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新一轮债转股开启 钢铁煤炭业迎重要机会

   日前,建设银行与云南锡业集团(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在京签署总额近50亿元的市场化债转股投资协议。标志着全国首单地方国企市场化债转股项目成功落地。

  业内专家对此表示,这标志着新一轮债转股盛宴已经开启。煤炭、钢铁、造船、有色等产能过剩行业的大型国企进行债转股改善财务状况的意愿较强,极有可能成为本轮债转股的主要转股对象。此外,为避免相应风险,应有效甄别“僵尸企业”,与国企改革相互配合发力以及建立多元化退出机制。

  产能过剩大型国企为主要对象

  据介绍,此次市场化债转股项目落地是建行和云南锡业双方落实总额100亿元全面降低云锡控股杠杆率框架协议迈出的实质性步伐。业内人士指出,首单地方国企市场化债转股项目成功落地,对国内企业及金融机构有一定借鉴意义。

  天风证券银行业研究员廖志明对《中国企业报》记者表示,根据前期政策倡导及首单项目分析,可以预见,今后市场化债转股对象企业应当具备以下条件:发展前景较好,具有可行的企业改革计划和脱困安排,技术先进,产品有市场,信用状况较好。不过,预计国内符合债转股条件的企业较少,即便符合实施债转股的企业相关意愿也可能不强,所以债转股初期规模或有限。

  廖志明告诉记者,本轮鼓励向“高负债居于产能过剩行业前列的关键性企业”债转股。煤炭、钢铁、造船、有色等产能过剩行业的大型国企普遍资产负债率较高,部分企业经营较为困难,预计进行债转股改善财务状况的意愿较强,极有可能成为本轮债转股的主要转股对象。

  一家大型国企内部人士表示,国内大型行业龙头企业肯定是此次债转股首选企业,能够减轻一部分企业负担,我们企业对此也很重视和欢迎,不过债转股对企业来讲并不是“免费的午餐”,例如在武钢方案中建行明确提出有业绩要求以及未达要求后的回购安排,需要武钢自己出一部分资金认购基金份额,所以可能会影响一些企业的积极性,但从长远来讲,此举还是对企业有利。

  “此外,市场化债转股让商业银行在处置不良资产时多了一种选择,或将一定程度上加强商业银行处置不良资产的定价能力,提升处置收益。另外,也将加快不良资产处置进程。而且,商业银行也能从为债转股提供的税收优惠、定向宽松等政策中受益。”廖志明表示。

  方正证券非银行金融高级分析师林喜鹏则表示,近期有多家企业债转股正在落地,继中钢集团债务重组方案正式获得批准后,近期武钢集团的相关方案也已获确认,新一轮债转股盛宴已经开启。

  隐性风险引市场警惕

  建行与云锡集团的合作项目之所以被业界广泛关注,也是因为日前国家刚刚发布了关于债转股的指导意见。2016年10月10日,国务院下发《关于积极稳妥降低企业杠杆率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及附件《关于市场化银行债股转股权的指导意见》,明确要以市场化、法治化方式降低企业杠杆率。

  上述意见发布后随即引起业内普遍热议,债转股可能带来的一系列风险是市场关心的又一重点内容。建行相关负责人此前也提出,市场化债转股操作不当,会导致风险从企业传递给投资者、金融机构和政府,从而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

  “本轮债转股可能增加银行的风险,但造成的压力不大。首先,本轮债转股强调市场化,银行会优选标的,从已经转股的案例中都体现了债权债务双方之间的妥协,体现了风险和成本共担。其次,当前中国银行体系总体平稳,相比1998年危机,中国银行业实力大大增强,解决这次债务问题的方法更多元化。而且发改委此前也明确指出政府已有安排来限制此类风险。”中信建投证券研究员黄文涛表示。

  林喜鹏表示,相较1999年的政策性债转股,更大的经济下行压力使得不良资产的处置难度加大。同时,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国家一直实施超宽松的货币政策,过往不同形式的量化宽松政策使得本轮债转股国家货币政策运用幅度有限,不良资产处置实施更加困难。

  降低风险需“多管齐下”

  多位专家及企业家向记者表示,应该采取措施来降低债转股所隐含的风险。

  林喜鹏表示,本轮市场化债转股实施的关键是甄别“僵尸企业”。从政策层面来看,符合债转股的企业只是针对符合正面清单的企业,即企业经营遇到困难产生高负债,同时该类型企业需具备发展前景好、产业方向好、信用状况好的条件。而对于那些扭亏无望、已失去生存发展前景的“僵尸企业”;有恶意逃废债务行为的企业;债权债务关系复杂且不明晰的企业;有可能助长过剩产能扩张和增加库存的企业则成为负面清单企业,这些企业将禁止债转股。然而对于哪些企业才能称得上“僵尸企业”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明确的标准。因此在债转股的企业资格认定方面,还需要各地政府部门给予相关配套文件协助甄别。

  “此轮债转股主要还是涉及到过剩行业的国企。”上述国企内部人士表示,债转股的最终目的是帮助企业恢复盈利能力,这与国企改革的目的也不谋而合,因此,两项改革如何能够相互配合、共同发力,是有效减少风险、达到事半功倍的办法。

  国内一家商业银行高管表示,市场化是此次债转股相比此前一轮债转股的最大区别,因此,政府除了规划指导,应尽量“少伸手”,避免过度干涉相关项目,而应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作用,让银行与企业自行对接相关项目。

  “建设银行通过设立基金,仅出资少量自有资金作为原始资本,同时大量吸收社会资本参与。该方法有利于降低银行自身的风险、扩大债转股规模、增加社会资金投资渠道。预计设立基金、吸引社会资金或成为新趋势。此外,多元化退出机制也将成为趋势,资产注入上市公司、大股东承诺回购等方式均有可能被采用。同时,为降低风险,融资方往往需要对经营业绩进行承诺。此举有利于提高银行债转股和社会资金的参与热情。”联华证券相关专家指出。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全球首条GWh级新型固态电池产线来袭! 我国固态电池行业产能建设能力再上新台阶

全球首条GWh级新型固态电池产线来袭! 我国固态电池行业产能建设能力再上新台阶

“固态电池与传统电池相比,安全性更高,更加环保,能量密度将大大提升。”安徽安瓦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高立新介绍,即将量产的第一代固态电池技术产品能量密度比超过280wh/kg,2025年推出的第二代固态电池技术产品能量密度比超过400wh/kg,2027年推出第三代固态电池技术产品能量密度比超过500wh/kg全固态

2024年11月19日
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发布 我国新型储能行业利好政策频发 企业纷纷入局

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发布 我国新型储能行业利好政策频发 企业纷纷入局

11月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开征求对《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征求意见稿)》的意见,提到2027年,我国新型储能制造业全链条国际竞争优势凸显,优势企业梯队进一步壮大,产业创新力和综合竞争力显著提升,实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新型储能制造业规模和下游需求基本匹配,培育千亿元以上规模的生态主导型企业3~5家

2024年11月07日
发现超亿吨资源量! 我国锰矿行业自给率将提升 利好新能源汽车、储能等市场发展

发现超亿吨资源量! 我国锰矿行业自给率将提升 利好新能源汽车、储能等市场发展

我国锰矿资源稀缺,主要集中在云南、湖南等地,并且矿石品位较低,需从澳大利亚、加蓬、南非、缅甸等海外大量进口高品位锰矿。据海关总署数据,我国常年锰矿进口量在2000万吨以上,约占世界锰矿进口量的70%;截止2024年1-8月,我国从南非锰矿进口量达172.7万吨,加纳进口量40.78万吨。而此次在湖南永州寻找锰矿取得重大

2024年11月04日
全国将全面实施水资源费改税试点 推动水务行业可持续发展 中水回用市场或受益

全国将全面实施水资源费改税试点 推动水务行业可持续发展 中水回用市场或受益

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我国水资源需求量持续增长,加上我国水资源利用效率总体不高,水资源供需矛盾也日益突出。人均综合用水量来看,近五年全国人均综合用水量呈先降后升再降走势。2023年,全国人均综合用水量为419m³,同比下降1.4%。

2024年10月18日
2024年上半年我国南方7座抽水蓄能电站抽发电量均创历史新高 启动次数同比增长20%

2024年上半年我国南方7座抽水蓄能电站抽发电量均创历史新高 启动次数同比增长20%

10月13日,广东梅州抽水蓄能电站(以下简称“梅蓄电站”)日前正式进入电力现货市场交易全部电量。这是我国抽水蓄能电站改变传统营收模式,首次自主参与电力市场交易,开辟了新型电力系统下抽水蓄能市场化经营的新路径。

2024年10月16日
2024年1-8月我国水利建设完成投资8019.4亿元 同比增长10.7%

2024年1-8月我国水利建设完成投资8019.4亿元 同比增长10.7%

2024年前8月,全国水利建设落实和完成投资、实施水利工程数量、吸纳就业人数等均超去年同期,其中水利建设完成投资8019.4亿元、同比增长10.7%。

2024年10月10日
我国新能源企业技术研发投入增加 且产业链正逐渐延伸

我国新能源企业技术研发投入增加 且产业链正逐渐延伸

9月24日,深交所举办新能源行业上市公司2024年度集中路演活动,德赛电池、京山轻机、科达利、赢合科技、迈为股份等公司参加。路演以“低碳环保新引擎”为主题,公司负责人就全球战略布局、技术研发投入、公司竞争优势等,与投资者进行互动交流。

2024年10月08日
2024年上半年我国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达4444万千瓦 广东装机规模约占6.1%

2024年上半年我国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达4444万千瓦 广东装机规模约占6.1%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深化能源管理体制改革,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而新型储能对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有着重要作用。国家能源局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达4444万千瓦、容量9906万千瓦时,较2023年底增长超过40%。其中,广东装机规模达到270万千瓦,平均运行时间和

2024年08月10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