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油气行业遭遇“寒冬”总体改革方案即将出台

  2016年12月16日,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连维良到中石油调研时透露,油气改革总体方案正在抓紧研究制定中。《石油天然气行业改革总体方案》有望于2017年一季度发布,深处“寒冬”的油气行业正酝酿着巨大的变革。

  过去的2016年,国际油价持续低迷徘徊,油气企业业绩集体下滑,曾经占据世界500强前十名的油气巨头中,有7家裁员、出售资产度日,国内“三桶油”的业绩也集体下滑。

  寒冬之下,油气化工行业抱团取暖、兼并重组纷至沓来,杜邦和陶氏化学合并、壳牌收购英国天然气……数百亿美元规模以上的并购接连出现。同时,压力之下,IPO上市、定增融资筹钱也成为油气企业渡难关、谋发展的优先选择。

  当然,在困顿中也蕴藏着新的变化。原油进出口权和使用权逐步向民营企业放开,“三桶油”下属单位接连出售部分资产,并引入民营资本尝试“混改”,油气垄断持续破冰;同时,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势下,石化落后产能淘汰全国遍地开花;在油气行业低谷,包括洲际油气、华信能源等国内民营油企接连海外抄底,则成为过去一年油气行业寒冬中的一抹亮色。

  油企业绩“缩水”

  国际油价在2014年中期达到100多美元/桶高位后持续下探。此后一路跌进每桶80美元、60美元、50美元,在2016年年初一度跌入30美元/桶以内,一再击穿人们对油价的心理底线,油价持续低迷的阴影一直笼罩在油气行业上空,让国内外油气巨头倍感压力。

  往年油气巨头长期占据世界500强榜单的前十名,不过在过去一年排名集体下滑。业绩压力之下,裁员、出售资产成为油气巨头们共同的选择。2015年给石油人留下了一个触目惊心的数字:原油行业全球裁员25万人以上,而2016年这种态势依然持续。

  2016年,英国石油公司针对全球石油生产部门裁撤约4000名员工,相当于全球员工的5%;雪佛龙2016年继续裁员4000人,削减人员10%,在2017年年底之前,将卖掉价值100亿美元的资产;康菲石油公司计划裁员1800人,约占全球员工总数的10%;壳牌公司曾计划2016年裁减1万员工,并对公司业务进行重组……持续瘦身成为无奈而又现实的选择。

  在国内,“三桶油”也遭遇业绩集体下降的尴尬。8月底发布的“三桶油”半年报显示:中石化实现净利润192.5亿元,同比下降21.3%;中石油仅赚5.28亿元,同比降98%;中海油则是巨亏77亿元,均创下公司上市以来最差业绩。值得注意的是,“三桶油”中严重依赖上游勘探开采的中石油、中海油遭受重创,而上中下游分布合理的中石化的业绩表现则要相对出色。

  并购重组成新浪潮

  行业低迷背景下,抱团取暖、整合并购蔚然成风。而且大规模的并购重组形成新的浪潮。

  数据显示,2016年上半年油气市场存在的潜在交易达到391宗,创历史最高水平。潜在交易数量增加反映全球并购市场明显的复苏态势:卖方想进一步兜售非核心资产,并以此实现公司在低油价下的战略调整;买方计划在油价触底回升阶段,通过及时购买优质资产,积极把握上游油气行业的周期性投资机会。

  油气领域最受关注的大并购莫过于壳牌530亿美元收购英国天然气集团的超级并购。收购完成后,新公司规模将接近世界石油“老大”美国埃克森美孚。这是能源并购市场上较为罕见的大宗并购案,也是继荷兰皇家石油和英国壳牌2005年合并以来规模最大的并购。

  而在油气产业链下游的化工行业,并购势头更是十分强劲。

  经过3年多的去库存周期后,化工行业整体基本面仍未有实质好转,行业面临转型升级压力,资产重组和跨界并购成为估值提升的重要途径。全球化工行业增长的乏力、空前繁荣的并购金融市场,成为行业并购交易大爆发的背景。

  中国化工豪掷430亿美元收购瑞士农药与种子巨头先正达,创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最高纪录;化工行业的两大巨头陶氏化学、杜邦公司则意外宣布走到了一起,该项合并将创造1300亿美元市值的新实体,将超越巴斯夫跃居全球第一,陶氏和杜邦表示,两家公司合并将创造带来30亿美元的成本协同效应;美国种子巨头孟山都公司则于2016年12月13日批准公司与德国拜耳旗下的一家全资子公司合并,总交易价值为660亿美元。

  根据华尔街的报告,2016年全年的并购交易额将超过3.7万亿美元,成为历史上并购规模第二高的年份,仅次于2007年。Dealogic的数据显示,在2016年以来提出或宣布的这些交易中,有15宗价值超过100亿美元,这也是有此记录以来的第二高水平。

  油企扎堆IPO

  “为什么要去上市,就是因为业绩压力大、现金流需求加大。油价和业绩下滑对公司的资金压力也很大,不上市是不行的。”一家石油钻采设备配件制造厂老板陈明化名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

  应对行业困境,谋求扩张发展,上市融资筹钱成为集体选择。

  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仅以油气服务行业为例,江苏如通石油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派特罗尔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中曼石油天然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先后登陆上海证券交易所。

  4月,新疆鑫泰天然气拟赴上交所上市,此次上市发行新股4000万,派思股份则定增7.3亿元,实施天然气全产业链布局发展;7月27日,博迈科海油工程首发获通过,本次发行5870万股,上市筹资背后公司债务压力渐重;9月底长春燃气发布公告称公司10亿元定增预案获得证监会批准……

  过去一年,油气企业上市融资筹钱成为共同选项。无论是IPO还是定增,筹集的资金主要用于以下两方面:补充公司流动资金,以降低负债率;新建扩张项目,补充建设资金。

  2015年底重启的IPO,深陷谷底的油气公司业绩,都让2016年油气行业的IPO很热闹。

  油气改革持续“破冰”

  低油价时代,油气改革渐行渐近,而“三桶油”正是新一轮油气改革中的重要主体。

  “三桶油”一直是国内垄断行业的一个代名词,但过去一年这种垄断色彩正逐渐褪去。原油进出口权和使用权“双权”逐步向民营企业放开,“三桶油”相关单位接连出售和引入民营资本。过去一年,国内油气改革从下游往上游稳步推进,上游为油气改革最终落脚点。

  “双权”下放促使有着“茶壶”之称的十多家民营炼油厂大量进口原油,成为2016年中国原油进口激增背后的主要推动力。隆众石化网数据显示,2016年前8个月山东地炼原油进口量占全国进口量的近10%,成为2016年最重要的进口增量。“双权”下放成效初显。

  披着“垄断”外衣而颇受各界诟病的“三桶油”的市场化步伐也在加速。市场区域化特征逐步淡化,民营油气公司市场空间上升。而如今,作为破除垄断的先行者,混合所有制改革被寄予了厚望。

  2016年1月18日,中石化西北油田与新疆巴州政府签订了《巴州、西北油田AT28井区合资合作协议》,标志着新疆与中石化在西北油田的首次混合所有制改革正式启动。油气改革逐步引入“深水区”。

  三大石油集团改制上市,追求规模效益的同时开始注重专业化管理。从区域性发展状态过渡到开放市场,积极引入民营资本和外资油气公司参与市场竞争,建立新型合作油田,进一步弱化了各石油央企的垄断特征。

  2016年9月7日,国家能源局公布了一份通知,要求“三桶油”等企业公开各自的“油气管网信息”,违者将责令整改,并通报批评。这也被外界分析认为破管网垄断是破“三桶油”垄断关键步骤。

  因为破除“三桶油”对油气管网的绝对控制,就能够以此为突破口削弱其垄断优势。先打通经脉,以此作为基础,才能够谈上游等板块的市场化。参考欧美国家的石油发展史,当石油工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油气管网从一体化石油公司里面独立出来也是一个大的趋势。

  虽然依然还有诸多的“天花板”,但随着油气垄断从下游到上游的持续“破冰”,油气行业垄断色彩正在逐步褪去。

  民企海外抄底

  梳理近期A股油气上市公司海外并购信息可以发现,“三桶油”在经历了前几年的并购高峰后,目前出海步伐较为谨慎,仍以常规油气为主。

  此轮的并购主角,逐渐从石油巨头转移到民营油企。民营石油公司和向石油领域转型的非油企业,成为这轮海外油气资产抄底的生力军。

  资金充沛的中国油企,正跃跃欲试。此前已相继有洲际油气、华信能源、新潮实业等上市公司发布了海外收购油气资产的公告。

  其中洲际油气表现颇为抢眼,继2014年6月完成对哈萨克斯坦马腾石油公司95%股份收购后,2016年9月20日,其又公布收购及定增预案,收购标的资产上海泷洲鑫科的核心资产为班克斯公司100%股权和基傲投资100%股权。班克斯公司前身是阿尔巴尼亚国家石油公司,是该国最大工业企业。截至2015年底,班克斯公司油田剩余可采储量为2.91亿桶。

  2016年12月9日,洲际油气公告再投1亿美元收购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油气运输公司PetroleumLLP50%的股权。PetroleumLLP共拥有超过3000辆运输罐车,是哈萨克斯坦最大的运输罐车租赁商之一。紧接着12月15日,洲际油气携手华油惠博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作为战略投资者入股安东油田服务集团,布局油气产业链。“我们正利用国际油价两年多的下跌形成的历史机遇去筛选优质油气资产并以较低价格收购,为后续发展提供后备储量。”洲际油气董事长姜亮表示。

  从此前上市公司的中报看,部分已收购项目在业绩方面已经有所体现。洲际油气公布的2016年中报显示,公司实现净利润1403万元,较上年同期增加54.09%,业绩增长正是由于公司通过收购实现了主业向油气行业的转型。

  有券商分析师指出,近期油价触底反弹,基本可以确认油价已接近底部区域,后期继续探底的可能性降低。油气并购迎来战略机遇期。最近半年多以来,国际油价经历了一轮小幅触底反弹,从2016年年初30美元/桶的价格攀升至了近期53.90美元/桶的高点。

  低油价时代,油气行业正开启新一轮全球洗牌。中国民营油企能否上演“逆袭”,我们拭目以待。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绿氢长距离输送技术取得突破——首条跨省长距离绿氢管道首批输氢管下线

我国绿氢长距离输送技术取得突破——首条跨省长距离绿氢管道首批输氢管下线

7月24日,我国氢能基础设施建设迎来重要里程碑——国内首条跨省长距离大规模绿氢输送管道“内蒙古乌兰察布至京津冀氢气输送示范工程”(“西氢东送”项目)的首批专用输氢钢管在河北秦皇岛正式下线。这一突破标志着我国在绿氢长距离管道输送技术领域取得重大进展。

2025年07月26日
雅鲁藏布江超级水电站正式开工!1.2万亿元投资改写全球清洁能源格局

雅鲁藏布江超级水电站正式开工!1.2万亿元投资改写全球清洁能源格局

7月19日,雅鲁藏布江超级水电站工程在西藏林芝市正式开工,这一总投资高达1.2万亿元的“基建珠峰”项目,不仅将刷新全球水电史纪录,更将深度重塑亚洲能源格局与国家经济地理。

2025年07月24日
我国海水利用规模持续扩大 关键技术实现国产化突破

我国海水利用规模持续扩大 关键技术实现国产化突破

7月18日,自然资源部海洋战略规划与经济司发布《2024年全国海水利用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海水冷却用水量达1883.36亿吨;海水淡化工程规模持续扩大,关键装备国产化取得重要突破,为沿海工业用水提供稳定保障。

2025年07月23日
截至2025年5月底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突破20亿千瓦 绿色转型成效显著

截至2025年5月底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突破20亿千瓦 绿色转型成效显著

7月9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首场新闻发布会。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周海兵在会上介绍,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发展速度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截至2025年5月底,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达到20.9亿千瓦,较“十三五”末的9.34亿千瓦增长超过一倍,标志着我国在能源结构优化和绿色低碳发展方面

2025年07月12日
中国清洁能源投资领跑全球 光伏风电装机容量已连续十年稳居世界首位

中国清洁能源投资领跑全球 光伏风电装机容量已连续十年稳居世界首位

6月28日,2025能源产业生态论坛在北京召开,在能源产业生态论坛上发布了由《中国石油石化》杂志社组织编撰的《中国能源生态报告》,《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清洁能源投资规模达6250亿美元,占全球总量的三分之一,彰显中国在绿色能源领域的全球引领地位。报告指出,中国光伏和风电装机容量已连续十年稳居世界首位,过去十年间对

2025年07月01日
我国新能源消纳利用率维持在90%以上 多措并举推动新型能源体系建设

我国新能源消纳利用率维持在90%以上 多措并举推动新型能源体系建设

6月2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6月份新闻发布会,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李超在会上介绍,我国新能源消纳取得积极进展,目前全国新能源消纳利用率维持在90%以上。这一成果得益于近年来国家在促进新能源消纳方面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2025年06月27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