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亦庄全图通一号”卫星成功发射 商业航天产业再上新台阶

        “成功了,发射成功了!”当大屏幕上卫星图像显示,金色的卫星成功展开太阳翼,马长斗和同事们激动得连声叫好。日前,全球首颗共享卫星——“亦庄全图通一号”卫星在酒泉成功发射。这个由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企业研制的卫星,创下了为科研机构、院校、公司等提供共享科研平台的行业先例,也为北京商业航天产业集群再添一员新军。
        参考观研天下发布《2018-2023年中国航空航天行业市场竞争现状分析及未来发展商机战略评估报告
        航天卫星按功能划分为通讯卫星、导航卫星、遥感卫星等,在生活中,海上通信、GPS定位、电视台气象预报中看到的卫星云图,分别是通过这三种不同卫星实现的。
        曾参与北斗1号、2号、3号卫星研发的全图通总经理马长斗回忆,从2000年左右起,业内就曾设想把通、导、遥合为一体。这样功能集中的卫星能省去发射成本,运营维护也更省力,但同时也意味着研发难度大、风险高。经过两年研发、上千次试验,马长斗带领的科研团队终于实现了这个目标。

 

        近年来,航天事业逐渐从传统的服务国防、探索太空,转变为服务人类、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新热点。快舟十一号计划于2018年一季度以“一箭六星”方式首飞,首个国家级商业航天产业基地落户武汉……商业航天蓬勃发展,吸引了来自社会资本、产业、技术等各方面优势力量源源不断地汇入

        从2015年我国发射第一颗商用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吉林一号”,到今年初“快舟一号甲”火箭“一箭三星”纯商业发射成功。近年来,我国商业航天蓬勃发展。据预测,到2020年,全球商业航天市场将超过1.7万亿元规模,中国市场包括运载火箭、卫星应用、空间宽带互联网等将达8000亿元。
        日前,第三届中国(国际)商业航天高峰论坛在武汉举行。与会专家纷纷就商业航天项目合作与技术发展态势等开展研讨,携手助力我国商业航天产业再上新台阶。

        社会资本多元运作

        今年初,完全按照市场方式运作、广泛吸纳社会资本参与的“快舟一号甲”小型固体运载火箭成功将3颗卫星送入轨道,标志着我国在商业航天领域迈出崭新步伐。记者从论坛上了解到,由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研制的快舟十一号中型固体运载火箭,计划于2018年一季度以“一箭六星”方式首飞,快舟家族将再添一员得力干将。
        “快舟十一号的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达1.5吨,能够进一步满足卫星商业化、高密度、快速发射的需求。”航天科工四院火箭公司副总经理查雄权说,除了在火箭产品研发上注意成本控制外,快舟十一号还将采用机动发射和新型测控等方式减少费用,简化卫星与火箭之间的测试环节和过程,并搭载多元商务手段,通过买保险,降低火箭发射失利后的成本,使运载火箭的可靠性和性价比得到了综合提升。

        “快舟”系列火箭的腾飞,催生了商业航天产业精准落地。今年4月份,我国首个国家级商业航天产业基地——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开建,吸引了来自社会资本、产业、技术等各方面优势力量源源不断地汇入。航天科工火箭公司率先入驻,一期总投资约17亿元,建设运载火箭总装总调中心;计划于2018年建成投产,将形成年产20发运载火箭总装测试及试验能力,预计今后两年内,每年可实现产值15亿元。

        “发展商业航天,必须充分发挥政府、企业、社会三方积极性。”航天科工董事长高红卫表示,由航天科工、湖北长江经济带产业引导基金、武汉市政府投资平台及其他社会资本共同发起设立总规模100亿元的长江航天产业基金,将主要围绕产业基地内的商业航天、军民融合、双创等领域开展投资,首期募集资金25.8亿元已经到位。
        预计到“十三五”末,以航天科工为代表的近150家企业将入驻园区,实现年产值300亿元。这些领域的优势企业将在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里大有作为。

        “互联网+”创新思路

        “跨界”“融合”“互联”“共享”——在“互联网+”时代,航天发射、卫星应用等领域的发展理念和模式正在重新建立。

        由于沙漠、山脉和海洋等环境因素,全世界一半人口没有接入互联网,信息匮乏限制了当地经济文化发展。为此,航天科工提出建设“虹云工程”,以天基互联网接入为主要目标,基于低轨通信星座及其地面系统,与现有通信系统相辅相成,为“互联网+”战略实施和产业化发展搭建信息交互平台。

        “以‘虹云工程’为代表构建的天基互联网,将是具有广阔前景的商业航天产业发展支撑平台,有助于培育‘互联网+’航天新兴产业。”航天科工二院二部虹云工程总设计师向开恒告诉记者,该工程是我国首次提出建立基于小卫星的低轨宽带互联网接入系统。小卫星、低轨和宽带的组合设置,完全契合商业发展需求。

  按照规划,“虹云工程”被分解为“1+4+156”三步走战略:第一步,计划在2018年前,发射第一颗技术验证星,实现单星关键技术验证;第二步,到“十三五”末发射4颗业务试验星,组建一个小星座,让用户初步体验;第三步,到2022年实现全部156颗卫星组网运行,完成业务星座构建。

  “未来5年至10年,通信卫星应该是商业航天的发展热点,也是最有可能出现大范围应用的领域。”向开恒透露,已有不少民营企业陆续和“虹云工程”建立合作关系,“我们的操作会灵活很多,不仅可以为用户提供技术支持,甚至将共享一些专利”。

  打破信息壁垒,开放与共享的红利正在向更多企业释放。在航天科工打造的我国首个工业互联网云平台INDICS上,开辟出一片商业航天专区,面向全社会募集合作伙伴,集聚商业航天要素资源。如今,该专区里发布的协作配套需求涉及金额超过2亿元,交易额逾3000万元。在浩瀚的信息海洋中,商业航天发展的无限潜能正被逐步挖掘。

  商业航天渐入佳境

  当前,世界航天版图不断扩张。据统计,专门设有航天项目预算的国家已超过60个;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已诞生逾140家由天使或风险投资支持的新兴航天企业。过去5年间,平均每年就有约17家航天公司“破壳”而出。

  与此同时,全球航天产业投资持续增长。“虽然目前产值仅占全球GDP的0.44%,但增速较快,且能带动全球GDP增加和技术发展,航天领域商机涌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工程师孙为钢介绍,在国内,除航天科技、航天科工等传统航天单位外,已有越来越多的科研院所、民营公司涉足卫星制造、运营以及运载火箭研制等方面,航天产业的热度将只增不减。
  在孙为钢看来,“由于科学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高速发展、普及,使得进入航天产业的门槛降低,航天事业已经从传统的服务国防、探索太空,转变为服务人类、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新热点”。

  可以预见,未来商业航天将成为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坚实力量,也是落实“一带一路”倡议和深化国际合作的重要途径。“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共同开发国际市场,在航天制造装备、地面应用产业、商业航天发射服务和共享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合作,开展航天产业园和信息港项目,将加快提升我国的空间信息产业市场化和国际化水平。”国防科工局总工程师田玉龙说。

  据介绍,国防科工局正组织起草关于加快商业航天发展的指导意见,会同国家军地有关部门优先制定商业航天市场的准入标准、卫星数据资源共享、地面设施共用、商业卫星PPP模式,加强发射许可管理,强化宇航产品安全监管,鼓励多种市场主体参与商业航天,引导社会资本投资方向遵循相关政策,避免商业航天发展的盲目性和非理性投资、产能过剩,推动我国商业航天健康有序发展。
资料来源:互联网,观研天下ZQ整理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2月中国电商物流市场恢复稳定态势 3月电商物流指数或将迎来回升

2月中国电商物流市场恢复稳定态势 3月电商物流指数或将迎来回升

3月6日,中国物流采购联合会公布,2025年2月份中国电商物流指数为108.9点,较上月回落0.3点。分项指数中,库存周转率指数、实载率指数有所上升,总业务量指数、农村业务量指数、履约率指数、人员指数、满意率指数、物流时效指数和成本指数有所下降。

2025年03月14日
三部门多举措促进我国航空物流行业发展 航空口岸通关将愈发便利化

三部门多举措促进我国航空物流行业发展 航空口岸通关将愈发便利化

2月26日,海关总署、国家移民局、中国民航局联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促进航空口岸通关便利化若干措施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提出强化主要航空口岸通关服务保障、提高特殊货物通关效率、提高航空口岸场站操作效率、支持航空口岸深入开展多式联运、加快空运跨境电商发展等措施。而此次《通知》的出台,无疑将较大限度利好我国航空物流与

2025年02月28日
2024年12月中国公路物流运价指数达到年内最高水平 其各车型指数环比小幅回升 同比有所增长

2024年12月中国公路物流运价指数达到年内最高水平 其各车型指数环比小幅回升 同比有所增长

1月4日,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数据显示,2024年12月份,中国公路物流运价指数为105.9点,比上月回升1.3%,比上年同期回升1.86%。在企业较好预期拉动下,市场供需呈现同步增长,12月当月指数达到年内最高水平。

2025年01月13日
2024年预计全国铁路旅客发送量约43亿人次 2025年铁路领域设备更新将持续推进

2024年预计全国铁路旅客发送量约43亿人次 2025年铁路领域设备更新将持续推进

12月26日,中国国家铁路局召开的2025年全国铁路监督管理工作会议提到,预计今年全国铁路旅客发送量约43亿人次,同比增长11.7%左右。

2024年12月30日
2024年11月我国多项货运指标创历史新高 其中民航货邮运输量同比增长16.6%

2024年11月我国多项货运指标创历史新高 其中民航货邮运输量同比增长16.6%

11月份,我国交通运输规模明显扩张,多项货运指标创历史新高,凸显经济发展活力持续向好。国铁集团数据显示,2024年11月份,国家铁路完成货物发送量3.5亿吨,同比增长5.5%;日均装车超19.4万车,创历史新高。重点物资运量全面增长。

2024年12月26日
2024年11月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客运量同比增加1.3亿人次 增长5.2%

2024年11月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客运量同比增加1.3亿人次 增长5.2%

数据显示,2024年11月,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有54个城市开通运营城市轨道交通线路313条,运营里程10522.1公里,实际开行列车340万列次,完成客运量27.1亿人次,客运量环比减少0.6亿人次,降低2.2%,同比增加1.3亿人次,增长5.2%;进站量16.2亿人次。

2024年12月10日
2024年前三季度我国冷链物流需求稳步增长 冷链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中

2024年前三季度我国冷链物流需求稳步增长 冷链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中

11月26日,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冷链物流行业总体需求稳步提升,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冷链物流总额为6.4万亿元,同比增长4.2%。其中,第三季度增长4.5%,比第二季度提高0.8个百分点。从收入来看,前三季度冷链物流总收入为4178亿元,同比增长3.6%。其中,三季度增长3.7%,比二季度加

2024年11月29日
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LNG海运需求强劲下中国首艘新型大型LNG运输船成功交付

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LNG海运需求强劲下中国首艘新型大型LNG运输船成功交付

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各大船厂共交付LNG运输船41艘、570.7万立方米。延后看,全球LNG运输船手持订单交付计划中,新船交付主要集中在2024—2026年,最晚交付计划也已排至2029年。

2024年11月28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