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未来我国风电电缆发展前景广阔

  内容提示:风电电缆与普通电缆不同,其对性能、材质的要求更高。随着常规电缆市场竞争的日益白织化,风电电缆将成电缆行业内各家企业积极响应国家新能源发展战略,自主开发具有低温耐扭、低温耐湾、耐湿、耐盐雾、耐油、耐紫外线、柔软可移动等特点的风力发电用抗扭耐寒阻燃特种动力软电缆系统产品。

  前景广阔

  可再生能源因其清洁、环保、可持续性,日益成为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其中,风力发电因资源丰富,利用技术成熟,商业化应用前景广阔。受风电产业快速发展拉动,风电电缆市场需求急剧升温。风电电缆与普通电缆不同,其对性能、材质的要求更高。随着常规电缆市场竞争的日益白织化,风电电缆将成电缆行业内各家企业积极响应国家新能源发展战略,自主开发具有低温耐扭、低温耐湾、耐湿、耐盐雾、耐油、耐紫外线、柔软可移动等特点的风力发电用抗扭耐寒阻燃特种动力软电缆系统产品。

  据了解,远东电缆有限公司已成为国产风力发电机组风力电缆的最大供应商,占供货量的70%以上,未来几年,远东等制造企业将进一步紧跟风电行业技术进步的步伐,加大科技投入和市场开发力度,为风力发电实业贡献更大的力量,推进中国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另外,从电缆行业的全球领导者耐克森公司了解到,近年来海上风电发展飞快,应用于海上风电场建设的风场的份额在数量上已经增加三倍,目前国内还是国外,随着风电行业的飞速发展,风电电缆市场也将被火爆拉动。可以预计,风电电缆的市场前景巨大。该公司在海上风电场市场的份额在数量上已经增加了三倍,目前约占该公司高压电缆全球销售额的15%。

  无论国内还是国外,随着风电行业的飞速发展,风电电缆的市场前景十分广阔。角逐地块风电行业发展得如火如荼,催生了对风力发电用电缆的需求。由于风力发电的环境恶劣,风机使用年限较长,且电缆随风机不断转动,对电缆的性能要求很高,以前一直依赖进口,价格昂贵。近年来国内有多家电缆生产企业进行了研发,已经生产出耐低温、耐紫外线、耐油、抗扭转的风力发电用电缆,成为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风电发展空前高涨,风机产业扩张为迅猛。有资料显示,到2010年4月中国风电正以每年40%的速度递增。这就使未来几年内,风电用电缆的需求量将发到20亿元,且需求仍将逐年翻番。

  近几年,大规模开发利用风能,在规划风电场建设时要同时规划电网建设,对电力电缆、通讯电缆提出了需求:海上风场是未来风电发展方向,这对海底电缆也提出了需求;在风力发电机中,有用于机舱内的软电线、控制电缆、数据电缆等,和用于塔架内的布电线、电力电缆等。一台1.25兆瓦的风力发电机为例(塔架和机舱内),塔架高度一般为90米左右,仅电力电缆就需要约1千米左右。以1个5万千瓦的风场计算,则需要电力电缆50米。

  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特种电缆市场需求不断增加。风电专用电缆的需求量也将不断增加。可以看出,未来风电电缆的市场需求将会很旺盛,此地块必将是各路英豪的角逐点。

  研发急迫

  在各类可再生能源中,从目前的技术成熟度和建设可行性来看,风能最具有竞争力。从长远来看,全球风能产业的前景相当乐观。各国政府不断出台有利于再生能源发展的鼓励政策,为该产业带来巨大的市场机遇。有数据统计,风能产业将保持每年20%的增速。预计到2015年,该行业总产值将增至2010年4月水平的5倍。全球风电发展正进入迅速扩张时期。与此不相适应的是,中国风能电缆的研发刚刚起步。目前国内企业对此并没有专门的布局。

  主流光纤光缆企业如烽火、长飞、富通等均没有上马或者刚刚介入该领域,还没有形成好、规模化量产的能力。国内大部分风电电缆产品均需要进口。业内人士呼吁,研发并采用国产风能电缆已经迫在眉睫,高端风能电缆国产化到来任重道远,这必须引起国内电缆企业的高度重视。

  引燃战火

  由于常规电缆的技术含量不高,基本不存在市场准入门槛,使整个行业的企业数量已达到2000余家。另外,许多企业生产已远远大于市场需求。因此,常规电缆市场竞争如火如荼,呈现持续白热化状态。在这种情况下,风电所使用的特种电缆市场的脱颖而出,自然会吸引越来越多的企业关注。

  据了解,2004年,远东电缆进入风电电缆生产领域。经过几年的发展,目前,远东电缆每年风电电缆生产能力已经达到20亿元。另外,面对潜力巨大的和市场需求,远东电缆预计每年将销售收入的3%作为新能源用电缆的研发投入,以进一步开拓和占领市场,记者在调查市场时发现,目前许多大型电缆企业都表示了进入新能源用特种电缆领域的想法。这些企业,不仅具有一定的技术基础,同时,也具被丰厚的资金。因此,避免重复投资于产能过剩,将成为新能源用电缆行业必须面对的问题。

  针对新近参与以及打算参与新能源用电缆的企业,曹晓珑表示,虽然企业发展与研发方向的转移,应该由市场来决定,但是,由于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还存在许多需要完善的方面,企业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盲目投资,不要盲目扩张产能与战略转向。否则,不仅企业获利不多,而且,也不利于着呢各个行业的健康有序的发展。

  他认为,一旦新能源电缆领域参与企业众多,会引发恶性价格战,转移,极易导致企业为了利益而降成本,最终是产品质量难以得到保证的局面。他希望有实力的企业,在研发与生产技术上加大投入,提供更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引发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投资之后,电缆制造业的竞争战火,显现出从常规电缆市场引燃特种电缆市场之势。从耐克森和远东电缆等知名电缆公司的近期投资趋势上,我们都可以看出风电电缆的发扎着你前景广阔。但专家也提醒,切忌一哄而上,盲目扩张,导致产能过剩,影响整个行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中国清洁能源投资领跑全球 光伏风电装机容量已连续十年稳居世界首位

中国清洁能源投资领跑全球 光伏风电装机容量已连续十年稳居世界首位

6月28日,2025能源产业生态论坛在北京召开,在能源产业生态论坛上发布了由《中国石油石化》杂志社组织编撰的《中国能源生态报告》,《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清洁能源投资规模达6250亿美元,占全球总量的三分之一,彰显中国在绿色能源领域的全球引领地位。报告指出,中国光伏和风电装机容量已连续十年稳居世界首位,过去十年间对

2025年07月01日
我国新能源消纳利用率维持在90%以上 多措并举推动新型能源体系建设

我国新能源消纳利用率维持在90%以上 多措并举推动新型能源体系建设

6月2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6月份新闻发布会,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李超在会上介绍,我国新能源消纳取得积极进展,目前全国新能源消纳利用率维持在90%以上。这一成果得益于近年来国家在促进新能源消纳方面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2025年06月27日
中国抽水蓄能装机容量连续9年稳居全球第一 2024年新增核准抽水蓄能电站23座

中国抽水蓄能装机容量连续9年稳居全球第一 2024年新增核准抽水蓄能电站23座

6月3日,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近日发布的《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报告2024年度》显示,截至2024年底,我国抽水蓄能累计投产规模超过5800万千瓦,2024年新增投产规模达775万千瓦,全年新增核准抽水蓄能电站23座。我国抽水蓄能装机容量已连续9年稳居世界首位,日本、美国抽水蓄能装机容量分列第二、三位。

2025年06月05日
中国领跑全球新能源发展 数字技术赋能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中国领跑全球新能源发展 数字技术赋能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5月10日,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主办的第二届电力行业科技创新大会在广州成功举办。大会以“创新驱动发展 智能引领未来”为主题,汇聚政府、行业、企业及科研机构代表,共商电力行业科技创新与能源转型发展大计。国家能源局监管总监黄学农出席会议并致辞,强调我国已成为全球新能源并网规模最大、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科技创新正为电力安全稳

2025年05月13日
中国氢能产业领跑全球 2024年生产消费规模超3650万吨位列世界第一

中国氢能产业领跑全球 2024年生产消费规模超3650万吨位列世界第一

4月28日,中国国家能源局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发布《中国氢能发展报告(2025)》。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氢能全年生产与消费规模突破3650万吨,稳居全球首位,标志着中国在氢能领域的发展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2025年04月30日
2025年一季度中国水利建设投资稳中有增 社会资本投入增长33.2%

2025年一季度中国水利建设投资稳中有增 社会资本投入增长33.2%

4月17日,中国水利部副部长陈敏17日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今年一季度,中国水利建设完成投资1988.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9%,实现稳中有增。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在推动经济回升向好、促进就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2025年04月19日
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创历史新高 中国贡献占比近六成

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创历史新高 中国贡献占比近六成

国际可再生能源署近期发布的报告显示,2024年全球可再生能源发展势头强劲,新增装机容量达585吉瓦,同比增长15.1%,占全球新增电力装机总量的92.5%,创历史新高。其中,中国新增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占全球总增量约六成,成为推动全球能源转型的核心力量。

2025年04月14日
新型储能迎新机!已有部分储能股预告实现盈利

新型储能迎新机!已有部分储能股预告实现盈利

2月17日,工信部等八部门印发《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以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新能源等增长引擎,推动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2025年02月19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