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东南亚正逐步成为亚洲最具有诱惑力电商市场 阿里亚马逊者两大巨头加速布局

  继中国、印度之后,东南亚正逐步成为亚洲最具有诱惑力的电商市场。目前东南亚电商市场仍然较为零散,没有形成统一,这也为企业抓住市场份额提供了条件。阿里巴巴、亚马逊等互联网巨头都希望能在这个地区的市场上分一杯羹。
  
  东南亚地区是世界上最大的智能手机市场之一,移动客户端交易额占据全球电商交易的40%。对于中外零售巨头而言,拥有6.3亿消费者的东南亚市场是非常重要的跨境电商的买卖地。

  公开资料显示,2016 年,东南亚电商零售额占零售总额的 1.3%, 远低于中国的17.1%,发展仍处“原始期”。东南亚人口规模达到6.3 亿,占世界总人口的8.6%,然而东南亚电商市场规模仅占全球电商市场的 0.65%,增长空间巨大。

  据预测,到2025年,东南亚电商市场总额将达880亿美元,年增长率达到32%。所有东南亚国家的电商市场总额都将各自超过50亿美元,其中,印尼的电商市场总额将达到460亿美元。

  就东南亚地区6个主要市场而言,2015年至2030年间,总体的消费支出将从13360亿美元增长到27580亿美元。

  相比之下,近年来中国的网络消费增长显示出放缓的趋势。原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6年前三季,中国网上零售额34651万亿元(人民币),增速为26.1%,而2014和2015年同期的增速分别为49.7%和33.3%。2016全年,中国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26.2%;2017年,中国网上零售额71751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2.2%,增速放缓明显。

  随着中国电商市场增长的放缓以及竞争加剧,中国的互联网巨头加快了布局国际市场的步伐。2015年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对正处于发展瓶颈期的中国电商企业,更是一剂强心针。

  继2016和2017年先后两次投资东南亚知名电商Lazada后,近期阿里巴巴再次向Lazada投资20亿美元,这意味着阿里巴巴对Lazada的投资总额达到了40亿美元,彰显了阿里巴巴对东南亚市场增长前景的信心。有业内分析甚至预测,Lazada被阿里巴巴全资收购,可能只是时间上的问题。

  参考观研天下发布《2018年中国生鲜电商行业分析报告-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前景预测

  实际上,目前阿里巴巴在东南亚的布局已经很清晰:首先通过收购电商Lazada搭建基础平台,用网购培养市场教育用户;接着通过Lazada自建支付,但更多通过蚂蚁金服的投资,引入支付宝的理念、技术和运营,同时结合线下支付宝布局完成对用户原有生活方式的合围;最后把Lazada自建物流体系与区域关键物流公司资源结合,大力发展东南亚物流,适当时机大力推进菜鸟物流体系。

  此外,此前阿里巴巴还领投了Lazada在印尼最大的竞争对手Tokopedia。腾讯则通过京东或直接投资于Sea、Go-Jek、Traveloka、Pomelo Fashion 以及Tiki.vn等公司,开始大肆推行其中国模式。

  除了中国互联网企业,东南亚市场还成为了美国互联网企业投资的重点区域。

  2017年,亚马逊在新加坡推出了Prime Now服务,为新加坡用户提供从生鲜食物到家用电器等各种产品,这也是亚马逊第一次在原本没有自身销售网络的国家上线零售服务。

  中外企业在进军东南亚市场时,采取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中国企业更倾向投资控股当地电商企业,而美国的亚马逊则直接在当地自建仓库和自营物流。

  对此,有受访专家认为,这是由这些企业本身的“基因”决定的。

  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洪涛表示,投资入股是阿里巴巴比较熟悉的商业模式,并且能够高效率地迅速抢占东南亚市场的份额。同时,这种轻资产的商业模式,便于阿里巴巴控制市场风险。而亚马逊采用自营的模式进入东南亚,则更能够保证产品和服务的质量。

  不过,在中国电商研究中心B2B与跨境电商部主任张周平看来,“不管用什么样的商业模式,价格、质量和服务将会成为消费者最关心的三个方面。从这个角度来说,亚马逊便有一定的优势。亚马逊自营自建的模式会使它们的物流配送、商品质量等环节更加可控。”

  尽管阿里巴巴和亚马逊者两大巨头的厮杀是否能为它们各自创造多少新价值,目前尚未可知。但现阶段东南亚电商市场在风起云涌的背后,还存在很多的问题。

  首先,东南亚不是一个单一市场,每个国家政策法规语言习惯和经济发展水平都有很大差异。有些国家跨境的进口税达到40%,有些国家则政治上暗潮汹涌。此外,除了新加坡,其他五个国家明显处于发展中水平。无论是经济增长速度还是大量人口达到中国中产一样的消费能力,东南亚大部分国家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其次,配套的基础设施还远未成熟。信用卡和银行转账接入的方式在大多数国家主流的支付方式——但是普遍没有有效地留住消费者。Lazada、SEA等电商旗下的自有支付,都没有达到有效的渗透。在物流方面,尽管已经有很多公司在做,但普遍处于严重亏损状态。

  此外,尽管Lazada在2015年就已经占据了东南亚电商20%的市场份额,但近凭这个数据就要说谁赢了还为时尚早。因为,在东南亚这个原始的市场环境里,Lazada扮演的只是探索者而非征服者的角色。

资料来源: 互联网,观研ww整理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2024年11月11-17日全国货运物流完成货物吞吐环比增长2.65% 邮政快递累计投递量环比增长3.15%

2024年11月11-17日全国货运物流完成货物吞吐环比增长2.65% 邮政快递累计投递量环比增长3.15%

全国高速公路累计货车通行5492.1万辆,环比下降3.32%;民航累计保障航班11.5万班(其中货运航班5337班,包括国际货运航班3484班,国内货运航班1853班),环比下降0.04%。

2024年11月19日
2024年10月快递行业业务增速明显加快 发展指数同比提升21.1%

2024年10月快递行业业务增速明显加快 发展指数同比提升21.1%

11月13日,国家邮政局发布中国快递发展指数报告,2024年10月中国快递发展指数为464.4,同比提升21.1%。其中发展规模指数、服务质量指数、发展能力指数和发展趋势指数分别为583.7、703.8、236.6和72.1,同比分别提升31.1%、20.9%、3.7%和6%。10月,行业进入业务旺季,业务增速明显加快

2024年11月15日
我国快递物流将迎来订单高峰 各快递企业正积极为双11旺季产能加码!

我国快递物流将迎来订单高峰 各快递企业正积极为双11旺季产能加码!

数据显示,2014年至2019年,我国快递相关企业注册量逐年增加,2019年我国累计注册20.9万家快递相关企业,同比增加14.4%,达近十年注册量高峰;2023年,我国经济快速复苏,全年注册15.4万家快递相关企业,同比增加11.9%。截至10月18日,2024年已注册10.3万家快递相关企业。

2024年10月23日
2024年1-9月中欧班列累计开行14689列 发送货物157.1万标箱 同比分别增长13%和11%

2024年1-9月中欧班列累计开行14689列 发送货物157.1万标箱 同比分别增长13%和11%

10月21日,据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国铁集团”)数据显示,2024年1至9月,中欧班列累计开行14689列,发送货物157.1万标箱,同比分别增长13%和11%。

2024年10月22日
2024年1-9月我国造船业三大指标稳步增长 其中新接订单量同比增长51.9%

2024年1-9月我国造船业三大指标稳步增长 其中新接订单量同比增长51.9%

10月10日,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2024年前三季度造船业最新数据显示,中国造船业三大指标继续稳步增长。

2024年10月12日
我国商业航天行业投融资市场保持强劲势头 所筹资金集中流向运载火箭和人造卫星

我国商业航天行业投融资市场保持强劲势头 所筹资金集中流向运载火箭和人造卫星

2024年年初至今,商业航天领域的投融资保持强劲势头,市场规模快速增长。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9月22日,我国商业航天领域共发生投融资案件15起,比去年同期多4起,同比增长36.4%。从金额看,15起案件投融资金额共计54.7亿元;其中,有8起投融资金额超过亿元,为企业发展、产业成长提供了充足资金支持。

2024年09月24日
2024年9月16日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超1.9亿万人次 同比增长17.9%

2024年9月16日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超1.9亿万人次 同比增长17.9%

据交通运输部,2024年9月16日,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19289.6万人次,环比下降10.7%,比2023年同期增长17.9%,比2019年同期增长10.8%。

2024年09月19日
8月我国电商物流指数小幅度回升 企业成本压力明显改善

8月我国电商物流指数小幅度回升 企业成本压力明显改善

9月5日,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网站消息,2024年8月份中国电商物流指数为114.2点,较上月回升0.1点。分项指数中,总业务量指数、物流时效指数、履约率指数和满意率指数有所提高,农村业务量指数、库存周转率指数、实载率指数、人员指数和成本指数有所下降。

2024年09月06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