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网讯:
北极地区的开放引起了广泛的兴趣,在地缘政治上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目前北极地区的管理机制主要是建立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之上。
成立于1996年的北极理事会是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并行的一个地区性的机构。理事会成员包括8个环北极国家(美国、俄罗斯、加拿大、丹麦、芬兰、冰岛、挪威和瑞典)。理事会在近几年逐步加大北极事务的参与范围,影响力也与日俱增。5月15日召开的北极理事会部长级会议,批准中国和日本、韩国、新加坡、印度、意大利成为该组织正式观察员国。有很多批评家认为,中国试图在北极理事会内部谋求更大的影响力,但从目前为止的事实看来,中国对北极的兴趣主要集中在经济方面。在这种情况下,允许中国加入北极地区的开发只会促进中国与北极国家的经贸和外交关系,而不会引发冲突和对抗。
在环北极国家中,俄罗斯拥有最广大的北极地区领土,因而也被认为是最重要的理事会成员国之一。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3月份出访莫斯科——这是他上任以来的第一次出访,中俄两国签订一系列协议。借此契机,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和俄罗斯石油公司就北极合作开发签订了协议。
4月16日,中国与冰岛签订自由贸易协定,在会晤中,两国领导人再次确认在北极事务上的合作。近几年两国贸易发展十分迅速,2012年双边贸易上涨23.9%,达到4亿美元。
北极地区在中国的外交战略中没有得到凸显的另一个原因可能在于,目前中国学者的研究还不够广泛,无法制订出一个全面的战略规划以供决策者参考。中国学者对北极的研究现阶段还专注于自然和科考方面。
尽管随着北极海冰的融化,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研究北极开发在政治和经济上的意义,但是他们的研究结果要想对政策制定者产生影响,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到目前为止,中国官方没有公布任何明确的北极战略。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主任杨惠根表示:“国内的学者在研究方面还需要继续放开视野。”
参加5月15日北极理事会部长级会议的中国代表团团长、外交部气候变化谈判特别代表高风表示,中国在北极可以做的工作非常多。比如,从科学研究角度说,能不能从高空物理、生物多样性、气候变化等方面,使人类对北极的认识更进一步?从潜在的经济价值说,中国能不能在北极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等等。另外,我们也要理性认识北极的资源价值。虽说北极蕴藏着丰富的油气,但是去北极开发,自然、政治、经济等条件是极其严酷的,成本会非常高。进入北极,一定要谨慎。
另外一个使环北极国家对中国放松警惕的原因在于,相比北极而言,中国对南极的兴趣更加浓厚。从经济角度而言,北极比南极的规划要严格许多——80%的北极资源开发都已经划归在环北极国家的全权管理之下。即使在科考方面,南极也比北极要更优先。中国政府近日公开表示,在现存的3个科考站之外,还要在南极地区新增两个科考站。
在“雪龙号”之后,中国正在考虑建造另一艘破冰科考船。据中国政府部门相关人士透露,新的科考船将采用国外的设计,在中国制造,预计明年投入使用。在技术建造的细节上,新的破冰船也将对南极的自然条件优先考虑。
觉醒中的巨龙或许让人难以放松,然而对于北极国家而言,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感受得到它那灼热的吐息。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