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运为2月1日至3月12日,共计40天,截至2月20日,正好过半。
我们分析两组数据:
1)从整体情况来看:全国客运下滑,航空与铁路增长,公路与水路下滑
前20天,全国累计发送旅客人数13.83亿人次,同比下滑1.85%,其中航空运输累计发送旅客3211万人次,同比增长11.5%,铁路运输发送旅客1.71亿人次,同比增长3.6%,道路客运累计发送11.6亿人次,同比下降2.9%,水路客运发送2232万人次,同比下降1.2%。
2)从时间分布看,初一-初五是连续单日同比实现正增长
初一-初五5天合计发送旅客2.7亿人次,同比增长3.7%,单日最高增速5.4%;其中航空、铁路、公路、水路5天累计同比增速分别为16.6%、9.9%、2.2%及3.6%。
上述数据在逐步验证此前对今年春运特征的判断:节前平稳分散,节后高峰叠加,预计节后量价好于节前,逐周攀升。
此前报告中,我们分析由于今年2月16日春节,时间较晚,会呈现节前回乡平稳分散(1月底学生已放假回乡,劳动密集型企业也已经停工),春运后期高峰叠加(“务工流”“学生流”以及“两会”保障相互叠加)。在量价结构上,我们认为是节后好于节前,逐周攀升。
从全市场看,以除夕为分水岭,除夕之前同比增速均为下滑,而除夕后均为同比增长,且逐步攀升。尤其航空从除夕前平均增速9.93%跃升至节后16.7%,铁路也从不足4%跃升至两位数增长,公路与水路则实现了增长。
尤其要提出铁路:春运1-9天,发送旅客量同比下滑0.5%,因学生、务工返乡是春运期间铁路客运的主流,因此铁路节前平淡更能反映今年春运特征(除夕后铁路运输量已经回到10%左右的增速)。
(二)消费升级下,春运方式发生了显著的结构性变化
1)道路客运占比持续下滑,铁路与航空占比提升
2014年春运-18年春运前20天,道路运输人数在全市场中的占比由87%降至83.7%,下降了3.3个百分点,而铁路运输占比从9.8%提升至12.4%,提升了2.6个百分点,航空则从1.6%提升至2.3%,提升了0.7个百分点,水路客运维持在1.5%左右的占比,未发生显著变化。
2)道路客运发送量的下滑与不同交通方式间的竞争中处于劣势相关
长途运输中,面对高铁成网,航班加密,道路客运已不具备时间与便捷度的优势,
中短途运输中,自驾成为新的替代出行方式,尤其2013年春运起,节假日高速免费通行的实施,加速自驾的替代作用。
因此从2014年春运至2018年目前位置,道路客运发送量占比逐年下滑,直至今年春运,累计发送量同比增速出现了负增长。
参考观研天下发布《2018-2024年中国交通运输行业市场发展动向调查与投资前景规划预测报告》
(1)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相互支撑,共同发展
交通运输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与整个经济的发展水平互相协调、互相促进。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中一个重要的物质生产部门,有机的联系起社会生产、分配、交换与消费大循环的各个环节。交通运输能力的适度超前是保证社会经济活动得以正常进行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区域内交通运输服务能力的提升,将改善区域内或各经济区之间的运输联系,可提高客流、货物的可到达性,以便更充分开发,利用各地区潜在的资源,造就区域经济的可比优势,进而推动区域内各产业的发展。同时,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将会刺激运输需求,促进区域交通投资增加,增加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的市场规模,使得交通运输系统功能增强,二者形成相互支撑、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
历经多年的建设热潮和经济稳步增长,全国交通固定资产投资额随着GDP的增长呈现缓步增加态势。“十二五”时期各种运输方式基础设施都具备了相当规模和水平,正进入衔接成网的阶段。“十三五”仍然是交通运输基础设施集中建设、扩大规模的重要时期,也是优化结构的关键节点。其中,由于西部地区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未来将是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区域。
(2)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投资规模稳步攀升
交通固定资产总投资额决定着相应业务的市场规模。2017年,中国经济仍处于结构转型升级与“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改革深化、红利释放的等待期。必须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尽早实现服务业的转型升级,以进一步拉动中国经济增长。交通运输业作为基础设施建设业的重要抓手,促进交通运输业提质降本增效,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效途径和重要内容。
2017年2月,国务院印发《“十三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该规划是国家“十三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中22个国家级重点专项规划之一。在整个“十三五”期间,全国交通运输总投资规模将达到15万亿元,其中公路总投资规模为7.80万亿元,占比52.00%。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