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多晶硅行业进入拐点即将洗牌

       导读:多晶硅行业进入拐点即将洗牌。像南玻现在的成本还是挺高的,而且之前减计了成本也没太大降下来,未来挺难的。

     多晶硅行业的拐点来得比业界预计的还要早。

       随着11月份国内多数光伏企业的三季报发布,中国的多晶硅行业反转趋势已经愈加明显。其中,保利协鑫当季售出多晶硅约4018万公吨,同比(较上年同期)增长511.6%;大全新能源(NYSE:DQ)当季净营收额同比增长40%,至2960万美元;特变电工也在季报中预计,随着三季度末新线投产后,公司多晶硅生产成本将降至15美元/公斤,而多晶硅价格已涨至18美元/公斤以上,预计公司多晶硅将按预期实现扭亏。

       “供需平衡已逐步恢复”

       多晶硅作为原料,位于光伏产业的最上游,其下游是硅片、电池片、组件。

       事实上,随着中国对美国、韩国产多晶硅的“双反”(反倾销、反补贴)初裁出台,以及国内光伏下游行业的回暖,整个多晶硅行业的供需平衡已经逐步恢复。而对于目前还能继续开工的多晶硅企业而言,其最大的利好来自于同行:多晶硅行业可能是整个光伏上下游产业链中,洗牌最为充分的。

       有光伏人士对早报记者表示,“现在多晶硅的供给偏紧。因为很多企业都被洗牌洗掉了,等于说现在虽然有名义上的产能,但实际上已经提供不出产量。现在的需求还比较不错,中国、日本等都挺好的。多晶硅料的价格最近有点小涨,从原来18美元/公斤涨到19美元/公斤,2014年预计会到22美元/公斤。”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最新提供的市场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三季度末,宣布复产的多晶硅企业一共有10家,其中包括中硅高科、南玻A、陕西天宏等规模企业。而特变电工、四川瑞能、昆明冶研等企业的开工率都已近半,亚洲硅业等企业则已实现满产。

       据统计,2013年第三季度,国内多晶硅产量为2.1万吨,比上一季度产量增长14.3%,其中江苏中能的产量占国内总产量的63%。另外,三季度进口多晶硅量约为1.8万吨,也就是说总供应量达到3.9万吨。而三季度晶硅电池片的产量约为6.5万吨,约消耗多晶硅3.9万吨。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出,三季度多晶硅供需基本平衡。

       不过,真正具备竞争力的多晶硅企业远少于10家。民生证券新能源行业分析师黄彤对早报记者表示,“现在多晶硅行业已经整合得差不多了,国内估计只有保利协鑫、特变电工、大全新能源最后能活下来。像南玻现在的成本还是挺高的,而且之前减计了成本也没太大降下来,未来挺难的。”另据光伏人士表示,四川瑞能虽然此前一期成本较高,但二期由于使用新技术,成本上具有一定竞争力。

       各有生存之道

       中国的多晶硅行业大洗牌的背后,是此前的大干快上,遍地开花。而引导企业纷纷投入多晶硅的,则是过山车般的市场行情,其中关键的一年是2007年,受到当时下游光伏企业产能扩张的拉动,多晶硅价格一度从每公斤几十美元一路飙涨到400多美元。

       在业内人士看来,当时的基本商业逻辑便是“拥硅为王”,谁能取得多晶硅料,谁便能在组件供不应求的市场上取得先机。受此刺激,此后一两年间,开工建设的多晶硅企业多达三四十家。

       不料风云突变,2008年还未结束,受下游光伏企业不景气影响,多晶硅料又重新跌回每公斤四五十美元的水平。当时跟风的众多多晶硅企业由于缺乏成本竞争力,大部分在随后的几年便宣告退出。

       其中最为有名的,是2012年的英利绿色能源(NYSE:YGE)。当年3月,其宣布已减值多晶硅生产公司“六九硅业”近23亿元。英利表示,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六九硅业未来的盈利能力可能低于原先预期的水平。如果生产成本不具备优势,则继续生产只能导致企业的负担越来越重。

       不过事实证明,英利当时减值的举动也属明智。有光伏人士分析称,“企业没有必要垂直一体化,理论上来说是专业化比较好一点。”减值从短期看属于利空,但是从中长期看未必是坏事。

       英利2013年发布的三季报显示,得益于组件售价的回升,以及卸掉包袱后的成本下降,公司营收增长近68%,至5.96亿美元,当季净亏损从上年同期的1.62亿美元,降至3850万美元。

       目前,国内的多晶硅企业要生存下来必须有其核心竞争力,被市场所看好的大全、特变电工、保利协鑫各有所长。

       大全新能源、特变电工抓住的是低电价,对于多晶硅这样的高能耗产业而言,用电成本占据了总成本的30%~50%,因此寻找低电价地区,便成了多晶硅产业突围的关键。这两家企业都把目光转向了西部,在新疆建设了多晶硅生产线。一位光伏业内人士预计,在低电价情况下,“特变电工的成本是12美元/公斤,大全新能源是14美元/公斤。”

       保利协鑫作为中国多晶硅企业的龙头,虽然在电价上不占便宜,但拥有规模优势,产能达到了6.5万吨/年,同时技术成熟,目前的多晶硅生产成本约为17美元/公斤。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绿氢长距离输送技术取得突破——首条跨省长距离绿氢管道首批输氢管下线

我国绿氢长距离输送技术取得突破——首条跨省长距离绿氢管道首批输氢管下线

7月24日,我国氢能基础设施建设迎来重要里程碑——国内首条跨省长距离大规模绿氢输送管道“内蒙古乌兰察布至京津冀氢气输送示范工程”(“西氢东送”项目)的首批专用输氢钢管在河北秦皇岛正式下线。这一突破标志着我国在绿氢长距离管道输送技术领域取得重大进展。

2025年07月26日
雅鲁藏布江超级水电站正式开工!1.2万亿元投资改写全球清洁能源格局

雅鲁藏布江超级水电站正式开工!1.2万亿元投资改写全球清洁能源格局

7月19日,雅鲁藏布江超级水电站工程在西藏林芝市正式开工,这一总投资高达1.2万亿元的“基建珠峰”项目,不仅将刷新全球水电史纪录,更将深度重塑亚洲能源格局与国家经济地理。

2025年07月24日
我国海水利用规模持续扩大 关键技术实现国产化突破

我国海水利用规模持续扩大 关键技术实现国产化突破

7月18日,自然资源部海洋战略规划与经济司发布《2024年全国海水利用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海水冷却用水量达1883.36亿吨;海水淡化工程规模持续扩大,关键装备国产化取得重要突破,为沿海工业用水提供稳定保障。

2025年07月23日
截至2025年5月底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突破20亿千瓦 绿色转型成效显著

截至2025年5月底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突破20亿千瓦 绿色转型成效显著

7月9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首场新闻发布会。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周海兵在会上介绍,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发展速度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截至2025年5月底,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达到20.9亿千瓦,较“十三五”末的9.34亿千瓦增长超过一倍,标志着我国在能源结构优化和绿色低碳发展方面

2025年07月12日
中国清洁能源投资领跑全球 光伏风电装机容量已连续十年稳居世界首位

中国清洁能源投资领跑全球 光伏风电装机容量已连续十年稳居世界首位

6月28日,2025能源产业生态论坛在北京召开,在能源产业生态论坛上发布了由《中国石油石化》杂志社组织编撰的《中国能源生态报告》,《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清洁能源投资规模达6250亿美元,占全球总量的三分之一,彰显中国在绿色能源领域的全球引领地位。报告指出,中国光伏和风电装机容量已连续十年稳居世界首位,过去十年间对

2025年07月01日
我国新能源消纳利用率维持在90%以上 多措并举推动新型能源体系建设

我国新能源消纳利用率维持在90%以上 多措并举推动新型能源体系建设

6月2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6月份新闻发布会,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李超在会上介绍,我国新能源消纳取得积极进展,目前全国新能源消纳利用率维持在90%以上。这一成果得益于近年来国家在促进新能源消纳方面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2025年06月27日
中国抽水蓄能装机容量连续9年稳居全球第一 2024年新增核准抽水蓄能电站23座

中国抽水蓄能装机容量连续9年稳居全球第一 2024年新增核准抽水蓄能电站23座

6月3日,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近日发布的《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报告2024年度》显示,截至2024年底,我国抽水蓄能累计投产规模超过5800万千瓦,2024年新增投产规模达775万千瓦,全年新增核准抽水蓄能电站23座。我国抽水蓄能装机容量已连续9年稳居世界首位,日本、美国抽水蓄能装机容量分列第二、三位。

2025年06月05日
中国领跑全球新能源发展 数字技术赋能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中国领跑全球新能源发展 数字技术赋能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5月10日,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主办的第二届电力行业科技创新大会在广州成功举办。大会以“创新驱动发展 智能引领未来”为主题,汇聚政府、行业、企业及科研机构代表,共商电力行业科技创新与能源转型发展大计。国家能源局监管总监黄学农出席会议并致辞,强调我国已成为全球新能源并网规模最大、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科技创新正为电力安全稳

2025年05月13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