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规避风险,自主车企抢食汽车金融市场

  近日,经中国银监会批准,奇瑞徽银汽车金融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这是继9家外资汽车金融公司之后,中国银监会批准的第一家中国自主品牌汽车与中国本土银行合资成立的汽车金融公司。

  据了解,奇瑞徽银汽车金融有限公司由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与徽商银行合资组建,注册资本为5亿元,双方股比为奇瑞汽车占80%,徽商银行占20%。主要业务模式是向奇瑞的经销商提供贷款服务,以及直接向个人消费者提供汽车消费贷款。

  事实上,奇瑞成立汽车金融公司也是其规避风险的一种选择。自主汽车企业战略转型在今年处于艰难的过渡期,虽然目前一些企业在向中高端市场进军中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整体市场上自主品牌还是比较难熬。今年上半年,很多自主品牌轿车的产量出现下降,有的下降幅度还较大。

  汽车分析师贾新光认为,今年微型轿车继续下降,自主品牌多数下降,这两块是最让人揪心的。“先是节能减排,最后小排量都下来了;我们要扶持自主品牌,自主品牌也下来了。这应该是一个拐点。自主品牌如果在高速增长的时候,还不能占领市场,减速的时候,竞争一激烈,更难了。”

  业内人士表示,汽车金融业务或将能帮助中国自主汽车扭转这种不利的局面。

  “商业银行处于自身经营考虑,往往不愿意对低价车提供贷款,即便是提供这项服务,对贷款人的要求限制也会相对苛刻。”新华信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分析师孟然认为,如果自主品牌汽车企业进军汽车金融行业,售价4万元的QQ消费者也可以通过贷款购买,给消费者带来巨大的实惠,不仅能够成为企业新的利润增长点,而且能够有力地促进自主品牌轿车销售。

  奇瑞新闻发言人金弋波向记者表示,中国目前采取贷款购车的用户仅占10%左右,而在欧美成熟市场,这一比例达到80%左右,其间的差距正隐藏了汽车信贷市场的巨大发展空间。

  不只奇瑞,国内多家自主品牌企业都纷纷摩拳擦掌,试图依靠汽车金融事业规避风险,进一步提高竞争力。据记者了解,长安汽车拟与汽车金融服务企业信元中国合作,联手推动5万元以下信贷购车活动;华晨汽车计划与通用电气组建合资汽车金融公司,预计于今年10月正式营业;今年4月份,江淮汽车董事长左延安向媒体表示,今年将加快推进汽车金融公司的建立。

  新华信汽车产业研究员回玉梅表示,汽车金融公司的优势在于有技术、懂市场,开展起业务来更专业,在售前、售中、售后都有机会通过厂商、经销商和购车者保持密切联络,这也使得他们更容易掌控风险,盈利环节更多,比如购车、维修保养、二手车业务等。劣势是资金不足,有时需要依附银行的支持,网点少,市场占有率不高。
  对于中国市场来说,商业银行与汽车金融公司绝对是“不是冤家不聚头”。在一个平台上,它们往往有竞争也有合作。“汽车金融公司只能做一个品牌,而银行则服务于所有的客户,合作伙伴非常多。金融公司就像4S店,而商业银行更像是汽车交易市场。”中国银行个人金融部高级经理宋萍形象地说。

  回玉梅表示:“2008年1月24日重新修订的《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为国内企业组建汽车金融公司提供了可能性。办法要求非金融机构出资人的资产规模从原来的40亿元提高至80亿元,营业收入从20亿元提高至50亿元。虽然进入门槛提高,但政策已由原来严格控制逐渐转变成符合要求即可获批的阶段。”

  政策的转变是自主品牌企业可以进入汽车金融领域的真正原因。“汽车金融实际上是后市场中最赚钱的一块。”贾新光说。

  据新华信的统计数据,2007年,7家在华开展业务的中外合资汽车金融公司业务量增长超过50%,不良贷款率仅为0.26%。与利润日趋微薄的整车相比,汽车金融公司无疑成为了汽车公司利益来源的一块宝藏。在高额利润率的诱惑下,国内的自主品牌汽车企业集体突围,以华晨、奇瑞、长安为代表的企业早已开始准备涉足汽车金融市场,希望通过成立汽车金融公司,带动企业利润增长。

  自主品牌之所以热衷汽车金融业务,主要就是想与外资分食其间的高额利润。虽然与银行相比,汽车金融的信贷审批手续更为简洁、获批概率更大,但多数外资汽车金融公司的贷款利率都要比银行更高。

  “只要能有效控制风险,汽车金融会有很大的获利空间。”郎学红对汽车金融的前景十分看好,“目前自主品牌在商用车领域占据了90%以上的市场份额,乘用车方面也超过了28%,在汽车金融公司的推动下,它们都将改变以往单一的赢利模式。”

  新华信和新浪联合调查的最新结果显示,不仅自主汽车企业看好汽车金融市场,消费者也对自主品牌开设汽车金融公司表示支持。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一项预测显示,到2025年,中国汽车金融市场的容量将高达5250亿元。在外资车企分食这个巨大的市场蛋糕的时候,中国自主车企没有理由冷眼旁观。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2月中国电商物流市场恢复稳定态势 3月电商物流指数或将迎来回升

2月中国电商物流市场恢复稳定态势 3月电商物流指数或将迎来回升

3月6日,中国物流采购联合会公布,2025年2月份中国电商物流指数为108.9点,较上月回落0.3点。分项指数中,库存周转率指数、实载率指数有所上升,总业务量指数、农村业务量指数、履约率指数、人员指数、满意率指数、物流时效指数和成本指数有所下降。

2025年03月14日
三部门多举措促进我国航空物流行业发展 航空口岸通关将愈发便利化

三部门多举措促进我国航空物流行业发展 航空口岸通关将愈发便利化

2月26日,海关总署、国家移民局、中国民航局联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促进航空口岸通关便利化若干措施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提出强化主要航空口岸通关服务保障、提高特殊货物通关效率、提高航空口岸场站操作效率、支持航空口岸深入开展多式联运、加快空运跨境电商发展等措施。而此次《通知》的出台,无疑将较大限度利好我国航空物流与

2025年02月28日
2024年12月中国公路物流运价指数达到年内最高水平 其各车型指数环比小幅回升 同比有所增长

2024年12月中国公路物流运价指数达到年内最高水平 其各车型指数环比小幅回升 同比有所增长

1月4日,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数据显示,2024年12月份,中国公路物流运价指数为105.9点,比上月回升1.3%,比上年同期回升1.86%。在企业较好预期拉动下,市场供需呈现同步增长,12月当月指数达到年内最高水平。

2025年01月13日
2024年预计全国铁路旅客发送量约43亿人次 2025年铁路领域设备更新将持续推进

2024年预计全国铁路旅客发送量约43亿人次 2025年铁路领域设备更新将持续推进

12月26日,中国国家铁路局召开的2025年全国铁路监督管理工作会议提到,预计今年全国铁路旅客发送量约43亿人次,同比增长11.7%左右。

2024年12月30日
2024年11月我国多项货运指标创历史新高 其中民航货邮运输量同比增长16.6%

2024年11月我国多项货运指标创历史新高 其中民航货邮运输量同比增长16.6%

11月份,我国交通运输规模明显扩张,多项货运指标创历史新高,凸显经济发展活力持续向好。国铁集团数据显示,2024年11月份,国家铁路完成货物发送量3.5亿吨,同比增长5.5%;日均装车超19.4万车,创历史新高。重点物资运量全面增长。

2024年12月26日
2024年11月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客运量同比增加1.3亿人次 增长5.2%

2024年11月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客运量同比增加1.3亿人次 增长5.2%

数据显示,2024年11月,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有54个城市开通运营城市轨道交通线路313条,运营里程10522.1公里,实际开行列车340万列次,完成客运量27.1亿人次,客运量环比减少0.6亿人次,降低2.2%,同比增加1.3亿人次,增长5.2%;进站量16.2亿人次。

2024年12月10日
2024年前三季度我国冷链物流需求稳步增长 冷链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中

2024年前三季度我国冷链物流需求稳步增长 冷链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中

11月26日,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冷链物流行业总体需求稳步提升,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冷链物流总额为6.4万亿元,同比增长4.2%。其中,第三季度增长4.5%,比第二季度提高0.8个百分点。从收入来看,前三季度冷链物流总收入为4178亿元,同比增长3.6%。其中,三季度增长3.7%,比二季度加

2024年11月29日
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LNG海运需求强劲下中国首艘新型大型LNG运输船成功交付

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LNG海运需求强劲下中国首艘新型大型LNG运输船成功交付

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各大船厂共交付LNG运输船41艘、570.7万立方米。延后看,全球LNG运输船手持订单交付计划中,新船交付主要集中在2024—2026年,最晚交付计划也已排至2029年。

2024年11月28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