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2011年7月港口运输生产重现高增长

       内容提示:7月份,港口货物吞吐量继续高位运行,并创下今年以来次高水平,与上月相比增加了1418万吨,增幅为1.9%,同比增速也重返两位数,较上个月加快了6.7个百分点,实现了同比、环比双增长,扭转了前3个月增速持续下滑的势头,形势好于预期。

       虽然全球经济复苏势头放缓,但我国经济依然稳步增长,数据显示,7月份,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三大“引擎”——消费、投资、外贸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受此利好,7月份,港口运输生产高位运行,增速较上个月明显加快。

       增速重返两位数货物吞吐量创今年以来次高

       7月份,我国规模以上港口(以下简称港口)货物吞吐量完成7.7亿吨,同比增长14%,1至7月份累计完成51.9亿吨,同比增长13.4%。其中7月沿海港口完成5.2亿吨,内河港口完成2.5亿吨。

       7月份,港口货物吞吐量继续高位运行,并创下今年以来次高水平,与上月相比增加了1418万吨,增幅为1.9%,同比增速也重返两位数,较上个月加快了6.7个百分点,实现了同比、环比双增长,扭转了前3个月增速持续下滑的势头,形势好于预期。当月港口货物吞吐量较快增长,除了因去年同期基数较低外,还受益于季节性需求旺盛,特别是大宗商品及集装箱需求增长较快。与上月内外贸货物吞吐量增速双双下滑相反,7月份两者呈现不同程度的增长。从环比来看,外贸货物吞吐量表现更为突出,较上月增加了1236万吨,几乎占到了整个增量的九成,是推动港口货物吞吐量增长的主要动力。“迎峰度夏”期间,占货物吞吐量比重最大的煤炭需求旺盛,沿海煤炭发运量同比增长两成,对货物吞吐量贡献较大。由于基数较低,预计接下来的两个月,港口货物吞吐量有可能下滑。

       7月份,大部分港口货物吞吐量保持较快增长,其中秦皇岛、天津、烟台、日照、连云港、宁波—舟山、湛江、北部湾、南京等港口增速均超过15%,而营口、唐山、厦门等港口增速均保持在20%左右。上海港货物吞吐量达到6590万吨,增幅高达23.6%,创该港历史最好水平,对港口货物吞吐量贡献较大。

       外贸超预期增长内贸增长相对逊色

       7月份,外贸货物吞吐量完成2.4亿吨,同比增长14.6%。其中沿海港口完成2.2亿吨,内河港口完成2000万吨。

       7月港口外贸货物吞吐量超预期增长,增速较上月扩大了9.3个点,数量和增幅均为今年以来次高水平,仅次于元月份。

       外贸货物吞吐量增长加快与去年同期基数较低有较大关系,同时外贸需求有所升温,个别大宗商品有较大幅度的增长。近两个月来,受全球经济放缓影响,大宗商品价格大幅振荡,人民币加速升值,为我国部分商品进口创造了条件。据海关统计,7月份我国进口铁矿石5455万吨,创4个月以来新高,较上个月多进口346万吨,环比增长了6.8%,同比增长6.5%,呈现双增长态势。六、七月份我国粗钢产量高位运行,日均粗钢产量维持在195万吨以上,钢铁产量高位运行,为进口铁矿石稳步增长提供了支撑,但港口的库存依然高企,8月5日全国港口铁矿石库存9535万吨。7月份,进口原油1943万吨,较上月多进口27万吨,同比增长2.3%,为9个月以来的最低水平。其主要原因是,目前油品价格依然高企,影响下游消费,再加上炼油厂利用夏季对设备进行维护,采购量减少。7月份进口大豆535万吨,较上月多进口105万吨,环比大增24.4%,是当月增长最快的货类。

       与外贸货物吞吐量相比,内贸货物吞吐量增长相对逊色,虽然同比增长依然较快,但由于基数原因,仅比上月多运了100多万吨,环比仅增长0.3%,增幅低于预期。

       7月份,部分港口外贸货物吞吐量继续快速增长。其中日照、上海、厦门、苏州等港口增速均超过15%,而宁波—舟山、唐山等港口增速更是超过25%,对外贸货物吞吐量贡献较大。

       旺季来临集装箱吞吐量创新高

       7月份,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完成1441万TEU,同比增长12.5%。其中沿海港口完成1294万TEU,内河港口完成147万TEU。

       尽管欧美债务危机进一步加深,引发了全球金融市场动荡,给全球经济复苏以及贸易增长抹上阴影,也给我国外贸进出口形势带来了变数。但海关总署公布的7月份外贸数据却意外地好于预期。海关数据显示,7月份我国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21.5%。其中出口额再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20.4%,进口同比增长22.9%,也高于上月以及市场预期。受外贸大幅增长利好,7月份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也创历史新高,增速较上月加快了1.2个百分点,扭转了前三个月增速连续下滑的尴尬局面,集装箱旺季迹象隐约显现。不过能否继续维持向好态势,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因为目前全球经济正处激烈动荡之中。

  7月份,一些主要集装箱港口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其中大连、营口、苏州等港口增速均保持在20%以上,广州港一改前期增速缓慢的局面,当月增速高达22%;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为290万TEU,同比增长12.8%,并向300万TEU关口逼近。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2月中国电商物流市场恢复稳定态势 3月电商物流指数或将迎来回升

2月中国电商物流市场恢复稳定态势 3月电商物流指数或将迎来回升

3月6日,中国物流采购联合会公布,2025年2月份中国电商物流指数为108.9点,较上月回落0.3点。分项指数中,库存周转率指数、实载率指数有所上升,总业务量指数、农村业务量指数、履约率指数、人员指数、满意率指数、物流时效指数和成本指数有所下降。

2025年03月14日
三部门多举措促进我国航空物流行业发展 航空口岸通关将愈发便利化

三部门多举措促进我国航空物流行业发展 航空口岸通关将愈发便利化

2月26日,海关总署、国家移民局、中国民航局联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促进航空口岸通关便利化若干措施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提出强化主要航空口岸通关服务保障、提高特殊货物通关效率、提高航空口岸场站操作效率、支持航空口岸深入开展多式联运、加快空运跨境电商发展等措施。而此次《通知》的出台,无疑将较大限度利好我国航空物流与

2025年02月28日
2024年12月中国公路物流运价指数达到年内最高水平 其各车型指数环比小幅回升 同比有所增长

2024年12月中国公路物流运价指数达到年内最高水平 其各车型指数环比小幅回升 同比有所增长

1月4日,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数据显示,2024年12月份,中国公路物流运价指数为105.9点,比上月回升1.3%,比上年同期回升1.86%。在企业较好预期拉动下,市场供需呈现同步增长,12月当月指数达到年内最高水平。

2025年01月13日
2024年预计全国铁路旅客发送量约43亿人次 2025年铁路领域设备更新将持续推进

2024年预计全国铁路旅客发送量约43亿人次 2025年铁路领域设备更新将持续推进

12月26日,中国国家铁路局召开的2025年全国铁路监督管理工作会议提到,预计今年全国铁路旅客发送量约43亿人次,同比增长11.7%左右。

2024年12月30日
2024年11月我国多项货运指标创历史新高 其中民航货邮运输量同比增长16.6%

2024年11月我国多项货运指标创历史新高 其中民航货邮运输量同比增长16.6%

11月份,我国交通运输规模明显扩张,多项货运指标创历史新高,凸显经济发展活力持续向好。国铁集团数据显示,2024年11月份,国家铁路完成货物发送量3.5亿吨,同比增长5.5%;日均装车超19.4万车,创历史新高。重点物资运量全面增长。

2024年12月26日
2024年11月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客运量同比增加1.3亿人次 增长5.2%

2024年11月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客运量同比增加1.3亿人次 增长5.2%

数据显示,2024年11月,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有54个城市开通运营城市轨道交通线路313条,运营里程10522.1公里,实际开行列车340万列次,完成客运量27.1亿人次,客运量环比减少0.6亿人次,降低2.2%,同比增加1.3亿人次,增长5.2%;进站量16.2亿人次。

2024年12月10日
2024年前三季度我国冷链物流需求稳步增长 冷链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中

2024年前三季度我国冷链物流需求稳步增长 冷链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中

11月26日,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冷链物流行业总体需求稳步提升,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冷链物流总额为6.4万亿元,同比增长4.2%。其中,第三季度增长4.5%,比第二季度提高0.8个百分点。从收入来看,前三季度冷链物流总收入为4178亿元,同比增长3.6%。其中,三季度增长3.7%,比二季度加

2024年11月29日
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LNG海运需求强劲下中国首艘新型大型LNG运输船成功交付

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LNG海运需求强劲下中国首艘新型大型LNG运输船成功交付

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各大船厂共交付LNG运输船41艘、570.7万立方米。延后看,全球LNG运输船手持订单交付计划中,新船交付主要集中在2024—2026年,最晚交付计划也已排至2029年。

2024年11月28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