世界首位,过去十年间对

2025年07月01日
我国新能源消纳利用率维持在90%以上 多措并举推动新型能源体系建设

我国新能源消纳利用率维持在90%以上 多措并举推动新型能源体系建设

6月2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6月份新闻发布会,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李超在会上介绍,我国新能源消纳取得积极进展,目前全国新能源消纳利用率维持在90%以上。这一成果得益于近年来国家在促进新能源消纳方面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2025年06月27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