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中国乘用车联合会5月份最新公布的销售数据显示,继4月份之后,中国国产乘用车销售继续稳步大幅增长,其中自主品牌市场份额高达28.22%,接近整个市场轿车销售总量的三分之一,包括奇瑞、吉利、夏利、比亚迪、长城等销量较高的几个自主品牌,历经数年发展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有专家认为,对于中国自主品牌而言,眼下的形势既是机遇,也面临挑战,中国汽车产业经过近7年的高速发展,已经到了一个非常关键的拐点,也就是说,依靠价格拓展市场的时代开始进入尾声,消费者在一定的价格范围内开始更多的关注产品的质量,自主品牌能否持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最终化蛹为蝶,其间还要付出相当的努力。
技术与品牌依然是瓶颈
由品牌中国产业联盟以及贝瀚斯汽车公关研究院联合发布的《中国乘用车自主品牌生存现状报告及规划建议》(以下简称《建议》)中提到,2006年上半年,中国自主品牌轿车企业发展势头迅猛,但自主品牌的市场仍持续徘徊在低端市场,在中级车市场,自主品牌并未被消费者接受,技术和品牌的两大问题成为自主品牌产品结构提升的瓶颈。
《建议》指出,与国外成熟的汽车制造业相比,中国自主造车整体上呈现出数量众多却规模有限的局面;自主品牌在产品的技术、性能、质量上从行业整体到产品个体均与合资品牌差距明显,显示出自主品牌与合资品牌的差距是整体技术平台和系统管理的差距;自主品牌缺乏清晰的品牌定位和系统的品牌规划,不但影响品牌形象的建立,更严重威胁到可持续发展;低品牌溢价能力、低利润产品占据企业市场是自主品牌获得市场的最根本手段,而这一策略获得的临时繁荣最终导致企业盈利能力低,无法保证良好的持续发展,同时对抗风险的抵抗能力薄弱。
中国手机的发展轨迹或者可以成为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借鉴案例,2003年,国产手机的市场份额首次超过58%,但由于质量参差不齐,一年后,市场份额陡然下滑到37%,部分自主品牌名牌竟然被冠以“太次了”的称号。此后,摩托罗拉、诺基亚、三星的市场份额回升,牢牢占据手机市场三甲位置。因此,汽车自主品牌要想避免重蹈覆辙,就必须在技术、质量与品牌上苦练内功。
拓展市场遭遇囫囵吞枣之嫌
近一两年,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国内汽车企业屡遭产能过剩之嫌,为了给自己开拓一个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几乎所有的自主品牌都已经将目光投向海外。据数据显示,2006年全年,中国汽车出口数量达到34万辆,其中轿车出口量达到9万多辆。
虽然积极的出口政策为国家所倡导,但就目前而言,有专家称,却并非对每一个企业而言都是上策。由于自主品牌在技术与质量上与知名品牌仍存在相当的距离,因此主要出口地点还仅限于南亚、中东、拉美和俄罗斯等新兴市场,但这些新兴市场存在着市场小、利润低、恶性竞争等若干缺点,对提升中国汽车的质量与品牌贡献有限,甚至容易使企业流于满足一时的盈利而将技术与质量置于脑后。
对此,专家表示,依靠廉价的劳动力带来的成本控制,中国汽车市场将成为世界汽车的出口基地,虽然国际市场很重要,但中国汽车企业仍须将立足点放在国内市场,练好内功,运筹帷幄,方能决胜千里。如果急于拓展海外市场,而忽视产品质量的继续提升,则面临被淘汰的危险。
由此,尽管自主品牌增势喜人,但我们依然要保持清醒、防微杜渐,在这个特殊的拐点上,能够制造出“物美价廉”产品的厂商显然将脱颖而出,价廉很容易,能否物美将决定他们的命运。(□禾晓)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