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我军新型战略投送力量建设取得新的发展

参考中国报告网发布《2017-2022年中国应急救援装备市场现状调查及投资规划研究报告

我国首艘军民两用半潜船

         8月9日1时许,九寨沟县7.0级地震发生4小时后,九寨天堂洲际大饭店的停车场迎来了第一支救援队伍。

         “没想到救援队伍这么快来了!”在九寨天堂洲际大饭店实习的在校大学生姜洲说。震后21小时,姜洲和最后一批住宿游客撤离到甲蕃古城。

         救援快速——这是九寨沟地震救援带给人们最直观的感受。不管是战争,还是非战争军事行动,战略投送能力都成为影响行动任务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因此,这5年我军运输投送军民融合逐步走向海陆空全领域,一大批新型快速运载工具纳入运输投送保障网络,形成战略投送的“新引擎”,极大提高了我军战略投送能力。

         民船动员潜力转化为战略投送能力

         3月14日8时30分,一艘5万吨级半潜船在江苏启东下水投入使用,这是我国首次在民船中实现多军种海上中继保障功能。该船可载货面积相当于两个标准足球场那么大,可在远洋航区航行及海上作业。

         无锡联勤保障中心某航务军代处技术动员处副处长黄浩介绍,该船科技和自动化水平都很高,可以实现万吨级舰船靠泊中转倒运、直升机海上中继保障、舰船海上应急抢修和后送等多种功能。

         2016年9月,浙江瑞远海运有限公司的油船“瑞运5号”在运油返航途中,突然接到“参加多军种联合演习”的命令。船长随即拿出《贯彻国防要求使用指南》,边返航边整备,到达指定地域时,该船已符合军事运输要求。

         这2个事例只是5年来我国不断挖掘民船动员潜力,提高海上战略投送能力的一部分。军委后勤保障部运输投送局领导告诉记者,这5年来,他们从法规机制融合、基础设施融合、信息系统融合入手,建成了一批战略投送后备航空队、船队、车队,有力提升了陆海空立体输送保障能力,在抗震救灾、新老兵航空运输、全军系列跨区演习等突发事件、重大演训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民用航空运力助力国防交通

         “唰唰唰……”螺旋桨轰鸣声中,一架空中医疗救援直升机着陆第101医院停机坪,4名野战医疗队员迅速跃出机舱,将担架抬上等候在旁的救护车,“伤员”被送往急诊室抢救。前不久,一次军地联动空中医疗救援协作演练,在无锡联勤保障中心打响。

         空军某场站一名战士突发急性心梗,第101医院国家胸痛中心接到任务后立即协调民用直升机救援。后送途中,机上医疗队员随时关注患者生命体征,实时传回血常规、肝、肾功能等数据,40分钟后飞抵医院,实施介入手术。

         记者了解到,无锡联勤保障中心借助驻地“环太湖区域首家直升机医疗救援基地”的优势资源,与空军某场站、120急救中心、高速交警以及金汇通用航空公司深度协作,建立空中救援基地,常态化备战备勤。战区官兵突发危重疾病需救援,可随时呼叫“空中救护车”。

         “联战联保,既要联合军兵种,还要联手地方力量,真正实现联起来、保得好、能打赢!”无锡联勤保障中心主任侯志平告诉记者,他们针对快速发展的通用航空市场,将地方通用直升机纳入部队医院应急医疗救援体系,在无锡、南京、福州三地形成了空中救援走廊,军队危重伤员能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最高效的精确治疗。



         新型运输力量陆续“入列”军交运输

         5月上旬,军委后勤保障部运输投送局与顺丰集团,就军需领域开展军民融合的合作方式、保密措施达成共识,这是继民航、高铁参与新老兵运输后,又一种新型运输业态加盟联勤保障队伍。

         面对快速发展的物流行业,武汉联勤保障基地多次组织论证被装配送模式改革,选择有实力、讲信誉的地方大型物流企业合作,减少部队领取被装的人力物力,提高后方军需仓库发放效率,保障效率大力提升。

         “多种新型运输力量陆续加盟战略投送,对加快构建军民融合、寓军于民的战略投送力量体系建设将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军委后勤保障部运输投送局的领导如是说。

         “合肥站至合肥南站,开通地铁1号线专列转运新兵,沿途不停站,约需时11分钟……”近日,经与合肥地铁公司协调后,驻合肥铁路局军代处的后亮参谋着手制定2017年度新兵运输计划,拟将地铁交通轨道纳入军事运输投送网络。至此,无锡联勤保障中心已将南京、杭州等4个城市的地铁轨道嵌入运输投送保障体系。

         据悉,该中心成立之初新兵转运就启用了地铁运输投送。从杭州站至杭州东站,地面机动需1小时,经与杭州地铁集团提前协调,为70余名陆军新兵开设一趟地铁专列,全程不停站,仅用时13分钟就完成转运。驻杭州站军代处主任潘勇奇告诉记者,今年该军代处专门联合杭州站、杭州地铁集团成立新兵运输中转办公室,开辟出军人独立候车区域,简化安检程序,让兵力运输投送实现“地铁高铁无缝连接”。

         民为军用,借梯登高。记者从军委后勤保障部运输投送局了解到,运输投送军民融合逐步走向海陆空全领域,城市快速公交、国家救援直升机、大型民用客滚船、海事执法艇等新型快速运载工具已纳入运输投送保障网络。

资料来源:中国报告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ZQ)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中国机械工业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连续四年超万亿美元 装备制造迈向高端化

中国机械工业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连续四年超万亿美元 装备制造迈向高端化

3月29日,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罗俊杰在长沙举行的2025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湖南)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链专场对接活动上透露,“十四五”期间,中国机械工业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连续四年突破万亿美元,2024年末达1.17万亿美元,同比增长7.5%,展现出强劲的国际竞争力。

2025年04月01日
多领域需求驱动丝杠行业发展 国产替代市场空间加速推进

多领域需求驱动丝杠行业发展 国产替代市场空间加速推进

近期,丝杠行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在工业母机、人形机器人、汽车等多领域需求的推动下,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2025年03月11日
到2029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或将达将占世界总量的32.7%

到2029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或将达将占世界总量的32.7%

近日,我国人形机器人行业又传来新消息,由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高校及科研机构联合发布的一项最新研究成果“BeamDojo”,应用于宇树科技的G1人形机器人上,可使其轻松完成走平衡木、梅花桩等复杂的任务,无论是在背负重物还是受外力击打等情况下,都能实现准确而轻松的行走。

2025年03月08日
G1机器人供不应求 人形机器人租赁市场应运而生

G1机器人供不应求 人形机器人租赁市场应运而生

在2025年春晚舞台上,宇树科技的16个H1人形机器人闪亮登场,灵活的机械臂挥舞手帕,吸引了全国观众的目光,精彩表演点燃了我国人形机器人行业的同时,也带火了人形机器人租赁市场。当前,商家纷纷提供机器人租赁服务,日租金高达万元,且需要提前至少10天预订。部分商家靠一台机器人租赁今年已收入超20万元。这股热潮也推动了人形机

2025年03月08日
全球第一架吨级氢能混动倾转翼eVTOL在我国试飞成功 为低空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全球第一架吨级氢能混动倾转翼eVTOL在我国试飞成功 为低空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2025年1月9日下午,中国首型1吨级别混动倾转翼eVTOL(电动垂直起降无人机)搭载液态氢能燃料电池的飞行验证顺利完成,而这是全球第一架吨级氢能混动倾转翼eVTOL试飞,也是大型风冷燃料电池系统在大型飞机上的第一次实证案例,同时还是中国第一架以液态氢气作为能源的大型eVTOL应用,一举填补多项国内空白,为未来中国低空

2025年01月15日
中国已成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 2024年前十一月已注册6万家相关企业

中国已成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 2024年前十一月已注册6万家相关企业

近日,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发布《2024年世界机器人》报告,报告称中国机器人应用速度持续加快,中国工业机器人密度达到了每一万名员工配有470台机器人,中国是迄今为止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安装的工业机器人数量达到27.6万个,占全球新安装量的51%。

2024年12月05日
2024年1-10月我国机械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5% 其出口额则同比增长9.4%

2024年1-10月我国机械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5% 其出口额则同比增长9.4%

2024装备制造业发展大会正在重庆举行。据数据显示,2024年1-10月,我国机械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5%,产品产销总体稳定,对外贸易加速发展,总体运行态势稳中向好。

2024年12月04日
工信部发文! 政策推动我国工程机械行业加快向“四化”转型升级

工信部发文! 政策推动我国工程机械行业加快向“四化”转型升级

10月31日,工信部信息技术发展司召开工程机械行业场景数字化转型工作座谈会。会议介绍了以场景化、图谱化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总体工作考虑,详细汇报了“一图四清单”推进工程机械行业场景数字化转型工作情况。

2024年11月05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