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核电设备利用率降低 跨省消纳成出路

  导读:中电联数据显示,今年1至6月,全社会用电量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7%的省份有16个。

  一边是在建机组全球第一,一边是在运机组降功率运行或停运,继弃光、弃风、弃水之后,弃核问题逐渐显现。

  近日,中国核能行业协会公布的今年上半年国内核电运行情况显示,虽然核能发电量比2015年同期增长了26.58%,累计上网电量也比2015年同期增长了26.02%,但上半年的核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数及核电设备平均利用率,分别只有3335.35小时和76.36%,与去年同期分别减少了183.8小时和4.74个百分点。

  核电设备利用率降低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统计发现,当前国内在运的30台核电机组中,有12台机组的核电设备平均利用率不足70%,除了少数机组因换料、大修等原因外,其余均是应电网要求停运或降功率运行。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核电设备平均利用率最低为红沿河核电厂,1号机组和2号机组的利用率分别只有55.72%和60.12%,而3号机组的利用率则更低,只有38.14%。

  报告说明称,1号机组2月中旬至3月底进行了换料大修,5月中旬至6月上旬,处于临停备用状态;2号机组在2月春节期间应电网要求临停备用,4月初至5月初处于季节性停运状态;3号机组1月至6月有3个多月处于季节性停运状态。

  除了辽宁红沿河核电厂外,浙江秦山、福建福清、宁德、广东阳江以及海南昌江等多个核电基地均出现了类似情况。值得一提的是,红沿河核电机组曾在冬季供热期间为辽宁省内热电联产的火电让路,无法满发,这样的情况在国内核电运营史上实属罕见,引起了行业与政府重视。

  “虽然对于设备平均利用率没有一定标准,但一般设备平均利用率低于75%的时候,核电厂的盈利压力就非常大了。”一位核电站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当前的情况是整个电源设备利用小时数都在下降,辽宁和福建情况尤为明显,其实也说明电网用不了那么多电,但对核电厂来说,本来能满负荷运行,现在要么降功率运行要么停运,经济效益方面肯定大打折扣。

  随着经济增长放缓和电力需求的下降,核电消纳问题愈加明显,作为基荷电源的地位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加之新电改,核电在竞争中面临更加复杂的环境。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包括中广核董事长贺禹在内的三大核电央企掌门人联名提案建议,应从政策上明确核电按基本负荷方式运行,确保核电满发、多发。

  在不少核电人士看来,核电长期降功率运行甚至停运会产生核燃料可靠性降低、关键设备疲劳磨损、增加放射性废物的产生和处理量等风险。中电联一位专家曾表示,多地电力需求出现疲软,从特性而言,核电适当做运行调节是可以的,但是需要综合安全、经济效益、市场需求、清洁能源比重等方面考虑。

  跨省消纳成出路?

  “今年以来都没有核准一个核电项目,就是跟国内大环境电力需求有直接关系。”一位核电央企人士向记者坦言。

  多位核电人士表示,核电在去年重启后,原本业内预期是每年核准6到8台核电机组,这样才能完成当初的既定目标。但从今年情况来看,核电项目审批速度下降明显,如果电力需求高的话,每年审核的核电站项目自然会增加,反之亦然。

  针对电力过剩,国家已经开始研究相应对策。7月11日,国家能源局公布了《关于推动东北地区电力协调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了加快电力外送通道建设、控制火电与风电建设节奏等几大任务。

  上述《意见》还特别提到,加快推进徐大堡核电外送华北通道前期论证工作,结合“十三五”电力规划编制,提出可行的徐大堡核电消纳方案,统筹研究新增东北向华北送电可能性。

  中电联数据显示,今年1至6月,全社会用电量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7%的省份有16个。有业内人士呼吁,不少省份尚有一定用电需求,国家相关部门应尽快明确核电跨省消纳政策,加大外送电量规模,才能有效解决核电消纳问题。

  此前就有多位专家表示,跨省消纳要发挥地方政府和企业的能动性,自下而上地探索,找准几项消纳潜力大、市场有竞争力的技术路线,政府要出台务实的政策,不仅注重消纳末端,还要从建设源头抓起。

  前述核电站人士则认为,即便是跨省消纳,恐怕也难以解决,因为其他省份电力过剩现象也将逐步显现,加之可能会有地方保护问题,“电源保护与地方GDP息息相关,跨省消纳恐怕不是唯一出路。”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绿氢长距离输送技术取得突破——首条跨省长距离绿氢管道首批输氢管下线

我国绿氢长距离输送技术取得突破——首条跨省长距离绿氢管道首批输氢管下线

7月24日,我国氢能基础设施建设迎来重要里程碑——国内首条跨省长距离大规模绿氢输送管道“内蒙古乌兰察布至京津冀氢气输送示范工程”(“西氢东送”项目)的首批专用输氢钢管在河北秦皇岛正式下线。这一突破标志着我国在绿氢长距离管道输送技术领域取得重大进展。

2025年07月26日
雅鲁藏布江超级水电站正式开工!1.2万亿元投资改写全球清洁能源格局

雅鲁藏布江超级水电站正式开工!1.2万亿元投资改写全球清洁能源格局

7月19日,雅鲁藏布江超级水电站工程在西藏林芝市正式开工,这一总投资高达1.2万亿元的“基建珠峰”项目,不仅将刷新全球水电史纪录,更将深度重塑亚洲能源格局与国家经济地理。

2025年07月24日
我国海水利用规模持续扩大 关键技术实现国产化突破

我国海水利用规模持续扩大 关键技术实现国产化突破

7月18日,自然资源部海洋战略规划与经济司发布《2024年全国海水利用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海水冷却用水量达1883.36亿吨;海水淡化工程规模持续扩大,关键装备国产化取得重要突破,为沿海工业用水提供稳定保障。

2025年07月23日
截至2025年5月底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突破20亿千瓦 绿色转型成效显著

截至2025年5月底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突破20亿千瓦 绿色转型成效显著

7月9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首场新闻发布会。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周海兵在会上介绍,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发展速度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截至2025年5月底,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达到20.9亿千瓦,较“十三五”末的9.34亿千瓦增长超过一倍,标志着我国在能源结构优化和绿色低碳发展方面

2025年07月12日
中国清洁能源投资领跑全球 光伏风电装机容量已连续十年稳居世界首位

中国清洁能源投资领跑全球 光伏风电装机容量已连续十年稳居世界首位

6月28日,2025能源产业生态论坛在北京召开,在能源产业生态论坛上发布了由《中国石油石化》杂志社组织编撰的《中国能源生态报告》,《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清洁能源投资规模达6250亿美元,占全球总量的三分之一,彰显中国在绿色能源领域的全球引领地位。报告指出,中国光伏和风电装机容量已连续十年稳居世界首位,过去十年间对

2025年07月01日
我国新能源消纳利用率维持在90%以上 多措并举推动新型能源体系建设

我国新能源消纳利用率维持在90%以上 多措并举推动新型能源体系建设

6月2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6月份新闻发布会,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李超在会上介绍,我国新能源消纳取得积极进展,目前全国新能源消纳利用率维持在90%以上。这一成果得益于近年来国家在促进新能源消纳方面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2025年06月27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