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1月18日电 人民网北京1月18日电 据商务部网站消息,商务部今日发布2017年第四季度《中国便利店景气指数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2017年第四季度便利店行业总体景气指数为71.28,环比第三季度上升2.03。体现出便利店行业从业者对2017年行业的发展始终保持着较高的信心。
从分项指数来看,便利店行业景气指数为80.4,环比第三季度提高3.4,门店景气指数为65.8,环比第三季度提高1.7。
2017年第四季度,在便利店行业分项指数中,企业销售额、行业销售额、门店数、营商环境等环比第三季度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从业人数、主营业务利润指数出现小幅下降;在便利店门店分项指数中,门店销售额、门店来客数、商品品类等多数环比第三季度有不同程度的回升,反映出便利店门店运营者对于保持单店销售水平方面保持着较高信心。
2017年全年,便利店季度景气指数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变化较小。未来,便利店应在人才引进、内部培训等方面加大力度,加强专业人才培养,从而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参考观研天下发布《2017-2022年中国零售业行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前瞻报告》
以7-11为代表的现代零售便利店创造于美国,兴盛于日本和港台地区,并在上世纪90年代进入中国大陆。这样的便利店通常位于居民住宅区、学校、客流量大的繁华地区以及加油站,经营面积在50-150平米不等,最大不会超过500平米,经营品种多为食品、饮料,以即时消费、小容量、应急性为主,有收银台和收银系统,每天运营时间超过16小时甚至是24小时,大都是连锁经营。
经过了20多年的发展,中国的便利店逐渐分化出了两种类型:一种是以7-11、全家等外资便利店为代表的高端便利店,另一种则是以美宜佳、十足便利等本土便利店为代表的大众便利店。
这两种便利店最大的差异主要存在于经营模式和品类管理上。虽然目前这两类便利店都开放加盟,但是前者对于加盟的要求更严格,也会将自身成熟的经营模式完全移植到各加盟店中,供货渠道统一,物流冷链保障强大,标准化程度更高,对食品安全的要求也更高;而后者的管理则更松散,店主经营的自由度很高,店与店外观看似一样,但是走进去看到的产品陈列可能完全不同,这样的便利店更像是传统杂货店的升级,在标准化方面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那么便利店在中国零售市场上发展的空间是不是真的很大呢?笔者觉得未必这么乐观。
首先,中国适合发展便利店的城市数量是有限的。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人均GDP超过10000美金便利店就会进入爆发增长期,可以达到平均3000人拥有一家便利店的密度,中国的人均GDP预计到2020年便能达到10000美金,而便利店密度远没有达到这一数字,因此便利店发展的空间似乎很大。但是中国各城市的差异很大,GDP的结构也大相径庭,2015年中国城市人均GDP排名前3的城市分别是鄂尔多斯、克拉玛依和东营市,都超过或接近30000美元,但是这些城市的便利店业态在全国的便利店版图上甚至可以忽略不计,因为他们的GDP中工业占比太高,而日本、美国这些便利店发达的地区都是服务业在GDP中占主导地位。因此除了考虑人均GDP之外,GDP的组成结构也很重要。
除了GDP这一因素以外,城市的临街店铺资源、消费者的生活习惯也十分重要。以北京为例,早在2008年人均GDP就已经达到10000美元的水平,但其便利店业态直到2016年在资本的介入下才开始有了一个小爆发。而在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前几年发布的中国城市便利店指数排名上,北京排名一直不高,2013年、2014年甚至连续排名倒数第二。一个很大的原因就在于北京的临街店铺资源不够丰富,且房租和人力成本偏高。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