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通知,公开征求对《汽车动力电池行业规范条件(2017年)》(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的意见,大力整顿动力电池行业。这是继2015年3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制定发布《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之后,国家主管部委第二次就动力电池规范发布相关文件。
《征求意见稿》发布后在业内引起不小震动。其触发点是大幅抬高了产能门槛:相比2015年版本,本次征求意见稿中对锂离子动力电池单体企业年产能力由“不低于2亿瓦时”提高至“不低于80亿瓦时”。据悉,目前全国有140多家动力电池企业,现阶段能达到产能标准的仅比亚迪和宁德时代两家公司,到年底产能达到的企业大约有4家,其余96%以上的企业则达不到上述标准。若此标准从2017年1月开始实施,那么国内绝大多数动力电池企业将因无法达标而停产,造成库存积压等一系列问题。
但多数业内人士却不这么看,自2015年起,国内动力电池产业增长速度惊人,极具潜力的市场让产业上下游引来各路资本,企业纷纷加速投产,由此也引发了低质低价竞争、产能过剩等一系列问题。目前国内动力电池行业已经乱象丛生,若再不规范,任其发展,行业危机出现得会更快、更严重。数据显示,2015年至今,在动力电池领域的新增投资额超过1000亿元,而国内动力电池企业的数量也从2014年底的50家左右快速增加到2016年的接近150家,增长近3倍。新增的100多家企业中,有传统数码电池转型过来的,有从上下游延伸进入的,也有从房地产、钢铁、消防、家电等不同领域跨行过来的。这些企业大都抱着快速致富的投机目的,根本没有多少技术实力,而为了能够占据一席之地,就采取“挖人战术”,激化企业矛盾,使相互间的竞争日益恶化。
另外,据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目前我国动力电池行业产能已超过1000亿瓦时,从动力电池出货量和产能对比来看,动力电池已经整体产能过剩。目前行业对于动力电池,尤其是圆柱电池,一味追求高容量,电池循环性越来越差,安全性也越来越糟。在动力电池行业出现乱象的情况下,工业和信息化部出台的《征求意见稿》可以说是正当其时,势在必行。对整合行业、鼓励生产是有积极意义的。
今年上半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对各家厂商进行了产能调研,要求如实填报,根据各家厂商上报数据进行划线。《征求意见稿》中争议最大的“80亿瓦时”标准线其实是根据各家企业上报的结果划定。《征求意见稿》如果实行,门槛提高后,对生产能力的硬性要求可以迫使小规模作坊式企业退出。动力电池整体产能严重过剩、企业平均出货量不大的局面将得以扭转。未来几年如果电池系统的能量密度提高一倍,制造成本降低50%,新能源汽车的价格也有望缩小与传统汽车的价格差,有利于新能源汽车摆脱财政补贴约束而走向私人家用车市场。动力电池行业只有走规模化、规范化生产之路,才能更好地保证品质,降低成本,提高安全性。而只有通过排名靠前、技术实力雄厚、集中度很高的几家企业构筑起合理化生产的产业格局,我国动力电池行业才能实现长期稳定健康发展。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