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生物质能源产业企业创新与国家支持缺一不可

        导读:生物质能源产业企业创新与国家支持缺一不可。因此,一方面要提高新能源产品的技术水平,提高产品的能源转换效率,降低成本,扩大市场占有率;另一方面,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大扶持力度,比如从政策倾斜、财税支持和产业规划等方面多做工作。
参考:《
中国生物能源市场深度调研及未来五年发展动向研究报告

        “生物质能源利用很广,沼气、压缩成型固体燃料、生产燃料酒精、热裂解生产生物柴油等都是其存在形式。”中国农业大学教授程序说,“作为典型的朝阳产业,目前我国还有相当于4.4亿吨标准煤的生物质能源可利用。”
        实际上,截至2014年,我国生物质能实际利用量仅为3000万吨标准煤左右,而在国家能源局印发的《生物质发展“十二五”规划》中,到2015年我国生物质能年利用量应超过5000万吨标准煤。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理事庄会永分析了差距存在的原因。他指出,生物质电厂建设投资成本较高,发电成本远高于火电;燃料来源供应不足的矛盾突出,产地实际可收集量和理论计算量之间存在很大差距;能源环境定价机制尚不完善,不能反映资源稀缺程度、供求关系与环境成本,使得商业性资本不愿积极主动地介入节能环保领域;扎堆建生物质电厂使得原料、人力成本上升,盈利能力差。
        “任何一个新产品、新技术的出现,发展初期成本一定是较高的。这与技术水平、市场占有率和认知度有关。”庄会永说。
        “对生物质能源的质疑从它一出现就一直存在。”程序说,毕竟,同传统能源相比较,无论是技术水平、应用范围还是市场价格等,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距。因此,一方面要提高新能源产品的技术水平,提高产品的能源转换效率,降低成本,扩大市场占有率;另一方面,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大扶持力度,比如从政策倾斜、财税支持和产业规划等方面多做工作。
        实践从未止步
        “《经济学人》中对生物质能源的质疑或许并非针对我国。”程序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解释说,“其对粮食安全的担忧也不符合我国国情,我国已经很少生产影响粮食安全的第一代生物燃料。”
        据了解,第一代生物燃料是使用糖类和淀粉类等原料发酵产生生物乙醇制得的燃料,其可持续性一直颇受争议。这也在市场变化中有所体现:2010年以来,第一代生物燃料增长势头明显受挫,2009~2010年其产量增长率为13.6%,而2010~2011年这一数据大幅下降为3.1%;第一代生物燃料投资总额的增速也明显放缓,甚至已有200多家第一代生物燃料企业关张。
        “这些关张的企业大部分在美国,而欧洲也一直在进口美国的木屑颗粒燃料,这也给美国的森林安全带来威胁。每个国家的生物质能源技术不同,面临的发展困境也不尽相同。”程序认为,笼统地概括“生物质能源经济的不环保,环保的不经济”并不妥当,生物质能源利用当中产生的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尚待显现。
        实际上,我国生物质燃料就在试点和实践中不断进步。河北天太生物质能源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晓亮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他们致力于生物质成型设备的生产和销售以及生物质原材料的收集、加工和销售,为众多家庭和供热企业提供“绿色燃料”。
        “直接燃烧植物材料,因为供氧不足,材料不能充分燃烧,会产生大量一氧化碳,有黑烟且热量小。”杨晓亮说,把秸秆、棉柴等压块后,在燃烧过程中,燃料块先烧掉外层,再从表面到内部一层层燃烧,使每一层都能充分遇氧燃烧。
        秸秆压块只是走出了“绿色燃料”的第一步,要真正做到没有污染,还要配上能对烟尘进行二次燃烧的生物质代煤采暖炉。杨小亮指出,这就可以确保秸秆燃料完全燃烧,不仅没有二氧化硫排出,还少了很多粉尘污染物。
        “秸秆被压缩成生物质燃料后,燃烧效率由原来的不足20%提高到80%以上,燃烧热量大约在每公斤3500卡路里。”杨晓亮说。至于收入,每吨原材料的收集成本为200~300元,出厂产品价格则会提高2~3倍。
        模化才是出路
        据了解,生物质成型燃料是典型的民间投资主导的能源产业。调研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生物质能企业大多规模较小,70%的生物质能企业年产量低于1万吨,70%的产品在本省销售。
        虽然国家在政策层面给予了支持,如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明确“国家给予适当支持”,国家发展改革委也制定了专项财政资金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办法,但“各项政策还要制定具体操作细则,做好相互衔接”。庄会永说。
        为推动生物质能产业起步,不少省份对省内生物质能企业给予了较大支持,杨晓亮坦言,其所在公司就是政府扶持的受益者。据介绍,2014年河北财政投资2.4亿元,用来补贴节能炉购买者和秸秆生物质成型燃料生产者。
        “当前生物质燃料的推广主要依托政府政策引导、补贴以及禁煤的力度和范围。一旦补贴消失,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会出现问题。”杨晓亮表示。
        对于生物质燃料生产企业的原料收储运难题,庄会永建议,唯有发展规模化的生物质能源产业才是解决途径。“先进的设备是基础,从刨根打捆到联合收获,即高效又节省人力,在市场上应用前景也很明朗。”
        “发展生物质能是中国可再生能源的重要环节,尽管在原料可持续供应、产业规模化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但随着国家政策和相关技术创新,我国生物质能源一定会有更大突破。”庄会永说。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节水产业蓬勃发展 市场规模估算超7600亿元 “三地多区”集群格局形成

我国节水产业蓬勃发展 市场规模估算超7600亿元 “三地多区”集群格局形成

11月17日,从水利部获悉,我国节水产业当前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产业规模持续壮大,集聚效应日益显现,节水相关产业市场规模估算超7600亿元,为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实现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保障国家水安全提供了坚实支撑。

2025年11月18日
中国出台政策推动煤炭与新能源融合发展 到“十五五”末期建成一批清洁低碳矿区

中国出台政策推动煤炭与新能源融合发展 到“十五五”末期建成一批清洁低碳矿区

11月7日,国家能源局正式发布《关于推进煤炭与新能源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旨在推动煤炭这一传统能源与新能源协同发展,引导煤炭行业向清洁化、低碳化转型。此举被视为中国在确保能源安全的同时,推动“双碳”目标实现的重要举措。

2025年11月10日
我国绿氢产业迈向世界前列 预计2030年有望形成万亿级市场

我国绿氢产业迈向世界前列 预计2030年有望形成万亿级市场

10月22日,在2025年中国氢能产业大会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原副主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特邀专家张晓强指出,我国氢能产业正迎来快速发展期,预计到2030年,绿氢产量有望达到300万吨,形成万亿元以上的市场规模,并走在全球前列。

2025年10月25日
国家能源局印发行动方案 全面部署能源行业信用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

国家能源局印发行动方案 全面部署能源行业信用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

10月23日,据国家能源局消息,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及《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的意见》等法律和政策文件精神,国家能源局于近日正式印发实施《加快推进能源行业信用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该方案旨在系统性地构建并完善能源行业信用体系,为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2025年10月24日
首例成功开发 我国氢负离子电池行业潜在市场发展空间广阔

首例成功开发 我国氢负离子电池行业潜在市场发展空间广阔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团队开发出新型核壳结构氢负离子电解质,并成功构建了首例氢负离子原型电池,这一成果北京时间9月17日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发表。

2025年09月18日
观研天下 · 中国商业企业管理协会联合募集 我国光伏电池用低温导电铜浆等三项团体标准意见

观研天下 · 中国商业企业管理协会联合募集 我国光伏电池用低温导电铜浆等三项团体标准意见

观研天下 · 中国商业企业管理协会联合募集 我国光伏电池用低温导电铜浆等三项团体标准意见

2025年09月15日
我国可再生能源正在由补充能源向主体能源转变 2025年1-7月装机与发电量双突破

我国可再生能源正在由补充能源向主体能源转变 2025年1-7月装机与发电量双突破

9月4日,国家能源局近日召开的全国可再生能源电力开发建设(8月)调度视频会议披露,2025年1-7月,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实现显著突破,装机规模与发电量双双稳步提升,进一步巩固其在能源结构转型中的核心地位。

2025年09月08日
六部门联合召开光伏产业座谈会 要求规范产业竞争秩序

六部门联合召开光伏产业座谈会 要求规范产业竞争秩序

8月19日,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央社会工作部、国家发改委、国务院国资委、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能源局六部门联合召开光伏产业座谈会,围绕进一步规范光伏产业竞争秩序进行部署。相关光伏制造企业、发电企业、中国光伏行业协会以及地方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人参加会议。

2025年08月22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