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巴黎协定》生效,能源行业如何应对

  11月4日,《巴黎协定》正式生效,迈出了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从承诺走向行动”的坚实一步。《巴黎协定》是继《京都议定书》之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的第二份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文件。

  “各方将加强对气候变化威胁的全球应对,把全球平均升温控制在工业化前的2摄氏度之内,并为控温1.5摄氏度而努力”“本世纪下半叶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2015年12月12日,在气候变化巴黎大会上通过的这份里程碑式的《巴黎协定》,为世界能源转型带来积极的影响。

  能源转型:从高碳到低碳

  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等国际机构对各国提交的国家自主贡献的整体力度评估,各国现有能力使全球升温控制在2.7摄氏度至3摄氏度,距离控制在2摄氏度要求仍有较大差距。在这一过程中,各国自主决定的减排承诺是《巴黎协定》成功与否的基石。

  “《巴黎协定》的巨大意义在于人们观念上的转变,应对气候变化能源系统必须从高碳向低碳转型已成为学界、业界、政界共识,也成为主流民意。”亚洲开发银行能源部门技术总顾问翟永平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能源转型不是简单地用可再生能源替代常规能源,更关键的是在转型的漫长过程中,加大常规能源技术的灵活运用以适应可再生能源,为可再生能源的成长保驾护航,推动整个能源结构趋于低碳化。

  可预见的是,低碳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实现目标,就要提前规划低碳能源发展路径,制定低碳能源发展时间表和路线图。国际能源署提出,应将2摄氏度目标转化成细分目标,建立一个清晰的、集体的长期减排计划,有助于确保未来政策与目标一致性。

  FGE全球能源咨询副董事长吴康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天然气仍将继续发展,石油消费会达到峰值,但迅速降低石油消费的可能性不大;煤炭消费将会持续、大规模走低。在此过程中,能源效率、节能、技术进步等因素将继续影响全球能源走向及结构。

  2015年全球经济增长3%,但与能源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保持平稳,甚至呈现0.6%的下降趋势,这一积极信号也表明一些经济体的能效和结构调整。“煤炭清洁化是一个长期的命题,以《巴黎协定》的压力短期内实现煤炭清洁化不太可能,但中长期是必须的。”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认为,通过技术进步做到清洁化成本低于降低化石能源比例成本,各国就会走清洁化道路。

  新能源:迎来重大机遇

  《巴黎协定》生效,国际社会对新能源的重视前所未有。尽管目前新能源在能源消费中所占比例较小,短期内对新能源的影响也并不明显,但事实上,能源发展具有一定的路径依赖,目前建设的能源基础设施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未来20年甚至40年的能源发展道路。

  新能源包括光伏、风能、核电、生物质能等可再生清洁能源,与传统能源,例如煤炭、石油等相比,具有更加清洁环保及可再生的优势。《巴黎协定》生效,意味着能源结构的改革将来得更快更迅猛,可再生能源、核能、智能电网技术、高级输电系统,以及低碳能源技术相关产业将迎来重大发展机遇。

  尤其是,新能源汽车近两年蓬勃发展,引人关注。2015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接近60万辆,已进入规模产业化阶段,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为33.11万辆,比上年增长340%,迅速成为全球最大新能源汽车市场。未来,在国家补贴、鼓励非汽车厂商生产电动汽车的利好政策下,新能源汽车市场还能爆发式生长。

  一份成功的国际协议既要解决当下矛盾,也要引领未来。“大力推动新能源发展已经不仅是需要与否的问题,而是‘度’的问题。”林伯强指出,对于推动新能源技术发展,政府需要加大监管和支持力度。

  中国:挑战与机遇并存

  在国际气候变化谈判中,中国扮演的角色备受瞩目。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最大温室气体排放国,中国逐渐走向国际舞台中心。

  “《巴黎协定》同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绿色发展理念,包括G20提出的全球治理理念非常契合,这是中国落实《巴黎协定》最好的一点。”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副教授郭兆晖认为,《巴黎协定》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节能减排政策和理念的生成。强制性碳排放目标,已深刻进入了地方发展的限制条件中,只有这样才能倒逼发展结构向绿色、新能源,包括能源的节约利用转型。

  11月4日,在《巴黎协定》生效的当天,中国提出建立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并于2017年铺开北京、天津、上海、广东、湖北、重庆、深圳7个试点城市,届时,交易规模将由目前的32亿元上升为2017年4000亿元。这不仅将促进中国二氧化碳减排,同时对于整个绿色能源发展起到保护作用。

  而配合《巴黎协定》正式生效,中国当天也正式发布“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明确规定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5年下降18%;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50亿吨标准煤以内;非化石能源比重达到15%;大力推进天然气,到2020年天然气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提高到10%左右。

  “世界能源转型要源于《巴黎协定》,更要超越巴黎。”翟永平表示,中国作为可再生能源和减排技术的领跑者,不仅要成为可再生能源应用的大国,更要借助自己的研发能力、完整的产业链、市场规模使得可再生能源成本不再依赖补贴,辅以市场化的碳价,通过可再生能源自身成本优势扩大市场份额。而当低碳能源最终成为市场的选择的时候,全球能源转型也就成功在即了。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绿氢长距离输送技术取得突破——首条跨省长距离绿氢管道首批输氢管下线

我国绿氢长距离输送技术取得突破——首条跨省长距离绿氢管道首批输氢管下线

7月24日,我国氢能基础设施建设迎来重要里程碑——国内首条跨省长距离大规模绿氢输送管道“内蒙古乌兰察布至京津冀氢气输送示范工程”(“西氢东送”项目)的首批专用输氢钢管在河北秦皇岛正式下线。这一突破标志着我国在绿氢长距离管道输送技术领域取得重大进展。

2025年07月26日
雅鲁藏布江超级水电站正式开工!1.2万亿元投资改写全球清洁能源格局

雅鲁藏布江超级水电站正式开工!1.2万亿元投资改写全球清洁能源格局

7月19日,雅鲁藏布江超级水电站工程在西藏林芝市正式开工,这一总投资高达1.2万亿元的“基建珠峰”项目,不仅将刷新全球水电史纪录,更将深度重塑亚洲能源格局与国家经济地理。

2025年07月24日
我国海水利用规模持续扩大 关键技术实现国产化突破

我国海水利用规模持续扩大 关键技术实现国产化突破

7月18日,自然资源部海洋战略规划与经济司发布《2024年全国海水利用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海水冷却用水量达1883.36亿吨;海水淡化工程规模持续扩大,关键装备国产化取得重要突破,为沿海工业用水提供稳定保障。

2025年07月23日
截至2025年5月底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突破20亿千瓦 绿色转型成效显著

截至2025年5月底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突破20亿千瓦 绿色转型成效显著

7月9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首场新闻发布会。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周海兵在会上介绍,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发展速度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截至2025年5月底,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达到20.9亿千瓦,较“十三五”末的9.34亿千瓦增长超过一倍,标志着我国在能源结构优化和绿色低碳发展方面

2025年07月12日
中国清洁能源投资领跑全球 光伏风电装机容量已连续十年稳居世界首位

中国清洁能源投资领跑全球 光伏风电装机容量已连续十年稳居世界首位

6月28日,2025能源产业生态论坛在北京召开,在能源产业生态论坛上发布了由《中国石油石化》杂志社组织编撰的《中国能源生态报告》,《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清洁能源投资规模达6250亿美元,占全球总量的三分之一,彰显中国在绿色能源领域的全球引领地位。报告指出,中国光伏和风电装机容量已连续十年稳居世界首位,过去十年间对

2025年07月01日
我国新能源消纳利用率维持在90%以上 多措并举推动新型能源体系建设

我国新能源消纳利用率维持在90%以上 多措并举推动新型能源体系建设

6月2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6月份新闻发布会,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李超在会上介绍,我国新能源消纳取得积极进展,目前全国新能源消纳利用率维持在90%以上。这一成果得益于近年来国家在促进新能源消纳方面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2025年06月27日
中国抽水蓄能装机容量连续9年稳居全球第一 2024年新增核准抽水蓄能电站23座

中国抽水蓄能装机容量连续9年稳居全球第一 2024年新增核准抽水蓄能电站23座

6月3日,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近日发布的《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报告2024年度》显示,截至2024年底,我国抽水蓄能累计投产规模超过5800万千瓦,2024年新增投产规模达775万千瓦,全年新增核准抽水蓄能电站23座。我国抽水蓄能装机容量已连续9年稳居世界首位,日本、美国抽水蓄能装机容量分列第二、三位。

2025年06月05日
中国领跑全球新能源发展 数字技术赋能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中国领跑全球新能源发展 数字技术赋能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5月10日,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主办的第二届电力行业科技创新大会在广州成功举办。大会以“创新驱动发展 智能引领未来”为主题,汇聚政府、行业、企业及科研机构代表,共商电力行业科技创新与能源转型发展大计。国家能源局监管总监黄学农出席会议并致辞,强调我国已成为全球新能源并网规模最大、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科技创新正为电力安全稳

2025年05月13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