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从替代到共融机器人产业投资进入第二季

     “共融机器人”、“协作机器人”,这是近日在京召开的2016世界机器人大会上被反复提到的热词,而在一年前的大会上,业界注意力尚集中在以机械替代人力的初级理念。如今,从替代到共融的理念变化,意味着更高的技术难度与集成要求,也代表着机器人产业发展掀开新篇章。

  产业热即资本热。无论是国家扶持资金、市场化运作的国有风投资金例如“国新基金”,还是众多的民间资本,纷纷将视线投向机器人产业。与此同时,机器人产业投资思路也有了微妙变化:精明的资本已从此前全产业地毯式渗透中总结经验和教训,逐渐理清脉络,去芜存菁。

  就此话题,上证报记者在本次大会期间采访了十名业界专家,对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方向和投资热点展开前瞻性讨论。

  问:国家层面对机器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哪些领域?

  丁汉:中国机器人产业未来的发展离不开基础理论的支撑,我们希望围绕共融机器人开展研究,也希望借此进行多学科的交叉。所谓共融机器人,是指能够与作业环境、人和其他机器人自然交互、自主适应复杂动态环境并协同作业的机器人。共融机器人在结构、感知和控制方面的特征是:柔顺灵巧的结构、多模态感知的功能、分布自主及协同作业的能力。

  从应用上看,中国的机器人产业要瞄准三个方向:制造业、康复和国防安全。我们需要研究“刚柔软”机器人的机构学和动力学,还要研究人和机器人之间的自然交互,这牵涉到传感以及学习原理,还有操作系统和群体智能。我们希望能够在分布式框架之下实现对机器人进行自动操作,以及多机器人的协同和智能控制。

  日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已发布“共融机器人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的重大研究计划,该项目预计投资2亿元,执行期为八年,主要研究领域为共融机器人。细分研究项目分三类:一般性项目、重点项目、探索和集成项目,每个项目的投资强额度从80万元到2000万元不等。

  问:国家在机器人产业已经做出了哪些布局?

  曲道奎:目前,国家在机器人创新、标准化、检验检测、研究方面都做出了布局。

  创新方面,我国已建立了国家机器人创新中心,这是“中国制造2025”主要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创新目标包括机器人的跨国合作,资源整合推广服务等,主要以制造业作为市场的需求导向,面向市场。

  其次,国家成立了机器人标准化研发组。现在,机器人正处在一个新旧转换的转折点,老的机器人标准几乎应该淘汰,新的机器人标准和服务还没有建立,所以说,标准很可能成为中国机器人产业未来参与全球竞争的一个非常有力的工具。近日,我们刚开了机器人标准组的组长联席会议,下个月就要发布中国机器人标准化白皮书。今年急需立项、筛选和评估的可能有四十到五十项机器人标准,包括老的机器人标准向新标准的转化,以及新型机器人的标准。

  机器人的检验检测和评定中心也正在建设。国家现在在上海设立了一个总部,在沈阳、广州、重庆设立了分中心,重点完成机器人的检测认证、技术支持、咨询培训等全方位服务。检验检测包括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对机器人零部件建立全方位的检验平台,为未来机器人检测和评定提供支撑系统。

  此外,作为国家重要研究机构,中科院也在机器人领域做了布局,成立了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创新研究院。这是中科院对机器人和智能制造的首次大布局,其以自动化为依托,面向机器人和智能制造,研究包括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前沿技术怎么率先突破等核心问题。同时,中科院还把不同单位和研究机构充分整合起来,设立了中科院智能制造及机器人技术创新与产业化联盟,为整个机器人产业下一步的发展提供共性的支撑技术。

  问:机器人产业“量大面广”的应用领域在哪里?

  王田苗:机器人主要分为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三大类。其中,工业领域里应用最广的就是3C装配制造、物流仓储搬运以及农副产品制造。这方面的技术已经有了相当的储备,特别是灵巧作业、多手多臂集成和体感示教,如多臂机器人一旦取得突破,将来在工业领域会得到广泛应用。

  在服务领域,特别是机器人助理、聊天和陪护,其由于劳动力成本的增加,也由于很多问题属简单重复,机器人市场空间巨大。将来,在银行、接待、展览、餐厅、安防、家政服务、教育娱乐、陪护聊天等方面能有所突破的,一定是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的结合。

  而在特种机器人方面,则强调协作和安全,其主要应用市场是智能汽车、无人机、医疗手术和金融交易决策等方面。

  问:机器人的研究发展方向是什么?最需要突破的技术是什么?

  丁汉:未来,机器人将有三大特征,一是机器人与环境的共融,二是机器人与人的协同,三是机器人与机器人的共融。将来,机器人可能有多模态传感,会更加理解人类需求。以前研制的都是刚性机器人,而人与机器人的协同则涉及刚软机器人。

  王田苗:有三个方向的技术可能会使智能机器人产生突破性、颠覆性的进展。一个是软体结构,或者可以称为软体机器人,主要是仿生、结构、感知和驱动一体化;第二个是人工智能,特别是感知学习的进化、自然语言的理解和视觉的识别;第三是智能协作,核心是人机共融安全技术,这里包括机器和机器的协作、机器和人的协作等。

  Albert Efimov:机器人发展有四个重要方面:第一是认知,涉及自主导航,无论是在陆地、空中还是海上;第二是人机互动,无论是对康复机器人、协作机器人还是工业机器人都非常重要;第三是协同能力,机器人要从完全取代人类到帮助人类,这需要更高的技术;第四是深度学习,神经网络是非常重要的。

  李伯基:机器人国产化的最大挑战和瓶颈是集成技术,譬如机器人如何适应在各行各业的工艺要求,各种各样的技术如何集成在一个总的控制系统里面,这是客户很需要解决的问题。

  周锦霆:简单的机械手臂绝非真正意义上的机器人,机器人的核心在于“人工智能”。能与人进行逻辑互动,包括语音逻辑、动作逻辑、情感逻辑,还有自主学习能力,至少具备这四大功能之一的,才能称为人工智能机器人,这也是未来机器人需要发展的方向。

  问:如何看待中国机器人行业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任福继:智商情商兼备的机器人即将出现,预计15年内,最伟大的机器人产品将问世。但是在这之前还有一段坎坷之路,下一个机器人的冬天可能将出现在五年后,届时,超乎想象的产业热情将消退,许多AI及机器人公司的倒闭,相关研究机构的萧条,可能会使产业推动者失落。但是,那些有准备有头脑的、潜心钻研的、具有远见卓识的公司,将在严冬之后迎来一个更加明媚的春天。

  蔡洪平:中国的机器人企业虽然多,但核心的三大零部件的收益都归属海外。首先是减速器,目前居垄断地位的全球十大企业中没有中国的,前几名来自日本、德国、保加利亚、意大利,美国等,减速器的成本占机器人总成本的33%。A股机器人板块中有做减速器产品的,但其可靠性和稳定性都不够。第二是伺服电机马达,其占整机总成本的35%,中国企业也不多,高端都靠进口。第三是控制系统,又占成本的15%左右。其余所剩下的一点才是留给中国企业的利润空间。中国机器人产业已出现低端化、同质化、偏离市场等端倪,需要警惕。

  问:资本如何助力机器人产业发展?

  张永忠:今年8月,国有资本运营公司试点企业——中国国新控股有限公司主导设立了国有资本风险投资基金简称“国有风投基金”,该基金总规模是2000亿元。首期的1000亿元已在上个月封闭并开始运作,过去两个月里已经投资155亿元,其中,机器人就是重要的投资方向。

  王田苗:现在,我国机器人研究力量多集中在高校,需要与资本结合进行商业孵化。2016年3月,国务院印发实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若干规定的通知,以法律文件的形式明确强调产学研结合。其中的一大制度突破是,高校或高校教师的科研成果和产业界合作以后,其个人的股权收益可以超过50%,这是个重要的利益保障,对科研人员来说是种鼓舞。

  白相林:投资机器人产业和投资互联网企业的模式是不同的。机器人投资要有耐心、沉得住气,对机器人行业至少要有十年的容忍,想短期获益的就不要投。

  问:机器人产业最具投资价值的领域是什么?

  蔡洪平:中国机器人时代真的来了。要注意,那些VR、AR等凡是时髦的概念,真正能够赚钱至少还得有15年。投资一定要投有刚性需求的东西。我认为首先突破的就是机器人,因为中国已有刚性需求。目前,中国机器人最现实的投资方向有两个,一是生产线上的机器人,二是工程机器人。

  生产线机器人值得投资的原因是,当前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太高了,已经达到美国西海岸的95%。从成本来说,我们用三年员工的工资成本就能买一个可以工作十年的机器人;还有人说用一年员工工资的成本就可以买,因为人工是三班倒,而机器人可以连续工作。需要说明的是,并非所有机器人都是高毛利,生产线机器人的毛利率就不高,例如库卡的毛利率只有个位数。

  至于工程机器人,刚性需求主要集中在救灾、消防、海洋工程、军工等方面,此类机器人毛利率非常高,但是目前不能批量生产。另外,服务机器人里面的养老机器人也具有一定投资价值。

  曲道奎:从大的趋势来说,机器人是个很好的投资方向,感知系统可以投资。感知系统在工业4.0时代、智能时代是一个必需的产品,将广泛应用到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领域,在将来的智能机器人时代将起到非常重要的支撑作用。目前该领域中,视觉已经开始实用化。此外,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特殊机器人、新材料方面也可以投。

  从公司自身来说,新松机器人在感知系统已经有多年研究积累,有专门的研究团队,目前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已经开始投资感知系统,包括传感、感知领域。此外,公司制定了自己的“十三五”规划,即“4+2”的新的发展模式:四大产业板块为工业4.0板块包括工业机器人、移动机器人、激光机器人等、国防安全板块特种机器人、消费与服务医疗机器人、康复机器人、养老机器人等、人才教育板块培养高端创新人才;两个平台为创新平台在国内外有自己的研发中心和金融平台。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中国机器人密度跃居全球第三 工业机器人安装量逆增5%领跑全球市场

中国机器人密度跃居全球第三 工业机器人安装量逆增5%领跑全球市场

8月13日,在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现场,中国机器人产业的创新活力成为焦点。英国工程技术学会中国区代表保罗·洛佩斯表示,中国正从制造大国向创新引领者转型,为全球提供了宝贵经验。然而,全球机器人行业正经历结构性调整,中国却逆势增长,成为稳定市场的关键力量。

2025年08月14日
八部门联合发文推进机械工业数字化转型 2027年、2030年发展目标确立!

八部门联合发文推进机械工业数字化转型 2027年、2030年发展目标确立!

8月5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八部门联合发布《机械工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2025—2030年)》,旨在通过数智技术全面赋能机械工业研发、生产、服务等环节,推动行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方案提出分阶段目标,并围绕“三大领域”“四大行动”部署12项重点任务,为机械工业未来五年数字化发展提供顶层设计

2025年08月07日
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连续12年稳居全球第一 人形机器人成未来发展重点

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连续12年稳居全球第一 人形机器人成未来发展重点

8月3日,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新闻发布会公布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销量达30.2万套,连续12年稳居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同时,中国机器人产业在技术创新、生产规模及场景应用等方面均取得显著进展,人形机器人被视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方向。

2025年08月05日
中国已连续多年稳居全球最大民用无人机出口国 行业相关国家标准将进一步强化

中国已连续多年稳居全球最大民用无人机出口国 行业相关国家标准将进一步强化

7月7日,中国市场监管总局表示,将联合相关部门进一步强化民用无人机标准的制定与实施工作,为低空经济发展提供更完善的标准支撑。近年来,中国通过完善无人机行业标准体系,显著提升了产业技术水平与商业化能力,巩固了全球市场领先地位。

2025年07月09日
德智航创5000万融资落地 三大方向向工业级无人机市场发力

德智航创5000万融资落地 三大方向向工业级无人机市场发力

6月6日,合肥德智航创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德智航创”)宣布完成五千万元A+轮融资,由善达投资管理的盐城建湖政府引导基金、哇牛资本等多家机构联合投资,德邦证券投资银行总部担任独家融资顾问。本轮融资将主要用于中大型无人机技术研发、产能升级及全球化市场拓展,进一步巩固其在国内高端无人机市场的领军地位。

2025年06月07日
中国牵头制定全球首个风力发电机国际标准 助力风电产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牵头制定全球首个风力发电机国际标准 助力风电产业高质量发展

5月16日,从中国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获悉,由中国提出的首个风力发电机国际标准提案——《风能发电系统 风力发电机组发电机设计要求》在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成功立项,标志着中国在全球风电产业标准制定领域取得重要突破。

2025年05月19日
中国牵头制定电气继电器领域三项国际标准正式发布!

中国牵头制定电气继电器领域三项国际标准正式发布!

5月7日,近日,由我国牵头制定的电气继电器领域三项国际标准《电气继电器试验与测试 第6部分:触点电路电阻(或电压降)》(IEC 63522-6)、《电气继电器试验与测试 第35部分:耐清洗剂》(IEC 63522-35)、《电气继电器试验与测试 第36部分:着火危险》(IEC 63522-36)正式发布。这一成果标志着

2025年05月09日
中国抢占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半壁江山 2030年具身智能规模或超2300亿

中国抢占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半壁江山 2030年具身智能规模或超2300亿

4月15日,为期2天的第二届中国人形机器人与具身智能产业大会在北京开幕。会上发布的《2025人形机器人与具身智能产业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2025年,中国具身智能市场规模预计达52.95亿元,占全球约27%;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达82.39亿元,占全球约50%。

2025年04月17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