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LNG进口或成上游破局增量 新建项目仍存空间

  “简单说,长期协议是LNG接收站运行的基础,在我们确定了长期协议的进口量时,与下游11家用户,包括6家电厂,5家城市燃气公司签订销售合同,使上下游的合同实现完美衔接。”杜雷说。

  在增量的跨境长输管道尚未建成,国内天然气增产乏力的背景下,液化天然气LNG的增量或许会成为天然气消费的重要保障。

  依据国家发改委发布的运行快报,九月份中国LNG进口实现了巨大的飞跃,单月进口253万吨LNG,同比大幅增加了95.5%,前三个季度的进口1787万吨LNG,同比增长26.5%。

  而根据测算,仅北京一市冬季每天就要消耗超过一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在2015年北京出现天然气供给短缺的情况下,两船紧急购买的LNG作为调峰能源保障了北京顺利过冬。

  国际能源署署长比罗尔近期就向媒体表示,全球能源构成中天然气比重约为25%,而中国这一比重仅为5%,存在明显差距。“我们预计中国天然气市场将明显增长。”他说。

  或许因为对液化天然气巨量增长的期待,中海油在中国东南沿海城市密集布局了8座在役LNG接收站,2座在建接收站,年接收能力超过3000万吨,占据中国LNG江山的70%以上。

  近日,记者走访了由中海油、BP以及广东和香港的8家地方企业联合投建的大鹏LNG接收站,这座中国最早也是目前接收量最大的接收站十年来的发展历程或许能提供更多思考的角度。

  长协运营为核心

  大鹏LNG接收站位于深圳大鹏湾,是中国最早也是中国目前接收量最大的LNG接收站,其接收量占中国总LNG进口量的26%左右。据卓创资讯提供的数据显示,今年前9月,它和福建莆田LNG接收站进口了中国50%的LNG.

  这还是一家拥有复杂股权的混合所有制LNG接收站,考虑到项目开始规划和招标的2000年初,这一形式在当时并不多见。“我们一共有10家股东,最大股东是中海油气电集团占33%,第二大股东是BP占30%,广东方企业占了31%,还有香港两家公司参与其中。”广东大鹏LNG天然气销售部门总经理杜雷说。

  他同时告诉记者,在1999年国务院决定投建大鹏接收站时,同期规划的项目还有四个新建电厂和一个油改气的电厂,以及四个城市燃气管网。“核心的接收站与管道投资约90亿元,供气范围主要是广州、深圳、东莞、佛山和香港等地,”他说,“大鹏LNG投产至今累计输送的天然气占广东省用气总量的60%以上。”

  而长期稳定商业运行的基础,来自于长期协议所带来的固定用量预期。

  据了解,项目开始初期,大鹏LNG与澳大利亚西北大陆架项目签署了长达25年的LNG供应协议,协议规定每年澳方需供应370万吨的LNG,并自项目开始持续稳定执行至今。签订供应协议的同时,中海油获得该项目上游资产5.3%的权益。

  “简单说,长期协议是LNG接收站运行的基础,在我们确定了长期协议的进口量时,与下游11家用户,包括6家电厂,5家城市燃气公司签订销售合同,使上下游的合同实现完美衔接。”杜雷说。

  这样的合作模式保证了客户稳定的天然气来源,也使LNG接收站得以高效运转。这一协议在签署的2002年,以250亿澳元总值成为当时中澳贸易最大合同,但从长期看来,这一协议所协定的价格非常实惠。“这一协议是世界上仍在执行的价格最低的LNG长期购销合同。”一位天然气行业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这也或许是大鹏LNG接收站常年位居我国LNG进口榜第一的一大原因,即便是西气东输二线将相对廉价的陆上天然气送入广东,也没有撼动这一接收站中国第一的位置。手握世界最低的长期LNG供销合同和11家长期稳定的消费客户,以此为基础拓展其他的LNG接收及气化业务增量空间将会非常巨大。

  新建项目仍存空间

  除了上述长期合同的执行之外,大鹏LNG接收站还为中海油气电集团自主购买的天然气提供代加工业务。

  “中海油从全球购买LNG,由我们进行代加工和代输,然后我们收取相关费用。”杜雷表示。

  据杜雷介绍,第二种商务模式与第一种的客户端有所重合,以满足燃气电厂和城市燃气随着经济发展所必然带来的能源需求增量。“这种商务模式的下游还包括一些工业用户,用气规模还是很大的,而在今年这种模式差不多会带来200多万吨的接收量。”杜雷说。

  双重商务模式带来的就是相对较高的利用率。长期协议加代加工协议为大鹏LNG接收站带来今年接近600万吨的LNG,而它的设计接收能力为年680万吨,直观数字上看,其利用效率极高。

  但是,从整体情况来看,国内拥有大鹏般条件的接收站并不多见,普遍情况是,目前国内正在运行的接收站平均利用率在50%左右,这样的情况也引起许多业内人士的担忧。

  “因为天然气的消费存在淡旺季的情况,所以接收站利用率在50%左右算比较正常的现象,”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天然气所单卫国所长告诉记者,“目前日本的接收站的这一比率才为40%左右,我们的接收站使用率与之相比已经算好一点的了。”

  他认为,液化天然气接收站除了常规的天然气能源接收以外,还可以承担一部分的调峰作用。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去年冬季在北京天然气供应紧缺的情况下,北京燃气在现货市场购买了两船LNG,通过唐山的接收站输往北京,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当时北京天然气的紧缺问题。

  所以无论是从天然气资源消费的增量还是峰谷调节的情况看,各类企业对于新建LNG接收站的热情并没有明确的消减,而增量基础设施可以通过建设浮式LNG接收站的方式进行解决。

  “目前,国际上较为先进和便捷的技术是浮式LNG接收站的技术,直接在港口边的一艘船上实现LNG的输入与气化,不需要在陆地上建设单位,节约成本的同时可以让LNG进口变得更加灵活。”一位业内人士透露。

  不过,这一项目的引入还需政策的支持,因为国内无论是LNG还是LPG液化石油气都被认定为危险化学品,以浮船的形式进行接收和气化需要政策更加细化的规定。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全球锂资源格局已被重塑 中国锂矿储量攀升至全球第二

全球锂资源格局已被重塑 中国锂矿储量攀升至全球第二

1月8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宣布,我国锂矿找矿实现重大突破,并在四川、新疆、青海、江西、内蒙古等地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锂辉石型、盐湖型、锂云母型锂矿新增资源量均超千万吨,使中国锂矿储量全球占比由6%提升至16.5%,排名从第六位跃升至第二位,重塑了全球锂资源格局。

2025年01月10日
2024年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总成交量1.886亿吨 总成交额181.135亿元

2024年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总成交量1.886亿吨 总成交额181.135亿元

12月31日是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2024年度最后一个交易日。据成交数据显示,2024年全年,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总成交量1.886亿吨,总成交额181.135亿元。

2025年01月06日
2025年1月1日国内首部能源法正式施行 强调优先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

2025年1月1日国内首部能源法正式施行 强调优先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

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正式施行。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我国首部能源法的正式施行填补了能源领域立法空白。强调规划对能源发展的引领、指导和规范作用,同时在能源绿色低碳发展方面确立了一系列创新机制。要求建立能源绿色低碳发展目标制度,将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保障机制上升为法律制度,强调优先开发利用可再生

2025年01月04日
2024年前11月我国煤炭进口总量已超2023年全年 创历史新高 进口均价则同比下降

2024年前11月我国煤炭进口总量已超2023年全年 创历史新高 进口均价则同比下降

12月10日,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4年11月我国进口煤炭5498.2万吨,较上月增加873.4万吨,环比增长18.89%,同比增长26.38%,创下历年来单月进口量历史新高。1-11月,我国累计进口煤及褐煤49034.9万吨,同比增长14.8%,进口均价688.4元/吨,同比下跌12.5%。较2023年,我国进口煤

2024年12月14日
国轩高科再次深入海外建厂!未来两三年我国动力电池行业海外产能将集中释放

国轩高科再次深入海外建厂!未来两三年我国动力电池行业海外产能将集中释放

12月12日晚,从事锂离子电池自主研发、生产和销售企业——国轩高科(002074)公布两个海外新能源电池生产基地投资建设公告,投资金额合计不超过25.14亿欧元,约等于人民币191.47亿元。

2024年12月14日
2024年1-11月我国氢能相关企业已注册545家

2024年1-11月我国氢能相关企业已注册545家

企业注册来看,2014年至2021年,我国氢能相关企业注册量逐年增加。2023年我国氢能相关企业共注册670家,同比增加11.7%;截至12月5日,2024年我国已注册545家氢能相关企业。

2024年12月09日
新材料行业:上海市发布发展方案 到2027年新材料产值达到3500亿元

新材料行业:上海市发布发展方案 到2027年新材料产值达到3500亿元

11月15日,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等四部门对外公布的《上海市促进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方案》)明确要求——加快建设世界级先进材料产业高地。

2024年11月22日
全球首条GWh级新型固态电池产线来袭! 我国固态电池行业产能建设能力再上新台阶

全球首条GWh级新型固态电池产线来袭! 我国固态电池行业产能建设能力再上新台阶

“固态电池与传统电池相比,安全性更高,更加环保,能量密度将大大提升。”安徽安瓦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高立新介绍,即将量产的第一代固态电池技术产品能量密度比超过280wh/kg,2025年推出的第二代固态电池技术产品能量密度比超过400wh/kg,2027年推出第三代固态电池技术产品能量密度比超过500wh/kg全固态

2024年11月19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