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地热将成为我国非化石能源增量主力

  随着地热能被纳入到“十三五”规划中,地热行业将迎来快速发展的五年,或成为新增非化石能源的主力。

  数据显示,到2020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将在一次能源消费中占比从12%提高到15%,其中,地热资源是增量主力。届时,我国地热供暖、制冷面积将达16亿平方米,累计实现地热发电装机容量53万千瓦时,可实现替代标煤721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77亿吨,对我国调整能源结构、节能减排、改善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地热能是一种清洁可再生能源。我国地热资源丰富,资源量约占全球地热资源的六分之一。其中,浅层地热能资源量相当于95亿吨标煤;中低温地热资源资源量13700亿吨标准煤;干热岩3-10公里内资源量860万亿吨标煤,开发利用潜力巨大。目前我国已建立较完善的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技术体系,地热直接利用居世界首位。

  国家能源局副局长李仰哲曾公开表示,地热是一种具有重要竞争力和独特优势的可再生清洁能源,2016年我国首次编制了地热产业发展规划,即《国家“十三五”地热能发展规划》,必将促进地热资源的优质高效开发,在我国能源结构转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截止到“十二五”末,全国浅层地热能供暖、制冷面积达到3.92亿平方米,中深层地热供暖面积达到1.02亿平方米,年可实现替代标煤200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4920万吨,地热已成为我国可再生能源家族中的重要一员。在地热直接利用中,浅层地热供暖占58%,中深层地热供暖占19%,温泉洗浴仅占18%。意味着中国地热开发的能源性、技术性更加突出。

  绿色低碳、节能环保已成为时代潮流,优化能源结构、发展可再生能源已成为各界共识。目前,我国地热开发利用尚处于起步阶段,作为国内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的最大企业,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总经理戴厚良表示,中国石化已经形成了地热开发利用的成套核心技术体系,创建了全球第一个地热供暖CDM方法学,注册了全球首个地热供暖咸阳CDM项目,实现了地热产业的快速发展。

  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技术是一门多学科的综合技术,已形成资源勘查与评价、钻井成井工艺、尾水回灌、梯级利用、高效运营、保温与换热、防腐防垢、热泵和发电等较为完善的技术体系。目前,国家地热能中心、中科院等多家科研机构和石油大学、地质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开展了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研发,形成了与资源特点相适应的地热开发利用技术体系。

  地热在我国能源发展中具有“三大突出贡献”。在能源结构调整方面,到2020年我国地热供暖/制冷、发电、种植、养殖、洗浴等,共可实现替代标煤7210万吨。按照2020年能源消费总量48亿吨标煤测算,届时地热占比将达到1.5%,比目前的0.5%,提高1个百分点,也就是说,在非化石能源今后五年的3个百分点增幅中,地热“三分天下有其一”,这说明地热在未来能源结构调整中的贡献十分巨大;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对应“十三五”规划中地热实现替代标煤7210万吨,将减排二氧化碳1.77亿吨,这对于降低我国碳排放总量和碳强度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地热在我国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贡献突出;在雾霾治理方面,根据燃煤供暖锅炉《锅炉大气污染排放标准》测算,采暖锅炉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粉尘分别是电厂锅炉的4倍、4倍和2.5倍,散煤直燃的污染排放量是工业燃煤的十几倍。相对于太阳能发电、风电等,替代的是燃煤电厂排放的污染物,地热供暖替代的是供暖锅炉的燃煤和直燃的散煤所产生的污染物,对于大气污染治理的意义更加突出。

  中国石化领跑全国常规地热开发,已成为国内最大常规地热资源开发利用企业,把发展地热产业提升到战略层面来规划和推进,形成了多井集输、梯级换热、综合利用、尾水净化和采灌结合等地热资源开发应用技术体系,实现了地热产业的快速发展。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获悉,中国石化地热产业已遍布全国16个省区市,地热供暖能力达4000万平方米,占全国常规地热供暖的40%,年可替代标煤116万吨,减排二氧化碳300万吨,成功打造了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的“雄县模式”。截至目前,雄县已建成供暖能力450万平方米,成为我国第一个“无烟城”,并以“雄县模式”为引领,已在河北省15个市县区发展地热供暖面积1500万平方米。“十三五”期间,中国石化地热开发将打造“20座无烟城”,实现新增供暖、制冷面积1亿平方米。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绿氢产业迈向世界前列 预计2030年有望形成万亿级市场

我国绿氢产业迈向世界前列 预计2030年有望形成万亿级市场

10月22日,在2025年中国氢能产业大会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原副主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特邀专家张晓强指出,我国氢能产业正迎来快速发展期,预计到2030年,绿氢产量有望达到300万吨,形成万亿元以上的市场规模,并走在全球前列。

2025年10月25日
国家能源局印发行动方案 全面部署能源行业信用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

国家能源局印发行动方案 全面部署能源行业信用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

10月23日,据国家能源局消息,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及《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的意见》等法律和政策文件精神,国家能源局于近日正式印发实施《加快推进能源行业信用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该方案旨在系统性地构建并完善能源行业信用体系,为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2025年10月24日
首例成功开发 我国氢负离子电池行业潜在市场发展空间广阔

首例成功开发 我国氢负离子电池行业潜在市场发展空间广阔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团队开发出新型核壳结构氢负离子电解质,并成功构建了首例氢负离子原型电池,这一成果北京时间9月17日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发表。

2025年09月18日
观研天下 · 中国商业企业管理协会联合募集 我国光伏电池用低温导电铜浆等三项团体标准意见

观研天下 · 中国商业企业管理协会联合募集 我国光伏电池用低温导电铜浆等三项团体标准意见

观研天下 · 中国商业企业管理协会联合募集 我国光伏电池用低温导电铜浆等三项团体标准意见

2025年09月15日
我国可再生能源正在由补充能源向主体能源转变 2025年1-7月装机与发电量双突破

我国可再生能源正在由补充能源向主体能源转变 2025年1-7月装机与发电量双突破

9月4日,国家能源局近日召开的全国可再生能源电力开发建设(8月)调度视频会议披露,2025年1-7月,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实现显著突破,装机规模与发电量双双稳步提升,进一步巩固其在能源结构转型中的核心地位。

2025年09月08日
六部门联合召开光伏产业座谈会 要求规范产业竞争秩序

六部门联合召开光伏产业座谈会 要求规范产业竞争秩序

8月19日,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央社会工作部、国家发改委、国务院国资委、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能源局六部门联合召开光伏产业座谈会,围绕进一步规范光伏产业竞争秩序进行部署。相关光伏制造企业、发电企业、中国光伏行业协会以及地方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人参加会议。

2025年08月22日
我国绿氢长距离输送技术取得突破——首条跨省长距离绿氢管道首批输氢管下线

我国绿氢长距离输送技术取得突破——首条跨省长距离绿氢管道首批输氢管下线

7月24日,我国氢能基础设施建设迎来重要里程碑——国内首条跨省长距离大规模绿氢输送管道“内蒙古乌兰察布至京津冀氢气输送示范工程”(“西氢东送”项目)的首批专用输氢钢管在河北秦皇岛正式下线。这一突破标志着我国在绿氢长距离管道输送技术领域取得重大进展。

2025年07月26日
雅鲁藏布江超级水电站正式开工!1.2万亿元投资改写全球清洁能源格局

雅鲁藏布江超级水电站正式开工!1.2万亿元投资改写全球清洁能源格局

7月19日,雅鲁藏布江超级水电站工程在西藏林芝市正式开工,这一总投资高达1.2万亿元的“基建珠峰”项目,不仅将刷新全球水电史纪录,更将深度重塑亚洲能源格局与国家经济地理。

2025年07月24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