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外的经验,一旦出台对商业化太阳能光伏利用的补贴,太阳能产业每年将呈现100%的爆发式增长,这一新政是否能帮助国内的光伏企业们走出困境?
新政
3月26日,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与《太阳能光电建设应用财政补助资金管理办法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对符合条件的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示范项目给予20元/瓦的补贴,从财政和政策两方面对太阳能光伏产业提供支持。
政策的出台让业界人士颇感意外。当天,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率60余人的代表团正在台湾出席“两岸太阳光电产业合作及交流会议”,不少能源局的官员似乎对这一政策的出台毫不知情。
“以往有关于光伏产业的事情都是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在管,这一次颁布政策的部委里却没有他们。”江苏一家大型太阳能组件生产商相关负责人同样观察到这一点。“虽然支持的力度不像想象中的多,但毕竟走出了第一步,期待更多的后续政策出来。”
有不愿具名的人士推论,这一政策的突然出台是众多企业一直以来游说的结果。该人士提醒记者,早在今年1月初,以无锡尚德为首的几家企业就曾经向相关部委提交“1元/度”光伏发电方案,称2012年实现光伏发电1元/度完全可行,希望获得政策扶持。
而在今年2月中旬,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三部委也曾联袂调研光伏行业,其调研范围包括了洛阳中硅、新光硅业、峨嵋半导体、江苏顺大、赛维LDK、大全硅业德国六家国内多晶硅领军企业。
“这次的调研结果上报给了国务院,这次政策出台应该跟此有直接关系。”一位参与此次考察的成员对记者说。
“可能更多是来自上层的意志。”上述知情人士告诉记者,不排除这与决策部门应对此前美国曾经提出的向我国征收高额碳排放税有关。
落地之难
《暂行办法》明确表示,将优先支持学校、医院、政府机关等公共建筑应用光电项目。而补助资金支持项目要求达到单项工程应用太阳能光电产品装机容量不小于50千瓦,2009年补助标准为20元/瓦,这意味着单个项目的补贴资金将达到100万元以上。
“政府补贴的主要是公共建筑的太阳能光伏项目,基本上把个人用户排除在外,政府的意图明显:不是以补贴来拉动商业需求,更多的是一种示范,这与国外光伏产业的扶持政策相比,在范围上仍有所欠缺。”常州天华新能源公司总经理助理周国兴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
而中环工程总裁顾华敏则认为,两项新政虽已出台,相关细化配套措施却没有出台,对其前景依然有些看不清。“首先是关于标准的问题,西藏的日照每年能达到2000个小时,上海最多是1200个小时,日照的时间不一样导致效益相差很大,一套标准肯定不行,此外,还要区分各种类型的公共建筑,这套标准还需要进一步的增加和修改。”
“一般来说,电力公司对光伏发电很不感兴趣,付出的成本高,我国也没有实行上网电价法,很多电力公司都是亏钱在做,而如果是大批的小型太阳能发电站也会影响电网的稳定,他们更不愿意做。”顾华敏说,政策虽然是财政部和住房建设部共同出台,但还有很多配套的政策需要细化。
“还有一个上限的问题。如果这个屋顶电站很大,原先的补贴是否会发生变化?还有,如果全国很多地方都在上这个项目,国家财政部门到底能拿出多少钱来做?”麦健陆(JL.McGregor&company)顾问公司分析师裴培表示,此前国家相关部门拿出的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中,有关于新能源的补贴大约在2100亿元左右,其中除了太阳能外,还包括风能、核能、水电、生物燃料等多项,在这份蛋糕中,光伏企业能分到多少还很难说。
裴培认为,在过去的十多年中,国家只批准了上海崇明岛、内蒙古鄂尔多斯(12.50,-0.43,-3.33%)和仍在招标阶段的敦煌项目这三个上网电价工程,每年在光伏行业的扶持资金不过在十几亿元左右,这说明国家对光伏相关的政策仍然谨慎。
“即便中央财政每瓦补贴20元,但也只占了系统成本的50%左右,回收的时间也在十几年左右,这还需要地方政府进行每瓦5到6元的补贴,这样企业才会盈利,不过让地方政府出钱一般都很难。”中电电气集团光伏事业部区域经理张延涛告诉记者。
光伏业走出寒冬?
尽管相关配套政策尚未完全明晰,已经有不少地方政府和企业对“太阳能屋顶计划”表现出极高的兴趣。
顾华敏告诉记者,这几天江苏省政府相关部门一直在开动员会,组织一些有能力的企业来报名建设一些建筑光伏项目,这次国家两部委对第一次报名的时间截止日期是4月30日,而江苏省政府则要求一些有实力和资质的企业在4月15日之前完成报名,再由省里统一汇报上去。“现在省内的一些中型国有的电力公司和民营的光伏企业正在做项目考察,热情很高。”
而无锡尚德能源工程公司市场部大客户经理车竞对记者透露,早在今年年初,无锡尚德就已经与2010年上海世博会能源供应商申能集团签约,为上海世博园区中国馆和主题馆设计、安装3兆瓦的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新政出台后,我们已经开始与投资方沟通补贴的事情,像这样的项目我们在全国有十几个,总体受益还是非常大的。”车竞说。
更有江西一家光伏企业相关负责人认为,光伏企业已经开始逐渐走出寒冬,新政对这个行业的拉动作用明显。“目前种种迹象显示,我国光伏行业已经度过了市场最坏的时候。海外订单在增加,生产在复苏,多晶硅报价在105美元/公斤左右,比最高时的300美元/公斤已缩水三分之二,上游多晶硅价跳水促使了组件价格降低到了20元/瓦以内,这降低了成本,增强了企业的竞争能力。”该人士说。
据记者了解,今年年初以来,常州天合成为了美国亚特兰大会议中心太阳能提供商;而中电光伏也与台湾的经销商合作,打开了中国企业一向难以进入的韩国市场,卖出了35兆瓦的产品,并进入了此前从未涉及的印度市场。
裴培分析说,目前欧洲与美国的融资环境有所好转,欧洲银行多在降息;而欧洲恶劣的天气情况也已经过去,比如中国企业的重点销售地区德国的暴风雪已经远去;而一些原先很难进入的亚太市场也逐渐打开,这分担了我国企业一些产能上的压力,也阻止了光伏产业的继续走低,“但目前仍不能说寒冬已然过去。现在的市场已经由原来的卖方市场,转化为了买方市场,这就意味着很多企业存在风险。”裴培说。
“据我了解,为了争夺订单,现在很多企业已经不收买家的订金了,市场已经有些混乱,一些买家时常会毁约、推迟订单或者赖账,这对企业影响很大。”裴培认为,要到今年5月初,才能真正下结论中国的光伏企业是否走出了寒冬。“届时,国外市场的需求开始启动、我国太阳能新政的首批补贴也开始实施,而企业各自的第一季度财报也开始亮相。目前只能说最寒冷的时光已经过去,但冬天仍在。”裴培说。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