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攻克电缆行业的“缺”与“剩”

       导读:攻克电缆行业的“缺”与“剩”。目前中国电线电缆行业,缺资金、缺技术、缺人才的企业将难避厄运新一轮的洗牌,企业创新、转型、升级、并购活动,正在悄然展开,这些企业主要必须想方设法跨越缺资金、缺技术、缺人才的三道坎。
参考:《
中国电线电缆产业发展现状与发展商机研究报告(2015-2020)

       目前,从国内电线电缆行业的角度看,电线电缆行业缺少很多东西,比如缺资金,缺技术,缺人才。同时,电线电缆行业也有很多剩余的东西,比如最大的剩余莫过于产能过剩、设备过剩。而产能过剩意味着供大于求,意味着恶性竞争;而设备过剩又反映出开工率不足。因此,从悲观的角度来看,本土电线电缆行业的确陷入了一个泥沼,有很多不利的因素在困扰这本土电线电缆行业的发展。而从乐观的角度看,好在行业内越来越认清行业发展的瓶颈和不足,并且不管是政府部门还是协会、商会,都在联合生产企业在改变这些不好的现状,一旦这些问题一一解除了,意味着电缆行业的辉煌明天彻底到来了。

  当前,中国电线电缆行业作为重要的经济配套产业,并且近乎全部趋向于私营化,事实上,在当今的电线电缆行业里,国有企业已经是屈指可数,而95%以上的是私营企业。私营化有其优点也尤其缺点,比如私营化相较于国营化具有很强的机动性,能够随私企老板的意志力转移而转移,这也就意味着如果私企老板带好头,往往能够带动企业的发展,反之则容易将企业带向绝境。

  目前中国电线电缆行业,缺资金、缺技术、缺人才的企业将难避厄运新一轮的洗牌,企业创新、转型、升级、并购活动,正在悄然展开,这些企业主要必须想方设法跨越缺资金、缺技术、缺人才的三道坎。以缺资金为例,电线电缆行业属于料重工轻的行业,所以其生产线投资需要较大资金规模,对流动资金的规模和资金周转效率的要求较高。目前电线电缆行业的总体经营情况一是行业资产负债率平均达60%-80%,有的企业甚至超过80%;二是销售毛利率低下,目前电缆行业的毛利率约低于11%,减去制造成本、人员成本、财务成本等,很多企业的净利润只有1%-3%。目前大量企业已处于亏损的边缘。此外,铜铝等主要原材料价格的波动较大,使得原有的流动资金规模难以满足新形势需要,更增加了企业资金管理的难度。资金的规模、资金运转的效率成为特种电缆企业持续经营的首要问题。

  除此之外,此外,国内不少线缆企业在融资方面存在一些典型问题,比如融资渠道过窄,融资力度不够,融资理念陈旧等。当前,电线电缆企业普遍面临着能源涨、材料涨、工资涨、物流涨、利润低、回款慢等问题,身处于一个资金密集型的产业中,线缆企业对资金有很大的需求。但我国很多线缆企业融资基本只依靠政府支持和银行融资,所得资金无法满足企业发展。且我国线缆行业97%以上为中小型企业,这些企业要想获得政府的资金支持或银行的贷款有较大的难度。

  而在缺技术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不过一定程度上缺技术是缺人才的一个分支表现,但是之所以单独来说,是因为缺技术是国内电线电缆生产企业重要的发展瓶颈。当前,中国线缆行业技术更较慢,颠覆性技术仍较少。中国线缆行业需要颠覆性的技术创新,这将成为线缆行业的新蓝海。如有企业能够生产线缆行业中高端产品,利率将非常可观。创新离不开技术的创新。当前,依然有很多电线电缆生产企业的所谓创新,还停留在克隆和侵权的阶段。

  模仿只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利,从长远角度看,生产企业必须要有自己的知识产权,要有自己的创新。在这个技术称王的时代,或许未来技术就是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谁先突破,谁就能够成功。近年来,我国电缆行业的制造规模在快速中提高,在粗放中发展,在非理性中扩张。但是,技术进步和产品升级较慢,同质化竞争现象严重,导致整个行业产能严重过剩。要想改变这样的现状,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最后,在缺人才方面我们同样看到很多问题,比如我国是世界最大的人口大国,但是我国却又是一个人才亟需的国家。在电缆行业尤其能够反映出这一点,据统计,2012年底国内电缆行业从业人员超过93万,但每年下到企业去的本科生不过一两百人,不难看出电缆行业吸纳人才之缓、之弱。此外,据统计,截至2012年12月底,2013届所有毕业生中已被企业录用的不到30%,而电缆专业的大学生毕业率超过95%,这也不难看出电缆行业需要人才之急、之紧。

  针对电缆行业人才急缺的现象,我们还看到,国内重视电缆专业的院校很少,目前只有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和哈尔滨理工大学三家院校开设了线缆专业,况且选择电缆专业的学生并不多。由此可见,改变电缆行业人才问题,还需要国家相关部门的支持,加大电缆行业专业人才的培养。但显然,任何一个行业,人才都是核心竞争力,人才能够为企业创造财富,人才能够帮助企业树立品牌,人才能够帮助甚至说创造更多的人才。因此企业应该努力吸引人才、培养人才,当然更要善待人才,否则人才流失是必然现象。

  “缺”的对立面自然就是“剩”了,前面我们说过,国内电线电缆行业产能过剩以及设备过剩是不争的事实,而如何将剩余的消解,将缺少的补齐,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将成为国内电缆行业去攻克的主要任务。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中国机器人密度跃居全球第三 工业机器人安装量逆增5%领跑全球市场

中国机器人密度跃居全球第三 工业机器人安装量逆增5%领跑全球市场

8月13日,在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现场,中国机器人产业的创新活力成为焦点。英国工程技术学会中国区代表保罗·洛佩斯表示,中国正从制造大国向创新引领者转型,为全球提供了宝贵经验。然而,全球机器人行业正经历结构性调整,中国却逆势增长,成为稳定市场的关键力量。

2025年08月14日
八部门联合发文推进机械工业数字化转型 2027年、2030年发展目标确立!

八部门联合发文推进机械工业数字化转型 2027年、2030年发展目标确立!

8月5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八部门联合发布《机械工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2025—2030年)》,旨在通过数智技术全面赋能机械工业研发、生产、服务等环节,推动行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方案提出分阶段目标,并围绕“三大领域”“四大行动”部署12项重点任务,为机械工业未来五年数字化发展提供顶层设计

2025年08月07日
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连续12年稳居全球第一 人形机器人成未来发展重点

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连续12年稳居全球第一 人形机器人成未来发展重点

8月3日,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新闻发布会公布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销量达30.2万套,连续12年稳居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同时,中国机器人产业在技术创新、生产规模及场景应用等方面均取得显著进展,人形机器人被视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方向。

2025年08月05日
中国已连续多年稳居全球最大民用无人机出口国 行业相关国家标准将进一步强化

中国已连续多年稳居全球最大民用无人机出口国 行业相关国家标准将进一步强化

7月7日,中国市场监管总局表示,将联合相关部门进一步强化民用无人机标准的制定与实施工作,为低空经济发展提供更完善的标准支撑。近年来,中国通过完善无人机行业标准体系,显著提升了产业技术水平与商业化能力,巩固了全球市场领先地位。

2025年07月09日
德智航创5000万融资落地 三大方向向工业级无人机市场发力

德智航创5000万融资落地 三大方向向工业级无人机市场发力

6月6日,合肥德智航创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德智航创”)宣布完成五千万元A+轮融资,由善达投资管理的盐城建湖政府引导基金、哇牛资本等多家机构联合投资,德邦证券投资银行总部担任独家融资顾问。本轮融资将主要用于中大型无人机技术研发、产能升级及全球化市场拓展,进一步巩固其在国内高端无人机市场的领军地位。

2025年06月07日
中国牵头制定全球首个风力发电机国际标准 助力风电产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牵头制定全球首个风力发电机国际标准 助力风电产业高质量发展

5月16日,从中国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获悉,由中国提出的首个风力发电机国际标准提案——《风能发电系统 风力发电机组发电机设计要求》在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成功立项,标志着中国在全球风电产业标准制定领域取得重要突破。

2025年05月19日
中国牵头制定电气继电器领域三项国际标准正式发布!

中国牵头制定电气继电器领域三项国际标准正式发布!

5月7日,近日,由我国牵头制定的电气继电器领域三项国际标准《电气继电器试验与测试 第6部分:触点电路电阻(或电压降)》(IEC 63522-6)、《电气继电器试验与测试 第35部分:耐清洗剂》(IEC 63522-35)、《电气继电器试验与测试 第36部分:着火危险》(IEC 63522-36)正式发布。这一成果标志着

2025年05月09日
中国抢占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半壁江山 2030年具身智能规模或超2300亿

中国抢占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半壁江山 2030年具身智能规模或超2300亿

4月15日,为期2天的第二届中国人形机器人与具身智能产业大会在北京开幕。会上发布的《2025人形机器人与具身智能产业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2025年,中国具身智能市场规模预计达52.95亿元,占全球约27%;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达82.39亿元,占全球约50%。

2025年04月17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