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巴黎协定》正式生效,迈出了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从承诺走向行动”的坚实一步。《巴黎协定》是继《京都议定书》之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的第二份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文件。
“各方将加强对气候变化威胁的全球应对,把全球平均升温控制在工业化前的2摄氏度之内,并为控温1.5摄氏度而努力”“本世纪下半叶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2015年12月12日,在气候变化巴黎大会上通过的这份里程碑式的《巴黎协定》,为世界能源转型带来积极的影响。
能源转型:从高碳到低碳
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等国际机构对各国提交的国家自主贡献的整体力度评估,各国现有能力使全球升温控制在2.7摄氏度至3摄氏度,距离控制在2摄氏度要求仍有较大差距。在这一过程中,各国自主决定的减排承诺是《巴黎协定》成功与否的基石。
“《巴黎协定》的巨大意义在于人们观念上的转变,应对气候变化能源系统必须从高碳向低碳转型已成为学界、业界、政界共识,也成为主流民意。”亚洲开发银行能源部门技术总顾问翟永平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能源转型不是简单地用可再生能源替代常规能源,更关键的是在转型的漫长过程中,加大常规能源技术的灵活运用以适应可再生能源,为可再生能源的成长保驾护航,推动整个能源结构趋于低碳化。
可预见的是,低碳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实现目标,就要提前规划低碳能源发展路径,制定低碳能源发展时间表和路线图。国际能源署提出,应将2摄氏度目标转化成细分目标,建立一个清晰的、集体的长期减排计划,有助于确保未来政策与目标一致性。
FGE全球能源咨询副董事长吴康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天然气仍将继续发展,石油消费会达到峰值,但迅速降低石油消费的可能性不大;煤炭消费将会持续、大规模走低。在此过程中,能源效率、节能、技术进步等因素将继续影响全球能源走向及结构。
2015年全球经济增长3%,但与能源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保持平稳,甚至呈现0.6%的下降趋势,这一积极信号也表明一些经济体的能效和结构调整。“煤炭清洁化是一个长期的命题,以《巴黎协定》的压力短期内实现煤炭清洁化不太可能,但中长期是必须的。”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认为,通过技术进步做到清洁化成本低于降低化石能源比例成本,各国就会走清洁化道路。
新能源:迎来重大机遇
《巴黎协定》生效,国际社会对新能源的重视前所未有。尽管目前新能源在能源消费中所占比例较小,短期内对新能源的影响也并不明显,但事实上,能源发展具有一定的路径依赖,目前建设的能源基础设施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未来20年甚至40年的能源发展道路。
新能源包括光伏、风能、核电、生物质能等可再生清洁能源,与传统能源,例如煤炭、石油等相比,具有更加清洁环保及可再生的优势。《巴黎协定》生效,意味着能源结构的改革将来得更快更迅猛,可再生能源、核能、智能电网技术、高级输电系统,以及低碳能源技术相关产业将迎来重大发展机遇。
尤其是,新能源汽车近两年蓬勃发展,引人关注。2015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接近60万辆,已进入规模产业化阶段,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为33.11万辆,比上年增长340%,迅速成为全球最大新能源汽车市场。未来,在国家补贴、鼓励非汽车厂商生产电动汽车的利好政策下,新能源汽车市场还能爆发式生长。
一份成功的国际协议既要解决当下矛盾,也要引领未来。“大力推动新能源发展已经不仅是需要与否的问题,而是‘度’的问题。”林伯强指出,对于推动新能源技术发展,政府需要加大监管和支持力度。
中国:挑战与机遇并存
在国际气候变化谈判中,中国扮演的角色备受瞩目。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最大温室气体排放国,中国逐渐走向国际舞台中心。
“《巴黎协定》同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绿色发展理念,包括G20提出的全球治理理念非常契合,这是中国落实《巴黎协定》最好的一点。”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副教授郭兆晖认为,《巴黎协定》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节能减排政策和理念的生成。强制性碳排放目标,已深刻进入了地方发展的限制条件中,只有这样才能倒逼发展结构向绿色、新能源,包括能源的节约利用转型。
11月4日,在《巴黎协定》生效的当天,中国提出建立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并于2017年铺开北京、天津、上海、广东、湖北、重庆、深圳7个试点城市,届时,交易规模将由目前的32亿元上升为2017年4000亿元。这不仅将促进中国二氧化碳减排,同时对于整个绿色能源发展起到保护作用。
而配合《巴黎协定》正式生效,中国当天也正式发布“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明确规定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5年下降18%;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50亿吨标准煤以内;非化石能源比重达到15%;大力推进天然气,到2020年天然气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提高到10%左右。
“世界能源转型要源于《巴黎协定》,更要超越巴黎。”翟永平表示,中国作为可再生能源和减排技术的领跑者,不仅要成为可再生能源应用的大国,更要借助自己的研发能力、完整的产业链、市场规模使得可再生能源成本不再依赖补贴,辅以市场化的碳价,通过可再生能源自身成本优势扩大市场份额。而当低碳能源最终成为市场的选择的时候,全球能源转型也就成功在即了。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