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锂电池行业产能门槛拟提高39倍 中小企业承压

  动力电池行业再次承压。

  11月22日,工信部官网发布《汽车动力电池行业规范条件2017年》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社会意见。

  《征求意见稿》是对2015年版的《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的修订,是对动力电池在汽车上配置使用的、能够储存电能并可再充电的、为驱动汽车行驶提供能量的装置,包括锂离子动力电池、金属氢化物镍动力电池和超级电容器等,不包括铅酸类电池生产企业进行管理。

  其中,有关条款在业界引起巨大争议:对锂电池单体企业年产能的要求提高了39倍,对金属氢化物镍动力电池单体企业年产能的要求也提高了9倍。超级电容器单体企业的产能要求稍微宽松一点,提高了一倍。

  “主管部门可以进行适当地引导行业发展,但突然将锂电池单体产能规模提高39倍,不切实际。”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秘书长刘彦龙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可以达到这个要求的企业寥寥无几,根据目前已有的产能可能只有两三家。

  可达标者只有两三家

  《征求意见稿》大幅抬高了汽车动力电池单体企业产能的门槛。

  《征求意见稿》第八条,锂离子动力电池单体企业、金属氢化物镍动力电池单体企业、超级电容器单体企业年产能力分别不低于80亿瓦时、1亿瓦时、1千万瓦时。系统企业年产能力不低于80000套或40亿瓦时。生产多种类型的动力电池单体企业、系统企业,其年产能力需分别满足上述要求。

  而根据《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锂离子动力电池单体企业、金属氢化物镍动力电池单体企业、超级电容器单体企业、系统企业年产能分别不低于2亿瓦时、1000亿瓦时、500千万瓦时、1万套或者2亿瓦时。

  这意味着锂离子动力电池单体企业、金属氢化物镍动力电池单体企业、超级电容器单体企业、系统企业年产能的规范条件,在2年内分别提高了39倍、9倍、1倍和19倍。

  “这属于突飞猛进式的要求,目前锂电池行业由于从业者众多,反映比较强烈。金属氢化物镍动力电池单体企业、超级电容器由于从业者相对较少,反映没有那么强烈。”刘彦龙介绍。

  刘彦龙表示,行业协会在11月底组织了一场研讨会,有50多家动力电池企业参加,企业家们的集中反馈就是80亿瓦时的规定“过高”,应适当进行调整。

  “如果真按照80亿瓦时的年产能实施,可能会导致行业出现两三家垄断寡头,将不利于动力电池行业的整体发展,也不利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推广。”刘彦龙介绍。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比亚迪2016年底电池产能在130亿瓦时以上,2017年还将继续扩充产能;宁德时代新能源2016年年产能约140-150亿瓦时,2017年底产能可达200亿瓦时;国轩高科2016年产能约60亿瓦时,2017年产能达到80亿瓦时。

  政策是双刃剑

  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总经理方建华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主管部门的初衷可能是好的,这是对行业的一个警醒信号。国家为了减少锂电池行业内的重复建设和投资,希望以此提高行业的集中度,增加行业的国际竞争力。但这一政策是双刃剑。

  “如果真的实施这一政策,或许导致很多规模不符合要求的企业扩产,进而加剧明年可能出现的结构性过剩。”方建华分析。

  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底我国动力电池实际产能将接近100GWh,但今年的实际需求为20GWh,因此今年已经出现结构性过剩的现象:新进入者或品质差的企业以及未通过规范的企业产品将严重过剩,但高品质电池产品仍供不应求。

  方建华介绍,现在电池行业的材料体系和技术工艺还处于不断演进的过程中,如果设置过高的产能门槛,将不利于一些技术创新性初创企业的发展,也不利于行业的整体进步。

  因此,方建华建议,产能规模可列入《动力电池产业发展指导意见》,而不宜作为规范条件。

  五龙电动车集团董事会副主席苗振国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目前,锂离子动力电池行业还处在发展初期,技术水平日新月异,单纯追求规模是非常危险的。应该随着技术进步的节奏逐步扩大产能。

  《征求意见稿》提出,国家对符合本规范条件的汽车动力电池企业实行公告管理,企业按自愿原则进行申请。“尽管主管部门说这是一个指导性的文件,但业内往往会将之理解为一个准入政策类的约束性文件。”刘彦龙分析。

  刘彦龙解释,锂电池企业普遍担心如果不符合规范条件的要求,无法进入电池企业目录。如果不进入电池企业目录,那么车企就可能因为无法获得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财政补贴,不会选择目录外企业的电池产品。这是业界反响强烈的根本原因。

  “从公平竞争的角度来看,行业的规范条件更应该从质量标准、能耗、安全和环保等公共指标上去约束企业,而不应该从企业产能规模上去限制。”发改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黄汉权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征求意见稿》面临违反公平竞争审查的风险。

  今年6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在市场体系建设中建立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的意见》,要求行政机关制定的政策必须接受公平竞争审查。其中,在市场准入和退出标准上,要求不得设置不合理和歧视性的准入和退出条件。

  “如果把进入电池目录与车企获得补贴挂钩的话,《征求意见稿》关于年产能规模设置的要求,是否属于不合理和歧视性的准入条件值得商榷。”刘彦龙分析。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新材料行业:上海市发布发展方案 到2027年新材料产值达到3500亿元

新材料行业:上海市发布发展方案 到2027年新材料产值达到3500亿元

11月15日,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等四部门对外公布的《上海市促进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方案》)明确要求——加快建设世界级先进材料产业高地。

2024年11月22日
全球首条GWh级新型固态电池产线来袭! 我国固态电池行业产能建设能力再上新台阶

全球首条GWh级新型固态电池产线来袭! 我国固态电池行业产能建设能力再上新台阶

“固态电池与传统电池相比,安全性更高,更加环保,能量密度将大大提升。”安徽安瓦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高立新介绍,即将量产的第一代固态电池技术产品能量密度比超过280wh/kg,2025年推出的第二代固态电池技术产品能量密度比超过400wh/kg,2027年推出第三代固态电池技术产品能量密度比超过500wh/kg全固态

2024年11月19日
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发布 我国新型储能行业利好政策频发 企业纷纷入局

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发布 我国新型储能行业利好政策频发 企业纷纷入局

11月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开征求对《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征求意见稿)》的意见,提到2027年,我国新型储能制造业全链条国际竞争优势凸显,优势企业梯队进一步壮大,产业创新力和综合竞争力显著提升,实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新型储能制造业规模和下游需求基本匹配,培育千亿元以上规模的生态主导型企业3~5家

2024年11月07日
发现超亿吨资源量! 我国锰矿行业自给率将提升 利好新能源汽车、储能等市场发展

发现超亿吨资源量! 我国锰矿行业自给率将提升 利好新能源汽车、储能等市场发展

我国锰矿资源稀缺,主要集中在云南、湖南等地,并且矿石品位较低,需从澳大利亚、加蓬、南非、缅甸等海外大量进口高品位锰矿。据海关总署数据,我国常年锰矿进口量在2000万吨以上,约占世界锰矿进口量的70%;截止2024年1-8月,我国从南非锰矿进口量达172.7万吨,加纳进口量40.78万吨。而此次在湖南永州寻找锰矿取得重大

2024年11月04日
全国将全面实施水资源费改税试点 推动水务行业可持续发展 中水回用市场或受益

全国将全面实施水资源费改税试点 推动水务行业可持续发展 中水回用市场或受益

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我国水资源需求量持续增长,加上我国水资源利用效率总体不高,水资源供需矛盾也日益突出。人均综合用水量来看,近五年全国人均综合用水量呈先降后升再降走势。2023年,全国人均综合用水量为419m³,同比下降1.4%。

2024年10月18日
2024年上半年我国南方7座抽水蓄能电站抽发电量均创历史新高 启动次数同比增长20%

2024年上半年我国南方7座抽水蓄能电站抽发电量均创历史新高 启动次数同比增长20%

10月13日,广东梅州抽水蓄能电站(以下简称“梅蓄电站”)日前正式进入电力现货市场交易全部电量。这是我国抽水蓄能电站改变传统营收模式,首次自主参与电力市场交易,开辟了新型电力系统下抽水蓄能市场化经营的新路径。

2024年10月16日
2024年1-8月我国水利建设完成投资8019.4亿元 同比增长10.7%

2024年1-8月我国水利建设完成投资8019.4亿元 同比增长10.7%

2024年前8月,全国水利建设落实和完成投资、实施水利工程数量、吸纳就业人数等均超去年同期,其中水利建设完成投资8019.4亿元、同比增长10.7%。

2024年10月10日
我国新能源企业技术研发投入增加 且产业链正逐渐延伸

我国新能源企业技术研发投入增加 且产业链正逐渐延伸

9月24日,深交所举办新能源行业上市公司2024年度集中路演活动,德赛电池、京山轻机、科达利、赢合科技、迈为股份等公司参加。路演以“低碳环保新引擎”为主题,公司负责人就全球战略布局、技术研发投入、公司竞争优势等,与投资者进行互动交流。

2024年10月08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