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尔街日报称,欺诈犯利用AI仿造了某英国能源公司的母公司CEO声音成功诱骗高管在一小时内通过匈牙利供应商向其转账24万美元。该名高管表示自己甚至听到了老板轻微的德国口音,因此完全没有怀疑,直到被要求再次转账才发现异样。警方调查发现这笔钱最终转移到了墨西哥等地,但目前无法确定嫌犯身份,损失将全部由保险公司承担。
AI仿真语音生成软件早已在美国普及。谷歌旗下的加拿大初创公司Lyrebird,只需一分钟的音频即可生成与用户语音特征高度相似的数字语音。
制作完成数字语音只需要一分钟,它能读出你输入的所有字,包括提交音频中没有的信息,比如被骗高管说甚至听到了老板的德国口音。
网络安全专家预测,未来利用AI进行网络犯罪的数量将大幅增长,建议在转移钱时先进行身份验证。
8月30日zao一夜走红后,引来过度收集用户信息,隐私安全担忧等质疑。

只需一张照片,就能秒变“戏精”,甚至还能与偶像同台飙戏,保证“连亲妈都看不出来”。从8月30日晚开始,一款叫做“ZAO”的换脸软件在社交网络疯狂刷屏。截至8月31日下午16时,ZAO App仍居iOS应用商店免费App下载量第二位。不过,随着ZAO火爆网络,针对此类换脸应用版权、伦理、隐私安全等问题的质疑声音也越来越大。迅速蹿红的ZAO瞬间站在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上。
ZAO设定仅可验证手机号登陆,在登陆页面也没有提示用户需阅读并同意《用户协议》和《隐私协议》,且两协议均处于“默认同意”状态。进一步阅读《用户协议》可以发现,ZAO可以通过一键获取用户授权,轻松实现平台责任转移、自动获得素材的肖像权授权,还顺带获得了自由修改协议条款的“能力”。
ZAO在版权声明中提到,产品上存在的短视频和表情等素材,除了特别声明是ZAO跟合作方进行版权合作的之外,均来源于ZAO用户自发的上传,ZAO不享有素材的商业版权。
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中心特约研究员赵占领对中新经纬客户端表示,平台要求用户对其上传的内容进行授权,实际上是希望用户对于获取平台服务支付一定对价。ZAO作为提供格式条款的一方,对于免除或者限制自己责任的格式条款,应采取显著、醒目的方式提醒用户注意。但该授权淹没在用户协议中,绝大多数用户根本注意不到。
另有业内人士表示,这种让用户保证上传内容不侵害他人权利的做法,是平台在推卸自己的法律责任。对明显是侵犯著作权的作品,比如一些知名影视剧等,如果平台知道无授权却装作视而不见,应该和侵权人承担连带责任。
相关报告参考《2019年中国AI芯片市场分析报告-行业调研与投资战略研究》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