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山东地炼开工率普遍不足20%

 近日,《山东省炼化工业调整振兴指导意见》(简称“《意见》”)出台,整合21家地炼企业成了《意见》的核心内容。

  山东拥有着全国最多的地方炼油企业,但却一直受到石油垄断体制的束缚和大企业的挤压,始终挣扎在亏损和停产的边缘。联合重组似乎势在必行。不过,有部分地炼企业的股东却表示,只有作为整合平台的公司获得了原油采购权和成品油的销售权,地炼企业才有“油源换股权”的动力。否则,即使强行整合也无法改变眼前困局。

 

  • ·2009-2012年中国石油化工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
  • ·2009-2012年中国液化石油气(LPG)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
  • ·2009-2012年中国石油行业银行信贷风险评估及建议报告
  • ·2009-2012年中国石油天然气开采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
  •  更多相关研究报告>>
  这就陷入了一个无法开解的悖论中:若没有企业的整合,分散的地炼根本无法形成足够的话语权,但另一边,没有给出承诺,这些地炼企业却不愿整合。

 

  虽然有这个《意见》的出台,但是这个矛盾不解决,山东这个存在了很多年的问题并不容易解决。

  二次联合

  3月4日,山东省经贸委公布了《山东省炼化工业调整振兴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根据《意见》,山东“将以山东省石油化工有限公司为载体,整合省内地方炼油企业,组建山东省石油化工集团公司”。

  山东在全国地炼企业数量最多、产能最大,自1999年国家清理整顿结束后,山东省保留下来的地方炼油企业共有21家。经过十年发展,获得国家原油计划指标的21家企业产能成倍扩张,而且山东还出现了数十家计划外的地炼工厂。截至2008年底,山东地炼全行业就业职工3万多人,总资产约400亿元,原油一次加工能力4500万吨/年。

  “《意见》是由山东省炼油化工协会草拟,最终能否促成地炼企业大整合还要经过省政府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山东省经贸委技术改造处的官员告诉记者,一旦山东地炼实现整合,将是一支任何竞争对手都无法忽视的力量。

  事实上,如果《意见》得以通过,这将是山东地炼的第二次联手。此次将作为整合平台的山东省石油化工有限公司,成立于1999年4月。当时,这家公司就是由21家保留下来的地炼企业自愿平均参股组建而成。公司职能主要是加强横向联合,提高地方炼油行业的经济效益和整体实力。

  然而,由于我国目前的石油垄断体制所限,地炼企业始终没有在原油采购权和成品油分销权上取得实质性突破,对山东地炼的原油计划指标十年中竟没有丝毫增长。地方炼厂只能通过代管计划指标发放的中国石油化工集团获得不足产能三成的原油,成品油也不得不卖给中石化。天然的竞争关系,使得十年来双方的矛盾冲突不绝于耳。

  山东省炼油化工协会一位相关人士,正在酝酿的重组方案将把21家地炼更为紧密的整合在一起。同时,也希望能把数十家不在国家原油计划内的地炼企业考虑在内。只有联合才可能提高与中央、国内石油巨头博弈的话语权。

  根据《意见》,山东地炼实现大整合后,将积极争取国家增加山东省原油计划指标,争取每年1000万吨原油非国有贸易进口资质。以山东省石油化工有限公司为基础,建立成品油销售网络,把地炼成品油直接供应民营加油站。争取三年内形成辐射全省地炼企业的输油管网构架,年输送能力4500万吨,改变原油、成品油运输成本高、效率低的局面。

  整合之难

  在石油版图上,山东省一直是中石化的势力范围。但中石化在山东的石油加工能力只有两千万吨,地炼产能总和却高达4500万吨。山东地炼原来均属地方国有企业,如今地炼企业的股权结构已经较为复杂。

  到2008年,中国化工集团总公司在山东控股了济南石化集团、济南长城炼油厂、正和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6家地方炼厂,中海油也控股了中海石化和山东海化有限公司。

  “山东地炼股权的复杂性势必加大未来整合的难度,尤其还有一些是央企控股。”山东省炼油化工协会一位相关人士说。

  事实上,2008年以来,地炼经历了石油价格倒挂、经济危机、两大石油集团竞相压价等一系列的严峻考验。

  东明石化是山东最大的地炼企业之一,如今设备开工率仅有3成,维持在最低的运营状态。据东明石化的一位副总经理介绍,国内石油巨头拥有开采、炼化和成品油零售三大产业链条。为了遏制地炼企业,石油巨头一再压低处于中间链条的炼化价格。目前中石化、中石油成品油出厂价已压到5400元/吨,地炼企业根本无利可图,而石油巨头的利润却可转移到零售环节上兑现。

  目前山东地炼开工率普遍不足20%,成品油销量比往年同期下降了六七成。山东地炼企业正处于历史上经营最为惨淡的时期。整合似乎势在必行。

  不过,地炼企业中对于整合也有不同的声音。东营一位规模较大的地炼企业董事长认为,山东省炼化工业振兴的关键不在于是否整合,而在于是否能突破国家现有的垄断石油体制。如若无法化解原油来源瓶颈,无法解决成品油自主销售的障碍,即使实现整合也无法改变现有的困局。

  东明石化的一位副总指出,每个地炼企业都是地方经济的支柱,有的单体资产规模已经高达数十亿,自身的管理、运营都已较为完善。即使整合在一起也远远无法与中石化总量相比,反而不如发挥地方炼厂机制灵活的特点。

  中国加油站网首席分析师李昱指出,炼化本身应该是一个以规模发挥效益的行业,整合是大势所趋。但山东数十家地炼企业分散在各个地区,真正做到产业的整合难度很大。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中国领跑全球新能源发展 数字技术赋能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中国领跑全球新能源发展 数字技术赋能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5月10日,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主办的第二届电力行业科技创新大会在广州成功举办。大会以“创新驱动发展 智能引领未来”为主题,汇聚政府、行业、企业及科研机构代表,共商电力行业科技创新与能源转型发展大计。国家能源局监管总监黄学农出席会议并致辞,强调我国已成为全球新能源并网规模最大、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科技创新正为电力安全稳

2025年05月13日
中国氢能产业领跑全球 2024年生产消费规模超3650万吨位列世界第一

中国氢能产业领跑全球 2024年生产消费规模超3650万吨位列世界第一

4月28日,中国国家能源局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发布《中国氢能发展报告(2025)》。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氢能全年生产与消费规模突破3650万吨,稳居全球首位,标志着中国在氢能领域的发展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2025年04月30日
2025年一季度中国水利建设投资稳中有增 社会资本投入增长33.2%

2025年一季度中国水利建设投资稳中有增 社会资本投入增长33.2%

4月17日,中国水利部副部长陈敏17日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今年一季度,中国水利建设完成投资1988.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9%,实现稳中有增。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在推动经济回升向好、促进就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2025年04月19日
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创历史新高 中国贡献占比近六成

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创历史新高 中国贡献占比近六成

国际可再生能源署近期发布的报告显示,2024年全球可再生能源发展势头强劲,新增装机容量达585吉瓦,同比增长15.1%,占全球新增电力装机总量的92.5%,创历史新高。其中,中国新增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占全球总增量约六成,成为推动全球能源转型的核心力量。

2025年04月14日
新型储能迎新机!已有部分储能股预告实现盈利

新型储能迎新机!已有部分储能股预告实现盈利

2月17日,工信部等八部门印发《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以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新能源等增长引擎,推动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2025年02月19日
中国南方五省区新能源总装机容量突破2亿千瓦!占该区域发电总装机比例36.6%

中国南方五省区新能源总装机容量突破2亿千瓦!占该区域发电总装机比例36.6%

2月14日,中国南方电网公司数据显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海南等中国南方五省区新能源总装机容量突破2亿千瓦,新能源作为该区域第一电源地位更加稳固。

2025年02月17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