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网络直播厅:汽车厂商新宠

文/徐鹏
  也许对于现场直播的概念你并不陌生,但是传统的电视直播往往受环境限制而且转瞬即逝,怎样能够完整地感受现场活动的魅力,同时即刻看到自己感兴趣的现场场景?请来到网络直播厅。

  2004年左右,使用P2P技术直接在线播放视频的网站如雨后春笋般兴起,美视网、悠视网、PPLive、PPStream等不胜枚举,宽带网络和P2P技术俨然成为网络电视发展的加速器,大家不再需要像以前一样买电视卡播放节目了。网络电视也已经避免了连接慢,播放不流畅的情况。这些便利、新奇、丰富的体验,迅速在网络市场中表现出强大威力。

  其实,早在1999年,国内已诞生了第一家网络电视台。不过,直到Google用16.5亿美元收购了YouTube后,风风火火的网络电视概念才催生了众多的创业项目,视频分享、电视节目、电影点播等内容平台开始粉墨登场。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仅中国的网络视频网站的数量就已经猛增至200余家。并且,从2005年到2007年,视频网站更受到了风险投资的强烈关注,纷纷获得上百万美元甚至千万美元的风险投资。这也使得网络电视中的各种手段和技术不断升级。

  于是,在网络界面上,热情的网民们突然发现——让他们激动不已的篮球赛事、明星走秀、新品发布都可以第一时间看到,在网络上已经完全实现了现场直播的即时、直观、惊心动魄。

  网络直播风生水起

  网络直播,简单地说,就是运用P2P优化技术,将内容拍摄后直接上传到网页上,并可同时承载百万在线流量观看,收看效果稳定流畅。比如,视频网站PPLive就是通过聚合来自近百家正版内容合作伙伴的各类音视频娱乐内容,在网络视频平台PPLive.com上,为广大的互联网用户提供丰富的娱乐内容和美妙的互动体验。同时,通过在视频节目中及用户等待的时间内播放视频广告和提供其他增值服务来获得收益。这种操作简单、效果精良的网络视频模式不仅让网民们欢欣雀跃,更给为品牌推广四处寻求出路的企业们带来了新的希望。为抢占自己的产品市场而拼杀的汽车厂商们当然也不能放过这个机会,但是实际的传播方式并不相同。大多汽车厂商还只是发布Flash、图片、汽车对比测试以及厂商数据这些简单的信息上,并且停留在网站编辑和用户的描述。有一些实现了产品发布直播,但仅仅是简单的视频连接,但是PPLive已经勇敢地把网络直播向厂商们又靠近了一步。

  在一堆发动机底盘数据和亲临展厅试驾之间,PPLive为汽车厂商和用户之间架起了一个全新的品牌和产品的沟通平台——网络直播厅。更值得一提的是,PPLive也对用户的观看效果进行了实时监控,通过在社区P吧内的调查,及时根据最新反馈信息进行现场拍摄重点的调整,实现了真正的动态直播。

  这种直播方式不仅仅吸纳了电视现场直播的优势,更最大程度上弥补了电视直播单向度的不足,无论对广大网民还是厂商,都成为了极具诱惑力的模式。而这种新的展示效果在极具新闻价值的活动中更显威力,如新车发布、明星训练营、特技表演等。在网络直播厅中,热情的受众真正实现了“收看自己感兴趣的画面”这一终极愿望。

  汽车厂商大胆试水

  早在2007年PPLive即开始了对汽车厂商的关注,并采取了针对性的推广行动,从上海国际车展、长春国际车展到2007年底的广州国际车展均有涉足。车展期间,全方位不间断的直播让无法亲临现场的广大车迷同样能即时感受世界顶级新车的魅力,尽情享受时尚前沿的汽车文化。

  时值2008年,再度有汽车厂商试图通过网络视频直播的模式,为自己进行非同以往的宣传。2008年1月,民族品牌江淮宾悦新车诞生,数十万网民在互联网上共同见证了这一独特的发布。和以往互联网图片和文字形式的展示不同,这次网络用户看到的是和现场同步的视频直播,PPLive作为此次江淮汽车(爱股,行情,资讯)新车下线仪式的重要合作伙伴,为其提供了完整“网络直播厅”的解决方案。

  为了支持“江淮轿车生产基地落成典礼暨宾悦轿车批量下线仪式”,PPLive特别派出了转播小组前往江淮轿车生产基地现场,依靠先进的传输设备和P2P视频发布技术,向PPLive全球8500万用户进行同步直播。鼓声阵阵、礼炮齐鸣,以“金麟化龙”为主题、凸显“悦宾”感受的主题仪式,在宏大的《流光溢彩》团体舞中拉开帷幕。视频画面中,著名影星陈道明与两名江淮宾悦明星客户驾驶三台宾悦轿车共同亮相,而这种亲临现场般的直播远远超出了传统意义上的网络新闻发布。

  从文字图片的新闻报道到全新的网络视频展厅,是传统门户到Web2.0和视频媒体的演变过程。像PPLive这样的以最贴近用户需求为己任的网络视频新媒体,担当起为广大汽车爱好者提供第一手信息的新媒体角色,并利用新媒体的诸多优势,为汽车广告合作伙伴提供整套营销方案,开设平台专区,为厂商提供有特色的互动宣传服务。这些应该是在技术支撑之下更进一步的市场第一线尝试,也是确保自己在视频媒体中处于有利位置的必要措施。

  目前,有更多的汽车厂商开始关注网络直播厅这个特殊的载体,然而,网络视频直播却绝不仅仅局限于汽车或其他的生产厂商,对于竞争激烈的200余家视频网站,以及更多的企业而言,对于网络视频的应用也许才刚刚起步。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2月中国电商物流市场恢复稳定态势 3月电商物流指数或将迎来回升

2月中国电商物流市场恢复稳定态势 3月电商物流指数或将迎来回升

3月6日,中国物流采购联合会公布,2025年2月份中国电商物流指数为108.9点,较上月回落0.3点。分项指数中,库存周转率指数、实载率指数有所上升,总业务量指数、农村业务量指数、履约率指数、人员指数、满意率指数、物流时效指数和成本指数有所下降。

2025年03月14日
三部门多举措促进我国航空物流行业发展 航空口岸通关将愈发便利化

三部门多举措促进我国航空物流行业发展 航空口岸通关将愈发便利化

2月26日,海关总署、国家移民局、中国民航局联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促进航空口岸通关便利化若干措施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提出强化主要航空口岸通关服务保障、提高特殊货物通关效率、提高航空口岸场站操作效率、支持航空口岸深入开展多式联运、加快空运跨境电商发展等措施。而此次《通知》的出台,无疑将较大限度利好我国航空物流与

2025年02月28日
2024年12月中国公路物流运价指数达到年内最高水平 其各车型指数环比小幅回升 同比有所增长

2024年12月中国公路物流运价指数达到年内最高水平 其各车型指数环比小幅回升 同比有所增长

1月4日,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数据显示,2024年12月份,中国公路物流运价指数为105.9点,比上月回升1.3%,比上年同期回升1.86%。在企业较好预期拉动下,市场供需呈现同步增长,12月当月指数达到年内最高水平。

2025年01月13日
2024年预计全国铁路旅客发送量约43亿人次 2025年铁路领域设备更新将持续推进

2024年预计全国铁路旅客发送量约43亿人次 2025年铁路领域设备更新将持续推进

12月26日,中国国家铁路局召开的2025年全国铁路监督管理工作会议提到,预计今年全国铁路旅客发送量约43亿人次,同比增长11.7%左右。

2024年12月30日
2024年11月我国多项货运指标创历史新高 其中民航货邮运输量同比增长16.6%

2024年11月我国多项货运指标创历史新高 其中民航货邮运输量同比增长16.6%

11月份,我国交通运输规模明显扩张,多项货运指标创历史新高,凸显经济发展活力持续向好。国铁集团数据显示,2024年11月份,国家铁路完成货物发送量3.5亿吨,同比增长5.5%;日均装车超19.4万车,创历史新高。重点物资运量全面增长。

2024年12月26日
2024年11月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客运量同比增加1.3亿人次 增长5.2%

2024年11月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客运量同比增加1.3亿人次 增长5.2%

数据显示,2024年11月,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有54个城市开通运营城市轨道交通线路313条,运营里程10522.1公里,实际开行列车340万列次,完成客运量27.1亿人次,客运量环比减少0.6亿人次,降低2.2%,同比增加1.3亿人次,增长5.2%;进站量16.2亿人次。

2024年12月10日
2024年前三季度我国冷链物流需求稳步增长 冷链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中

2024年前三季度我国冷链物流需求稳步增长 冷链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中

11月26日,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冷链物流行业总体需求稳步提升,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冷链物流总额为6.4万亿元,同比增长4.2%。其中,第三季度增长4.5%,比第二季度提高0.8个百分点。从收入来看,前三季度冷链物流总收入为4178亿元,同比增长3.6%。其中,三季度增长3.7%,比二季度加

2024年11月29日
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LNG海运需求强劲下中国首艘新型大型LNG运输船成功交付

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LNG海运需求强劲下中国首艘新型大型LNG运输船成功交付

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各大船厂共交付LNG运输船41艘、570.7万立方米。延后看,全球LNG运输船手持订单交付计划中,新船交付主要集中在2024—2026年,最晚交付计划也已排至2029年。

2024年11月28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