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石墨烯产业将陷混战 科技创新成突破路径

  石墨烯作为一种新兴材料,已经成为资本追逐的热点。

  数据显示,我国已有相关石墨烯产业的企业近千家,而许多地方政府也是热衷石墨烯产业的发展,大兴土木,广纳政策兴建石墨烯园区。一些企业更是频频向大学院校和科研机构伸出橄榄枝合作开展石墨烯项目的研究与开发。

  相关专家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要杜绝投资者热炒石墨烯,谨防产能过剩。同时要加大科技创新,让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才是正道。

  石墨烯专利世界第一

  “钢铁侠”马斯克曾预测,内置石墨烯聚合材料电池的电动汽车未来的续航里程可以达到800公里,达到了传统汽车的续航水平。这一预测为石墨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想象空间。

  中研普华研究员李奔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2015年,国家金融信息中心指数研究院在江苏省常州市发布了全球首个石墨烯指数,指数评价结果显示,全球石墨烯产业综合发展实力排名前三位的国家分别是美国、日本和中国。

  《“十二五”期间中国石墨烯行业深度市场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显示,我国已申请了2200多项石墨烯专利技术,占世界石墨烯专利总数量的1/3。根据国家产权局、Wind数据库资料,2015年中国专利申请数量达7925个,居全球第一。

  事实上,在“十二五”期间,我国各地政府早已经瞄准了石墨烯这一新材料,并相继成立了一系列石墨烯产业化基地,包括宁波石墨烯产业园、常州江南石墨烯研究院、无锡石墨烯产业化示范区、青岛国际石墨烯创新中心和重庆石墨烯产业园、四川省石墨烯产业园等。此外,北京、安徽、黑龙江、湖南等多个省份也已开始着手筹划石墨烯产业发展规划。

  谨防产能过剩

  然而,尽管我国石墨烯企业众多,但是目前石墨烯产业大部分还是处于下游的生产企业,且还处于中试阶段。记者通过网上查阅多家石墨烯企业,但很多电话不是打不通就是处于无人接听状态,甚至包括网上一些排名靠前的企业。

  李奔对记者直言,目前我国能够规模化量产的石墨烯公司只有少数几家。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研究员丁古巧也表示,目前国内很多公司号称可以做100吨、500吨甚至上千吨,夸大成分比较大,且大部分并不是真正的石墨烯,非专业人士很难分辨清楚。

  量产难以满足的情况,是产能的利用率过剩。

  《全球石墨烯市场2015版》行业研究报告预测,未来五年全球石墨烯市场的复合增长率将以超过34%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然而,在积极看好全球石墨烯市场增长潜力的同时,该报告同时指出,就短期而言,全球石墨烯行业面临产能过剩的巨大困扰。

  著名经济学家宋清辉告诉记者,中国是全球在石墨烯产能投资上最为积极的国家,要警惕产能过剩给行业产生的影响。他说,在过去几年,大量政府和私人投资者的资金被投入石墨烯行业,而其中许多投资被用于扩大石墨烯的产能。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拥有最多石墨烯产能的国家,产能过剩的问题也更为严重。

  炒作、急功近利是助推石墨烯产能过剩的重要原因。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教授沈万慈对记者表示,现在对石墨烯炒作得太厉害,有些东西不太真实。现在石墨烯产业确实正在发展,而且发展势头非常好,将来也会形成一个很大的产业。但是现在还没有真正形成产业。从产业发展情况看,目前制备石墨烯的技术基本具备,正在实现产业化,如宁波墨烯、常州第六元素公司等,建了每年百吨级生产线。不过真正的产量很有限,卖出去的产品更少,大多是送出去做实验用。

  寻找突破路径

  石墨烯产业正形成诸侯争利的局面,受到各国资本的热捧。

  初步统计,目前已有包括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在内的80多个国家和地区投入石墨烯材料及其应用的研发,且美、英、韩、日、欧盟等均将石墨烯研究提升至战略高度,期待它带来巨大的市场价值。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球有近300家公司涉足石墨烯相关的研究和开发,其中包括IBM、英特尔、美国晟碟、陶氏化学、通用、杜邦、施乐、三星、洛克希德·马丁、波音等科技巨头。

  然而,我国尽管是石墨烯产业的专利大国,但其产品的转化率并不高。重要的还是科技创新,充分利用“企业+科研院校+市场”的模式。李奔对记者表示,首先,技术是核心,要推动石墨烯制备工艺的改进,开展石墨烯应用技术研究,突破共性关键技术;其次,石墨烯企业应该找到稳定的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寻求性价比的最佳平衡,推动产品的规模化销售。

  同时,政府应积极组织协调科技、财政、税收等部门制定石墨烯技术产业相关的扶持政策,既要加大资金投入和用地规划,也要谋划石墨烯研究、应用、成果转化、创业投资和国际交流的综合性创新平台和产业化基地建设;企业应积极地与国外石墨烯优秀研发团队开展合作交流,多渠道、多形式地吸引国内外石墨烯行业优秀人才;科研单位可以组建国家级石墨烯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等创新资源的优势。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中国清洁能源投资领跑全球 光伏风电装机容量已连续十年稳居世界首位

中国清洁能源投资领跑全球 光伏风电装机容量已连续十年稳居世界首位

6月28日,2025能源产业生态论坛在北京召开,在能源产业生态论坛上发布了由《中国石油石化》杂志社组织编撰的《中国能源生态报告》,《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清洁能源投资规模达6250亿美元,占全球总量的三分之一,彰显中国在绿色能源领域的全球引领地位。报告指出,中国光伏和风电装机容量已连续十年稳居世界首位,过去十年间对

2025年07月01日
我国新能源消纳利用率维持在90%以上 多措并举推动新型能源体系建设

我国新能源消纳利用率维持在90%以上 多措并举推动新型能源体系建设

6月2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6月份新闻发布会,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李超在会上介绍,我国新能源消纳取得积极进展,目前全国新能源消纳利用率维持在90%以上。这一成果得益于近年来国家在促进新能源消纳方面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2025年06月27日
中国抽水蓄能装机容量连续9年稳居全球第一 2024年新增核准抽水蓄能电站23座

中国抽水蓄能装机容量连续9年稳居全球第一 2024年新增核准抽水蓄能电站23座

6月3日,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近日发布的《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报告2024年度》显示,截至2024年底,我国抽水蓄能累计投产规模超过5800万千瓦,2024年新增投产规模达775万千瓦,全年新增核准抽水蓄能电站23座。我国抽水蓄能装机容量已连续9年稳居世界首位,日本、美国抽水蓄能装机容量分列第二、三位。

2025年06月05日
中国领跑全球新能源发展 数字技术赋能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中国领跑全球新能源发展 数字技术赋能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5月10日,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主办的第二届电力行业科技创新大会在广州成功举办。大会以“创新驱动发展 智能引领未来”为主题,汇聚政府、行业、企业及科研机构代表,共商电力行业科技创新与能源转型发展大计。国家能源局监管总监黄学农出席会议并致辞,强调我国已成为全球新能源并网规模最大、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科技创新正为电力安全稳

2025年05月13日
中国氢能产业领跑全球 2024年生产消费规模超3650万吨位列世界第一

中国氢能产业领跑全球 2024年生产消费规模超3650万吨位列世界第一

4月28日,中国国家能源局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发布《中国氢能发展报告(2025)》。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氢能全年生产与消费规模突破3650万吨,稳居全球首位,标志着中国在氢能领域的发展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2025年04月30日
2025年一季度中国水利建设投资稳中有增 社会资本投入增长33.2%

2025年一季度中国水利建设投资稳中有增 社会资本投入增长33.2%

4月17日,中国水利部副部长陈敏17日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今年一季度,中国水利建设完成投资1988.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9%,实现稳中有增。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在推动经济回升向好、促进就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2025年04月19日
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创历史新高 中国贡献占比近六成

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创历史新高 中国贡献占比近六成

国际可再生能源署近期发布的报告显示,2024年全球可再生能源发展势头强劲,新增装机容量达585吉瓦,同比增长15.1%,占全球新增电力装机总量的92.5%,创历史新高。其中,中国新增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占全球总增量约六成,成为推动全球能源转型的核心力量。

2025年04月14日
新型储能迎新机!已有部分储能股预告实现盈利

新型储能迎新机!已有部分储能股预告实现盈利

2月17日,工信部等八部门印发《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以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新能源等增长引擎,推动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2025年02月19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