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我国煤层气如何突破瓶颈成大气

  “十二五”目标产量未完成引发行业深思我国煤层气如何突破瓶颈成大气

  “‘十三五’能源规划是中国油气改革的窗口期,势将加大对煤层气的开发力度。”10月23日在第四届非常规油气地质评价学术研讨会上,一组数据值得关注:2015年我国煤层气产量为200亿立方米,利用率达到42%,离“十二五”300亿立方米、利用率60%的规划目标仍有一定差距。

  而去年国家能源局颁布的《煤层气勘探开发行动计划》提出,到2020年,要建成3至4个煤层气产业化基地,抽采量力争达到400亿立方米,远远超出“十二五”开发目标。在研讨会上,煤层气开发利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总经理胡爱梅指出:“我国煤层气产业具有自身独特性,与美国相比,发展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要实现‘十三五’目标,没有根本性突破是不行的。”

  作为我国大力鼓励的清洁能源产业,我国的煤层气开发有着什么样的特殊难题,又该如何突破瓶颈呢?

  煤层气缘何“叫好不叫座”

  作为煤的伴生矿产资源,煤层气属非常规天然气的一种。煤层气热值是通用煤的2至5倍,1立方米纯煤层气的热值相当于1.13千克汽油、1.21千克标准煤,其热值与天然气相当,而且燃烧后很洁净,几乎不产生任何废气,是上好的工业和居民生活燃料。2013年我国煤层气利用量为66亿立方米,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9900万吨。煤层气开发利用还能减少煤矿的瓦斯爆炸事故,可谓一举两得。

  “十二五”期间,煤层气已被纳入我国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的重要载体。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我国煤层气打井数经过2011年、2012年连续增长,之后增速开始回落,开发进展缓慢,上升瓶颈得不到突破。

  2013年国土资源部煤层气资源评价结果显示,我国埋深2000米以浅的煤层气资源量为36.81万亿立方米,相当于520亿吨标煤,位列世界前三。然而,这样丰厚的资源却得不到大力开发。胡爱梅介绍,对比国内煤层气开发现状,国外煤层气开发有着优越的地质条件、优良的地面地形条件、经济适用的技术手段和方法以及管理科学规范。

  而目前阻碍我国煤层气大力开发的问题包括很多方面,例如矿权管理,煤层气与煤炭界限不清晰;开采技术适用性不够;产业本身投资周期长,低油价下,企业投资意愿趋低;环境污染隐患等。随着前几年国家政策发力影响逐渐消退,煤层气开发企业大多面临亏损经营,自我发展完善能力弱,投资积极性不高。这都导致当下我国煤层气发展迟滞不前,与规划产量目标有较大的差距。

  国家能源委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孙茂远指出,我国煤层气产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历程,基本上形成了“四大”特点——大需求、大难度、大扶持,因而需要大创新。

  技术要突破认识更要突破

  9月11日,华北油田内蒙古二连区块煤层气吉煤4井日产气量超过2400立方米,达到该井效益产量的3倍。这一产量数字也是“十二五”期间全国煤层气平均水平(1127立方米)的两倍多。

  华北油田煤层气勘探开发指挥部常务副总指挥朱庆忠表示,产量的突破得益于从源头上深入研究我国煤层气分布特征和开发规律,从而研究出适合于当地地质情况的“水力造穴复合压裂”等工程技术,而不是照搬国外技术或者常规气开发技术。

  与国外相比,我国煤层气资源禀赋差异大、构造煤区块、超低渗以及深部区域等难采煤层气资源占总资源量的75%以上,低压低渗非均质性特点突出,国外成熟的煤层气开采经验不能直接移植利用,这些都影响了目前煤层气效益区块的数量。

  走出符合国内地质条件和开发需求的工程技术路线成为必须面对的课题。胡爱梅表示,过去5年,国内煤层气企业主要效仿国外,开发直井或者水平井。但“十三五”期间,我国煤层气主要以丛式井为主。现在,直井、丛式井占了全国的97%,更加符合我国煤层地质和地面地形的特点。

  有专家还指出,开发煤层气最难的不是技术本身,而是国内独具特色的中浅层煤层气开发。这些储层多数具有密度低、塑性强、应力敏感性强、易伤害等特点,单靠实验室取样很难准确客观反映浅层地下的状态。要取得开发突破,就需要解放思想,不断更新对储层的认识。

  完善发展环境政策需发力

  长期以来,国家十分重视鼓励开发煤层气,政策优惠力度也很大。勘察、开采煤层气可申请减免探矿权使用费和采矿权使用费。煤层气还有补贴,现行补贴政策为0.3元/立方米,煤层气发电,上网价格上浮0.25元/度。然而,面对当前市场遇冷、投资不足、开发成本高的难题,优惠政策越来越显得杯水车薪。2015年煤层气市场价格下降0.7元/立方米,远高于今年补贴提升的幅度,这可能使煤层气后继投资乏力。

  除了政策扶持效应持续减弱,煤层气项目周期长、投资回收慢也是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院士贾承造指出,对比短平快的页岩气开发,煤层气仅排采阶段就需要2到3年,投资的经济性差。由于煤层气的低收益特性,从2013年开始,国内主要煤层气企业投资下降。鉴于此,国家需要出台更加强有力的补贴和支持政策,保持煤层气开采技术研发、人才培养的投入力度,让企业有合理的利润空间。

  此外,完善煤层气配套的法律法规和手续同样十分重要。胡爱梅指出,当下煤层气勘探开发需要办理的证照多达70项,流程繁琐,报批时间长。专家指出,针对这种问题,应当将煤层气探矿权许可证和采矿权许可证合并成一个勘、采一体化的矿权证,简化各类审批,从而推动煤层气开发的灵活探采作业,同时扩大煤层气开采生产矿权范围。

  当前,中国石油、中联公司、晋煤集团产气量占总产量的95%以上。在煤层气勘探开发多年的历练中,国企开始走上更加理性和注重效益的发展道路。孙茂远指出,国企要充分利用资金、人才和科技的优势,依托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及其他重点工程项目,努力创新,增强造血能力和实力,提高煤层气生产的成本效益。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节水产业蓬勃发展 市场规模估算超7600亿元 “三地多区”集群格局形成

我国节水产业蓬勃发展 市场规模估算超7600亿元 “三地多区”集群格局形成

11月17日,从水利部获悉,我国节水产业当前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产业规模持续壮大,集聚效应日益显现,节水相关产业市场规模估算超7600亿元,为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实现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保障国家水安全提供了坚实支撑。

2025年11月18日
中国出台政策推动煤炭与新能源融合发展 到“十五五”末期建成一批清洁低碳矿区

中国出台政策推动煤炭与新能源融合发展 到“十五五”末期建成一批清洁低碳矿区

11月7日,国家能源局正式发布《关于推进煤炭与新能源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旨在推动煤炭这一传统能源与新能源协同发展,引导煤炭行业向清洁化、低碳化转型。此举被视为中国在确保能源安全的同时,推动“双碳”目标实现的重要举措。

2025年11月10日
我国绿氢产业迈向世界前列 预计2030年有望形成万亿级市场

我国绿氢产业迈向世界前列 预计2030年有望形成万亿级市场

10月22日,在2025年中国氢能产业大会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原副主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特邀专家张晓强指出,我国氢能产业正迎来快速发展期,预计到2030年,绿氢产量有望达到300万吨,形成万亿元以上的市场规模,并走在全球前列。

2025年10月25日
国家能源局印发行动方案 全面部署能源行业信用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

国家能源局印发行动方案 全面部署能源行业信用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

10月23日,据国家能源局消息,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及《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的意见》等法律和政策文件精神,国家能源局于近日正式印发实施《加快推进能源行业信用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该方案旨在系统性地构建并完善能源行业信用体系,为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2025年10月24日
首例成功开发 我国氢负离子电池行业潜在市场发展空间广阔

首例成功开发 我国氢负离子电池行业潜在市场发展空间广阔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团队开发出新型核壳结构氢负离子电解质,并成功构建了首例氢负离子原型电池,这一成果北京时间9月17日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发表。

2025年09月18日
观研天下 · 中国商业企业管理协会联合募集 我国光伏电池用低温导电铜浆等三项团体标准意见

观研天下 · 中国商业企业管理协会联合募集 我国光伏电池用低温导电铜浆等三项团体标准意见

观研天下 · 中国商业企业管理协会联合募集 我国光伏电池用低温导电铜浆等三项团体标准意见

2025年09月15日
我国可再生能源正在由补充能源向主体能源转变 2025年1-7月装机与发电量双突破

我国可再生能源正在由补充能源向主体能源转变 2025年1-7月装机与发电量双突破

9月4日,国家能源局近日召开的全国可再生能源电力开发建设(8月)调度视频会议披露,2025年1-7月,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实现显著突破,装机规模与发电量双双稳步提升,进一步巩固其在能源结构转型中的核心地位。

2025年09月08日
六部门联合召开光伏产业座谈会 要求规范产业竞争秩序

六部门联合召开光伏产业座谈会 要求规范产业竞争秩序

8月19日,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央社会工作部、国家发改委、国务院国资委、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能源局六部门联合召开光伏产业座谈会,围绕进一步规范光伏产业竞争秩序进行部署。相关光伏制造企业、发电企业、中国光伏行业协会以及地方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人参加会议。

2025年08月22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