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人工智能成今年热门专业 行业人才缺口将会缓解

 

  重任被交给了高校。

  4月10日,记者从教育部了解到,教育部于近日下发《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提出了三大类18项重点任务,引导高校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提高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国际合作交流等能力。

  时间表也已经给出。

  到2020年,也就是两年后,要基本完成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和学科体系的优化布局;到2030年,高校要成为建设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的核心力量和引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人才高地。

  这一行动计划,也被视作填平人工智能人才缺口的举措之一。

  人才培养迈入批量化时代

  4月8日,西安交通大学人工智能拔尖人才培养试验班宣告成立,将于今年面向全国招生。

  这是一个“小而精”的试验班,每年计划招生40人左右,高考招生选拔15人左右,校内新生选拔15人左右,少年班再选拔10人左右。

  “人工智能是一个快速发展的领域,学科交叉性很强。我们希望通过试验班探索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规律。”该人工智能试验班项目主任孙宏滨教授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对今年的高考生来说,高校的“人工智能班”和“人工智能学院”,或将成为他们填报志愿时的“新热门”。

  毕竟,智能类学科正在快速崛起,这从教育部批准的新增备案本科专业名单中也可见一斑。2017年,有19所高校新增了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

  在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常务理事、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王万森看来,我国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建设,走过一条了艰难孕育、缓慢成长的发展道路。

  我国智能科学技术本科教育的开端,可以追溯到2003年北京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建立。当时,其专业代号为080627S,S的意思是“试办”。2012年9月,在教育部公布的新修订《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成为“特设”专业,放在计算机类专业之下。


  参考观研天下发布《2018年中国人工智能行业市场分析报告-行业深度调研与投资前景预测

  其实,十年间每年新开放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院校数都为个位数,基本上就在两三所院校左右。但在2016和2017年两年,一下子迎来了大幅增长。

  我国智能科学技术教育的起步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但王万森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由于种种原因,如今我国智能科技人才的培养落后于社会和产业需求。

  不过,号角已经吹响。

  一些大学已经设立了人工智能学院,比如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重庆邮电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和南京大学等。

  中国高校人工智能人才国际培养计划也在今年4月启动。按教育部规划,5年内在国内高校培训至少500名AI专业教师、5000名AI专业学生,以打造全球最大规模AI人才批量培训计划。

  培养有科学素养的工程师

  教育部的《行动计划》中,对高校人才培养做出了明确要求。比如,完善学科布局,促进相关交叉学科发展;加强专业建设,探索“人工智能+X”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人才培养力度,深化产学合作协同育人,推动高校教师与行业人才的双向交流机制。

  还有具体的量化指标:到2020年建设100个“人工智能+X”复合特色专业;到2020年编写50本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材、建设50门人工智能领域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到2020年建立50家人工智能学院、研究院或交叉研究中心。

  “我们期待培养出未来能在我国人工智能技术与产业发展中发挥领军作用,并有潜力成长为国际一流工程师、科学家和企业家的优秀拔尖人才。”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原校长郑南宁特别提出了“具有科学素养的工程师”这一目标。人工智能的发展,需要大量面向实践、面向工程的科技人员。“我们需要科学家,但不是要把所有学生都培养成科学家。”

  人工智能不仅是学术研究的热点,也是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面对这一时代召唤,西安交大的人工智能试验班也在试图走出一条人才培养的新路。

  “我们想通过这次办班,在教学组织、学科交叉融合、课程体系建设方面探索一流人才的培养模式。未来,其他专业和方向的人才培养,也可由此得到借鉴。”郑南宁说。

  孙宏滨介绍,在课程设置上,他们将充分借鉴国外大学的相关课程,包括斯坦福大学、加州理工伯克利分校等。在课程设置的理念上,也是强调“少而精”,注重课程学习的深度,通过讲授基本知识锻炼学习能力与思维方法,让学生拥有自主学习和知识创造的空间。“在教学方式上,试验班将采取小班教学,我们计划强化课堂互动,增加小组学习、开放式实验与问题研讨,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发现问题能力和学术判断力。”

  什么样的人适合念“人工智能”?孙宏滨说:“在人才选拔和评价方面,教授团队意见非常统一和明确——要把兴趣、能力与潜力作为选拔与评价的重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专业建设是个系统工程

  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钟义信曾在一篇论文中指出,根据北京邮电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实施的“全国高校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计划调查”表明,很少学校的教学计划能够表现“文理相交、理工融通”的交叉科学精神。他建议,为了学习、理解和掌握“智能科学与技术”学科,学生的知识结构必须包含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基础科学、应用技术的基础知识与综合能力。

  在去年的人工智能产业大会上,王万森专门就新一代背景下的智能专业教育给出了设想。他认为,人工智能不是一个孤立专业。围绕着“智能科学与技术”这一核心层,其整个体系还包括衍生层、复合层和交叉层。衍生层指的是知识工程与知识处理、智能自主系统、数据科学与大数据工程、机器感知与理解、机器学习等领域;复合层是“人工智能+X”,即向行业延伸拓展,如智能教育、智能金融;再外一层,是交叉层,也就是人工智能与IT领域传统学科专业的交叉。

  总之,人工智能专业要建好确实不容易。

  “学校要根据自身的学科特点,培养具有本校特色的优秀人才。”郑南宁指出,每所学校的专业建设情况和人才培养方式各不相同,但有几个基本问题是值得注意的——教师队伍的建设、课程体系的建设,产教融合、着眼未来以及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的有机结合。

  郑南宁补充解释说,在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中,学校要特别强调实践环节的设计,重视和企业全方位的深度合作。企业的高水平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为学生开设课程,企业和学校可以共建高水平的实习、实训基地。

“高等教育如何适应科技发展的趋势,如何适应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教育部的《行动计划》是对这些问题积极主动的回应。我们高校也要认真思考,在人才培养上怎么迈出新的一步。”郑南宁提醒,发展人工智能也应态度严谨,不能一拥而上,不能搞“大跃进”,谨防出现“浮躁风”。

资料来源:互联网,观研天下ZQ整理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中国游戏产业持续升温!市场实际销售收入及用户规模均创历史新高

中国游戏产业持续升温!市场实际销售收入及用户规模均创历史新高

7月31日,在2025中国国际数字娱乐产业大会(CDEC)上,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第一副理事长、游戏工委主任委员张毅君发布《2025年1-6月中国游戏产业报告》。报告显示,2025年上半年国内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达1680亿元,同比增长14.08%;游戏用户规模近6.79亿,同比增长0.72%,均创历史新高。

2025年08月02日
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蓬勃发展:490余款大模型完成备案 个人用户注册总数超31亿

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蓬勃发展:490余款大模型完成备案 个人用户注册总数超31亿

7月30日,在国家网信办举办的《国家信息化发展报告(2024)》发布会上,国家网信办网络技术管理局副局长张光耀介绍了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现状与管理举措。当前,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呈现四大特点:

2025年08月01日
AI与绿色能源深度融合或将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核心驱动力

AI与绿色能源深度融合或将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核心驱动力

7月27日,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AI与绿色低碳发展”论坛在上海举行。论坛围绕人工智能爆发式增长带来的算力能耗挑战展开深入探讨,提出构建“算力与电力共生”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为全球AI产业的绿色转型贡献中国智慧。

2025年07月29日
中国云计算产业规模突破8000亿元 出海业务成新增长点

中国云计算产业规模突破8000亿元 出海业务成新增长点

7月24日,2025第十二届可信云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云计算市场规模达到8288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40%,呈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

2025年07月28日
我国云智算安全标准体系持续完善 云计算风险管理标准已成为ITU-T国际标准

我国云智算安全标准体系持续完善 云计算风险管理标准已成为ITU-T国际标准

7月4日,全球数字经济大会—云智算安全论坛暨第三届“SecGo论坛”7月3日在北京召开。本次论坛由全球数字经济大会组委会主办,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和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联合承办,来自政府、产业界、学术界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云智算安全领域的最新发展。

2025年07月07日
工信部推动算力互联互通:2026年建成三级算力平台 2028年形成算力互联网

工信部推动算力互联互通:2026年建成三级算力平台 2028年形成算力互联网

5月30日,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发布《算力互联互通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提出到2028年基本实现全国公共算力标准化互联,构建数字经济发展新底座。该计划旨在充分发挥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以算力互联互通为主线,推动算力资源高效协同,助力数字经济增长。

2025年06月06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