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三大发展趋势注定汽车零部件再迎黄金十年

中国汽车产量今年将突破1000万辆,出口年增速超过35%,5年后汽车保有量将接近1亿辆。在经历了5年的黄金发展期之后,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能否继续享用“汽车业高速发展”的这场盛宴?

据记者在6月2日开幕的“2008中国上海国际汽车零部件展”上获得的信息,2003年到2007年,一大批汽车零部件企业从年销售收入几亿元发展到十几亿元甚至几十亿元,有些企业的订单甚至已经排到了2010年。

拉动汽车零部件产业增长的三驾马车是国内配套市场、售后市场和出口市场,2007年这三大市场规模超过7400亿元,减去进口的约800多亿元,在中国国内生产的零部件产值已达到6600亿元左右的水平,比5年前的约2000亿元增长3倍多。

“只要中国经济和金融环境不出现大意外,在未来的5到10年内,汽车零部件行业仍然是国内最有前景的行业之一。”中汽协会的一位专家认为。

未来5年到10年,中国汽车零部件市场将会有哪些变化?中外资零部件企业的发展趋势如何?

配套市场——新进入者难

“未来5年到10年,中国汽车年产量保守估计将达到1500万辆左右。考虑车型升级的因素,估计配套市场的产值增长将超过一倍。”中汽协会的这位专家表示,虽然市场机会巨大,但是各个整车厂的核心供应商将会越来越稳定,这意味着,新进入者将会越来越难进入非传统供应体系。

原因在于,越来越多的外资零部件企业在中国投资,国内的跨国整车生产厂有机会重新梳理自己的核心战略供应商体系。据《中国汽车零部件蓝皮书》分析,以丰田为代表的主机厂与零部件厂商之间紧密的“零整关系模式”得到了市场的广泛认可,更多的跨国汽车企业效仿,外资零部件企业的配套份额正在扩大。

据统计,目前全国上规模的5000多家汽车零部件企业中,有1200多家是外商投资企业,其中大多是世界500强企业,业务主要集中在车身、发动机、变速箱、车桥、车架、转向、电子等领域,占据了市场竞争的制高点。

此外,跨国汽车企业由于传统的配套关系,在高技术含量及高附加值领域,基本移植国外原有的配套关系。与此同时,世界大型汽车零部件制造商通过收购本土零部件企业及提高出资比例,将在华工厂转变为控股公司或独资子公司。

“从实力来看,本土汽车零部件企业还不能与外资零部件企业形成竞争之势,它们中的多数从事劳动密集型和来料加工型产品的生产,产品技术含量较低。很多本土企业还只是停留在模仿阶段。”这位中汽协会的专家说。

售后市场——竞争升级

汽车行业内测算,美国市场汽车保有量约2亿多辆,每年售后市场汽车零部件需求约1200亿美元。中国如果保有量达到1亿辆,售后零部件市场每年将达到近3000亿元以上规模。

市场的吸引力带来的是更激烈的竞争,据《中国汽车零部件蓝皮书》分析,未来5年到10年,这种竞争趋势将体现在两方面:不同类型供应商之间的竞争,以及不同业态之间的竞争。

不同类型供应商之争最主要体现在,原厂零部件供应商除提供OES(原厂备件)给整车厂,通过整车厂的4S店销售外,将加大力度以自己的品牌独立进入售后市场销售。

零部件巨头德尔福近期的举动就是一种说明。德尔福去年在上海成立了德尔福贸易(上海)有限公司,今年4月又与优配贸易(上海)有限公司(UAP)正式签署合作协议,目标到2012年,在国内建立1000家直营店和300家加盟店及数万个授权服务机构。

“除了传统的售后市场特约经销商渠道外,德尔福希望借助优配的零售渠道优势,使德尔福原配套质量的汽车零部件产品通过网络化的零售端口到达客户手中。”德尔福中国区总经理康波近日说。

不同业态之间的竞争,将主要体现在整车厂控制的4S店售后渠道,与汽车服务连锁店之间的竞争。

记者近日调查发现,很多上海车主在4S店购车后,选择到美车饰、安吉黄帽子(YellowHat)等汽车服务连锁店贴膜、改装、车辆美容。办理了会员卡后,连日常维修也去这些连锁店。

出口市场——未来主旋律

对于汽车行业而言,跨国采购主要体现在汽车整车生产厂或大型零部件制造商到低成本国家采购,除了采购零部件外,甚至以贴牌生产方式采购整个总成。

据《中国汽车零部件蓝皮书》分析,在汽车行业的跨国采购中,中国是最重要的低成本目标国家,不少跨国公司在设立中国采购的目标时雄心勃勃。如果将这些跨国企业的总目标采购量加起来,从2003年到2008年,估计会高达2000亿美元以上,在中国设立的各类采购中心也达到约400家到500家。

随着人民币升值和出口退税率下降,在中国跨国采购面临的压力逐渐加大,国际采购商已经将目光同时转移到越南、印度、泰国、澳大利亚等地。

“目前国际采购商对于中国采购日趋理性和实际,通过选择和培养潜在核心供应商;加大自身物流整合;分散采购目的地,与其他新兴市场进行对比决定采购地点等方式来推进中国采购的进程。”中汽协会的专家说。

据了解,为削减成本,德国大众集团打算在5年内将在华供应商数量削减1/3。日产汽车近日表示,将以墨西哥等新兴市场国家的工厂为采购对象,到2010财年,使当地采购率从目前的七成提高到九成。

尽管竞争环境越来越残酷,中汽协会的专家还是预测,出口和国际化将是中国零部件企业未来10年的主旋律之一。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2月中国电商物流市场恢复稳定态势 3月电商物流指数或将迎来回升

2月中国电商物流市场恢复稳定态势 3月电商物流指数或将迎来回升

3月6日,中国物流采购联合会公布,2025年2月份中国电商物流指数为108.9点,较上月回落0.3点。分项指数中,库存周转率指数、实载率指数有所上升,总业务量指数、农村业务量指数、履约率指数、人员指数、满意率指数、物流时效指数和成本指数有所下降。

2025年03月14日
三部门多举措促进我国航空物流行业发展 航空口岸通关将愈发便利化

三部门多举措促进我国航空物流行业发展 航空口岸通关将愈发便利化

2月26日,海关总署、国家移民局、中国民航局联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促进航空口岸通关便利化若干措施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提出强化主要航空口岸通关服务保障、提高特殊货物通关效率、提高航空口岸场站操作效率、支持航空口岸深入开展多式联运、加快空运跨境电商发展等措施。而此次《通知》的出台,无疑将较大限度利好我国航空物流与

2025年02月28日
2024年12月中国公路物流运价指数达到年内最高水平 其各车型指数环比小幅回升 同比有所增长

2024年12月中国公路物流运价指数达到年内最高水平 其各车型指数环比小幅回升 同比有所增长

1月4日,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数据显示,2024年12月份,中国公路物流运价指数为105.9点,比上月回升1.3%,比上年同期回升1.86%。在企业较好预期拉动下,市场供需呈现同步增长,12月当月指数达到年内最高水平。

2025年01月13日
2024年预计全国铁路旅客发送量约43亿人次 2025年铁路领域设备更新将持续推进

2024年预计全国铁路旅客发送量约43亿人次 2025年铁路领域设备更新将持续推进

12月26日,中国国家铁路局召开的2025年全国铁路监督管理工作会议提到,预计今年全国铁路旅客发送量约43亿人次,同比增长11.7%左右。

2024年12月30日
2024年11月我国多项货运指标创历史新高 其中民航货邮运输量同比增长16.6%

2024年11月我国多项货运指标创历史新高 其中民航货邮运输量同比增长16.6%

11月份,我国交通运输规模明显扩张,多项货运指标创历史新高,凸显经济发展活力持续向好。国铁集团数据显示,2024年11月份,国家铁路完成货物发送量3.5亿吨,同比增长5.5%;日均装车超19.4万车,创历史新高。重点物资运量全面增长。

2024年12月26日
2024年11月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客运量同比增加1.3亿人次 增长5.2%

2024年11月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客运量同比增加1.3亿人次 增长5.2%

数据显示,2024年11月,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有54个城市开通运营城市轨道交通线路313条,运营里程10522.1公里,实际开行列车340万列次,完成客运量27.1亿人次,客运量环比减少0.6亿人次,降低2.2%,同比增加1.3亿人次,增长5.2%;进站量16.2亿人次。

2024年12月10日
2024年前三季度我国冷链物流需求稳步增长 冷链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中

2024年前三季度我国冷链物流需求稳步增长 冷链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中

11月26日,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冷链物流行业总体需求稳步提升,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冷链物流总额为6.4万亿元,同比增长4.2%。其中,第三季度增长4.5%,比第二季度提高0.8个百分点。从收入来看,前三季度冷链物流总收入为4178亿元,同比增长3.6%。其中,三季度增长3.7%,比二季度加

2024年11月29日
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LNG海运需求强劲下中国首艘新型大型LNG运输船成功交付

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LNG海运需求强劲下中国首艘新型大型LNG运输船成功交付

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各大船厂共交付LNG运输船41艘、570.7万立方米。延后看,全球LNG运输船手持订单交付计划中,新船交付主要集中在2024—2026年,最晚交付计划也已排至2029年。

2024年11月28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