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十三五”煤层气产业将实现大跨越

       导读:“十三五”煤层气产业将实现大跨越。在煤层气开发方面,要加快建设沁水盆地和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产业化基地。在新疆、鄂尔多斯盆地、二连盆地、黔西滇东等地区,建设一批煤层气开发利用示范工程,启动建设煤层气产业化基地。
参考:《
中国煤层产业调查及未来五年投资战略分析报告

       国家能源局日前发布《煤层气勘探开发行动计划》,提出“十三五”期间我国煤层气勘探开发步伐将进一步加快,煤层气产业发展成为重要的新兴能源产业。预计到2020年,将建成3~4个煤层气产业化基地,新增煤层气探明地质储量1万亿立方米;煤层气年抽采量力争达到400亿立方米,意味着将在“十二五”的基础上倍增。
       
       国家能源局人士在接受中国化工报记者采访时介绍,我国煤层气资源丰富,地质资源量与常规天然气地质资源量基本相当,约占世界总量的13%,居世界第三。加快煤层气勘探开发,对增加清洁能源供应、促进节能减排具有重要意义。相比页岩气、可燃冰等非常规气源,煤层气开发难度小、成本低,国内也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2014年,全国煤层气抽采量为170亿立方米,是页岩气产量的十余倍。我国大规模开发利用煤层气的时机已经成熟。

       《行动计划》提出,“十三五”期间,国家将统筹规划布局,创新体制机制,推动煤层气产业跨越式发展。

       在煤层气勘查方面,我国将以沁水盆地和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为重点,继续实施山西古交、延川南和陕西韩城等勘探项目,扩大储量探明区域;加快山西、陕西等地的区块勘探,增加探明地质储量。同时加快新疆、内蒙古、贵州、云南、甘肃等地区煤层气资源调查和潜力评价,实施一批勘查项目。在高瓦斯和煤与瓦斯突出矿区,加强煤层气与煤炭资源综合勘查、评价,开展煤层气井组抽采试验。到2020年,在上述地区累计新增探明地质储量1万亿立方米。

       在煤层气开发方面,要加快建设沁水盆地和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产业化基地。在新疆、鄂尔多斯盆地、二连盆地、黔西滇东等地区,建设一批煤层气开发利用示范工程,启动建设煤层气产业化基地。在山西晋城、辽宁铁法、黑龙江鹤岗、安徽两淮、河南平顶山、湖南湘中、四川川南、贵州六盘水、陕西韩城、新疆阜康等矿区,加大煤矿区煤层气资源回收利用力度。到2020年,上述地区累计新增煤层气年产量200亿立方米。
       
       按照国家能源局的规划,煤层气的利用将遵循就近利用、余气外输的原则,将因地制宜建设一批煤层气液化厂、压缩站、加气站。

       为支撑煤层气的大规模开发,国家将继续实施煤层气开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及相关科技计划,同时积极引进先进技术。

       山西晋煤集团等涉足煤层气开发的企业表示,目前国内煤层气利用仍以就地发电和民用燃气为主,但后期随着抽采量的迅速增加,煤层气的化工利用有可能进入一些投资主体的视野。

       业界观点:开发煤层气效益显著 鼓励政策必不可少气权问题是症结所在

       国家能源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孙茂远:从宏观和长远来看,我国开发利用煤层气的综合效益将十分明显。比如,减少煤矿瓦斯事故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煤矿建设“先抽后采”,把高瓦斯矿井改造成为低瓦斯矿井,可节约矿井基建费用20%左右;与页岩气、致密油气、煤制油气相比,开发利用煤层气没有环境破坏、水资源浪费等诸多问题。

       鼓励政策必不可少

       中国工程院院士袁亮曾:从现在到2020年,国家应加大价格调节、财政补贴、税费优惠力度,对原先销售煤层气产品的补贴,应由目前的0.2元/立方米增加到0.4元/立方米。经济性是企业参与和多元化投资格局形成的重要推动力,因此,相应的资金、税赋鼓励支持政策必不可少。

       山西省发改委宏观研究院院长王宏英:从美国的经验来看,影响煤层气产业发展的三大因素是政策、技术和投资,只有做好顶层设计,加快政策落实,才能够激发企业的投资热情和技术创新。

       气权问题是症结所在

       厦门大学能源经济与能源政策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林伯强:我国煤层气资源很丰富,煤层气地质资源量与常规天然气基本相当,但目前真正利用的却非常少。虽然近年来国家出台了诸多政策促进煤层气的开发利用,但相比巨大的资源量来说,步伐仍显得太小、太慢了。究其原因,主要是气矿权重叠问题尚得不到解决。由于我国矿权设置实行“申请在先”和“探矿权排他性”的行政性配置办法,影响了企业的开采积极性,也产生了拿到气权的煤层气企业只是跑马圈地、而不真正开采,一些煤炭企业越过煤层气开采环节,以经济补偿的方式收购煤层气采矿权等现象,严重制约了煤层气开发利用的提速。

       山西晋城某煤层气开采企业负责人:要真正更好更快地促进煤层气产业发展,需要妥善解决气权问题。煤层气的抽采与煤炭开采重合,但气权却往往为中石油、中国海油等企业所有,煤矿企业只有很少的一部分。气权和矿权的分离造成非煤企业在采气过程中不能与煤炭开采有机结合,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煤层气资源的浪费。只有推进煤层气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煤权气权一体化设置的战略机制,妥善处理好气权问题,才能从根本上突破制约煤层气勘探开发的瓶颈。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2024年第一季度我国动力电池装机量同比增长29.4%  宁德时代装机份额占比达43.9%

2024年第一季度我国动力电池装机量同比增长29.4% 宁德时代装机份额占比达43.9%

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1月份至3月份,我国动力电池累计装车量达85.2GWh,同比增长29.4%。其中三元电池累计装车量30.9GWh,同比增长47.8%,占总装车量36.2%;磷酸铁锂电池累计装车量54.3GWh,同比增长20.9%,占总装车量63.8%。

2024年05月09日
2024年我国钠离子电池行业或将跨入量产装车阶段 “钠电锂电”之战即将开启

2024年我国钠离子电池行业或将跨入量产装车阶段 “钠电锂电”之战即将开启

近年来,钠离子电池凭借原材料资源储备丰富、生产成本低、环境友好、安全性高等优势,正逐渐崭露头角,新兴的钠离子电池企业频频获得融资,锂电企业、整车产商等也都相继布局钠离子电池领域。据了解,雅迪、爱玛、星恒、天能、宁德时代等多家企业都已发布了自家钠离子电池产品。

2024年03月01日
我国塑木复合材料行业:产量稳步增长 2024年2月美新科技启动招股

我国塑木复合材料行业:产量稳步增长 2024年2月美新科技启动招股

随着人们对环保材料的需求不断增加,塑木复合材料在我国已被逐步推广应用。数据显示,近年我国塑木复合材料产量一直保持稳步增长的态势,由2017年的255万吨增长至2023年的453万吨。

2024年02月27日
我国长时储能行业发展潜力逐渐展现  市场开始获得政策和资本助力

我国长时储能行业发展潜力逐渐展现 市场开始获得政策和资本助力

整体来看,目前我国长时储能还处于行业发展初期,在整个储能市场占比不高,只有10%左右,但在政策支持和可再生能源发电行业快速发展的环境背景下,我国长时储市场也在不断增长,投融资事件也不断出现,比如在2023年10月,长时储能解决方案提供商博睿鼎能完成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而本轮融资资金也将主要用于压缩二氧化碳储能中试验证与

2024年02月22日
我国光学级聚酯基膜仍处发展初期 预计未来几年产能或将持续释放

我国光学级聚酯基膜仍处发展初期 预计未来几年产能或将持续释放

我国光学级聚酯基膜行业起步较晚,目前仍处于发展初期,产能和市场规模都比较小,尤其是在高端光学聚酯基膜市场,产品供应不足,主要依赖进口,本土企业发展空间较大。

2024年02月22日
2024年2月弗迪电池新签LFP电池包国际战略合作协议 行业国际市场持续开拓

2024年2月弗迪电池新签LFP电池包国际战略合作协议 行业国际市场持续开拓

从市场来看,我国LFP电池主要厂商为宁德时代、比亚迪,而在2023年1-月11月比亚迪在LFP电池汽车市场占有达到了41.1%,而宁德时代市占率为33.9%,除此之外,还有其他企业也开始逐渐进入LFP电池赛道,市场竞争也逐渐激烈,各方也是不断发力,在2024年初,比亚迪宣布了其2024年的新车计划,将推出7款纯电车和插

2024年02月21日
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稳步推进  新管理条例自5月1日起实施

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稳步推进 新管理条例自5月1日起实施

重点排放单位消费非化石能源电力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其碳排放配额和温室气体排放量予以相应调整。

2024年02月07日
2023年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6.7%  未来工农领域电气化发展将继续拉动电力消费增长

2023年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6.7% 未来工农领域电气化发展将继续拉动电力消费增长

三大产业覆盖行业众多、范围很广,且与国民经济息息相关,在2024年我国经济持续稳步向前发展的状态下,三大产业电力消费将保持平稳增长。且随着国家转型政策的不断深入发展,我国工业领域、农业领域即将有越来多的工艺流程实现标准化、规模化、电气化,而这也将推动我国电力消费需求进一步提升,电力消费水平或将上升一个新的台阶。

2024年02月07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