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走出去’实际上是‘一带一路’建设很重要的支撑。未来,中国高铁会像美国的波音飞机或者是欧洲的空客一样,代表中国的高科技走出国门。高铁‘走出去’是中国参与全球化的重要手段和抓手,特别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抓手。”12月13日,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在中国“速度”日日新——《高铁创新》发布暨研讨会上如此说道。
实际上,自从2013年10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访问泰国时见证中泰两国签署“大米换高铁”协议以来,中国已迎来了属于自己的高铁时代。高铁“走出去”在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中将发挥重要作用已经成为共识。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实施蓝海战略,这种战略依托于美国主导下的多边自由贸易体制,由此中国实现了30年的经济飞跃。然而,2008年以来的两大变化给这种发展模式带来了困境:一是全球金融危机,二是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特别在2016年,英国脱欧、特朗普上台和意大利公投的结果使全球化面临着空前的压力。在当前国际上保护主义思潮涌动,中国的外部环境遭遇严峻挑战却依然力推“一带一路”倡议的情况下,“高铁外交”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继续推动以铁路为代表的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向西开放,促进欧亚大陆经济整合,建立以地缘经济为本的陆权战略,不仅可以帮助中国在全球战略的层面对冲来自海权的挑战,还将成为抵抗全球化逆转的重要手段。
“在上一轮全球化进程中,欧亚大陆中间的很大一部分是被排除在外的,比如说中东、中亚这些国家,他们都没有参与进来。现在轮到中国推动全球化,就必须以通过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来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把这些国家的生产要素的流动性加大,促进地域经济合作,从而建立所谓的利益和命运的共同体。”美国杜克大学社会学系终身教授、西南交大高铁战略研究中心主任、CCG专家委员会专家高柏说,“因为一旦有交通基础设施,生产要素可以流动的话,大市场就做成了,里面的分工就变得更细,每个国家都各得其所,都有发展的机会。所以从这层意义上来说,很多高铁沿线国家都会跟着受益,这也是很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愿意采用中国高铁技术的原因。”
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表示要参与合作。从无到有、由点及面,“一带一路”使得各个方向的力量汇合,各国的积极性也被空前调动起来,欧亚大陆开始呈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从这个层面而言,高铁已经成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利用自身优势创造的一个最成功、也是唯一正在改变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基本格局的战略产业,它的发展对中国的命运影响深刻。
“以兴建铁路为代表的陆权战略的意义在于由中国通往中亚、南亚、中东、最后直至西欧的各条铁路将成为贯通欧亚大陆的交通大动脉。这些铁路将增加沿线各国生产要素的流动性,并将它们重新整合,同时改变沿线国家对自身利益的界定和视角,为地区经济一体化打下基础。”在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赵刚、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吕铁等专家看来,高铁,作为代表轨道交通、或者交通基础设施的一个符号,在助推中国外交发力、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俄高铁、中印高铁、匈塞铁路,以及即将招标的马来西亚-新加坡高铁均成为中国积极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重要体现。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