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信产部发布今年1至4月的电视产量,液晶电视产量是等离子的28倍,液晶以89%的速度增长,等离子则以31.1%的速度衰退。业内人士认为,中国彩电企业“扎堆”选择发展液晶,一方面,为液晶“压倒”等离子立下汗马功劳,但另一方面,原本占据市场“半壁江山”的国产品牌已被外资品牌迎头赶上。
中国彩电企业助力液晶
信产部报告显示,2007年1至4月,共生产彩色电视机2288.2万台,同比增长3.2%,其中液晶电视426.9万台,同比增长89%,占据彩色电视机总产量的近1/5。而传统电视机的重要零部件彩色显像管的产量为2122.4万台,同比减少了27.3%。业内人士认为,平板电视淘汰传统电视的速度在加快。
与此同时,液晶与等离子的差距越来越大,液晶占上风的趋势在加强。等离子电视产量为15.1万台,约为液晶产量的1/28,其与去年同期21.9万台的产量相比,缩减了近1/3。值得一提的是,在2005年底,液晶与等离子尚未明显分出胜负。对于平板电视市场产品格局的演变,业内人士认为,我国多数彩电厂商选择液晶作为战略方向,是造成目前平板电视市场向液晶一边倒的主要原因。
在2004年,选择发展液晶还是等离子对于国内的彩电巨头来说是一道难题。这是因为,无论品质还是技术,等离子和液晶并无本质差别,在分辨率、亮度、反应速度、能耗以及屏幕尺寸、机身厚度等重要指标上,二者不分伯仲。然而,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企业一旦选错了战略方向,可能血本无归。
由于国内市场一直以来对液晶产品的熟悉与好感,我国十大彩电企业中的八家“默契”地把液晶作为专攻方向。2005年,得益于及时确立以液晶为主导的发展方向,包括康佳、TCL、海信、创维和厦华在内的彩电生产企业,平板彩电产销增长率都超过了400%。
此后,企业的战略选择又推动了液晶市场的爆炸性增长,等离子派也认为液晶占上风是“众人拾柴火焰高”。信产部数据显示,2006年上半年中国液晶电视和等离子电视的销量比约为9∶1,也就是说,市场上卖出九台液晶电视,才卖一台等离子电视。
国产品牌利润微薄
即使国产品牌选择了正确的战略方向,但是仍然走向了一条不归路。一方面,国产品牌靠低价拼来的市场份额正在遭到蚕食;另一方面,液晶市场的利润大多被国外品牌获取,国产品牌利润微薄甚至亏损。
中国电子商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家电课题组联合发布的平板电视市场报告显示,按销售额计算,一季度国产彩电占48%市场份额,外资彩电一举夺得52%市场份额,占据半壁以上江山。
事实上,在液晶市场刚启动时,国产品牌曾依靠频繁降价,将中低端市场收入囊中,并一直保持市场最低价,2005年上半年,国产品牌曾占据八成液晶市场。
然而,外资品牌近一年多以来逐渐改变竞争策略,并加入到价格战的阵营中来,以更加大幅度地降价来重拾市场,其中一向以高价自居的索尼表现得尤其明显。继索尼之后,三星、LG、夏普等外资品牌纷纷降价,直到价格逼近国产品牌。今年五一期间,合资品牌价格首度低于国产品牌。三星一款40英寸液晶电视降到了7900元;索尼一款40英寸液晶电视降到6000元左右,甚至低于一些国产同尺寸液晶电视。
然而,合资品牌的降价只针对一部分产品,其并没有丢掉高端市场,高端市场带来的利润足以令其在降价方面游刃有余。而国产液晶则陷入全线危机,有企业人士称“卖液晶电视就是在卖零件,厂家利润只有2%不到。”
显像管时代市场策略“失灵”
“国产品牌牺牲利润、降低价格换来了液晶占消费主流的市场局面,然而,辛苦打下的江山却被外资品牌占领。”业内人士认为,国产彩电企业传统显像管时代的市场策略在平板时代已“失灵”。
事实上,在显像管时代,以长虹为首的国产品牌就是凭借低价将彩电由奢侈品变为普通消费品,从而迎来一个彩电得以普及的时代,在这个过程中,国产品牌通过一次次的主动出击,牢牢把守住八成市场,令外资品牌望尘莫及。
“问题在于外资品牌改变了高价策略,而国产品牌却无以应对。”业内人士认为,国产品牌的“王牌”只有低价、渠道优势,而外资品牌却有降价、核心技术、品牌档次等多张“王牌”,国产品牌的失利是显而易见的。(韩丹)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