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李克强点赞移动支付 行业发展既要严监管也要创新

芬兰罗瓦涅米的礼品店内,中国游客正在使用支付宝付款


  3月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为“新四大发明”点赞:“高铁网络、电子商务、移动支付、共享经济等引领世界潮流”。报告直言,快速崛起的新动能,正在重塑经济增长格局、深刻改变生产生活方式,成为中国创新发展的新标志。

  从2004年支付宝诞生开始,再从电脑端到智能手机端,以支付宝为引领的中国移动支付产业,不断通过创新和技术提升,创造了数十个独特应用场景,大大方便了中国百姓日常生活。不仅如此,它还带动了包括共享单车等多个新产业类型,成为远超海外竞争对手的全球性领先产业。

  3月6日,人民日报海外网邀请有关专家做客“金台沙龙”,热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有关“互联网+”内容,把脉中国移动支付的未来。

  移动支付正改变中国

  不期然间,在中国互联网总体尚需追赶世界最高水平时,中国移动支付已大幅领先于发达国家和地区。

  从市场规模来看,中国移动支付规模稳居世界第一,2017年第三方移动支付交易金额约100万亿元,未来预计将维持高速增长态势。全球知名调研公司益普索数据显示,中国移动支付渗透率高达77%,遥遥领先于美国、欧洲、日本等。

  “移动支付既为老百姓提供便利,也促进着小微企业发展,在推动普惠金融、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确实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有些作用甚至是传统金融替代不了的。”全国政协委员、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贺强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事实上,移动支付已不再局限于“支付”本身。在智慧医疗、智慧交通、移动电商、打车软件、市政服务、无人经济等多个领域,都出现了亮眼甚至现象级的应用场景。例如,在全国50个城市可以用支付宝扫码乘坐公交车,300多个城市可以通过支付宝缴水电费、挂号、查询社保和公积金等。而没有移动支付,共享单车、滴滴打车、团购等产业,都很难发展起来。

  参考观研天下发布《2018-2024年中国移动支付产业市场运营规模现状与投资商机分析预测报告

  中国银行原外部监事梅兴保认为,作为一种新业态,移动支付正在引领时代潮流。他告诉记者,移动支付与其他技术一道,使落后地区在新经济领域有了跳跃式发展的可能性,更能让分散的农民、建筑工人等群体,享受到金融改革发展的成果。

  与此同时,贺强认为,中国移动支付的安全、可靠性同样国际领先,相关企业积极探索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生物识别等技术创新防控金融风险,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国际领先的支付机构损失率千分之三,而中国移动支付损失率低于百万分之一,这很说明问题。”

  严监管也要鼓励创新

  任何硬币都有正反两面,移动支付高歌猛进之际,其发展也面临着创新与监管间的平衡问题。

  近些年,由于一些假P2P(互联网金融点对点借贷平台)、假现金贷企业的做法,引发了一系列案件,导致管理层加强了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这些严厉措施的确有效降低了互联网金融风险,但很多“一刀切”做法,在业内人士看来,可能会抑制创新。

  “还是应该鼓励创新,这种普惠的做法,本质上是很多民生工程的助推器。”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郭田勇表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要抓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大攻坚战,这其中在精准扶贫领域,移动支付可以起到非常好的渗透作用。“凡是用智能手机的人,都有着同样的移动支付场景,这让贫困地区人口能更好地接受各方信息。”“先多样化,后规范化”,梅兴保借用农村改革时的经验举例,认为在监管时,不应该看到出现问题就停下来。他认为,在设计改革方案和确定指导方针时,既要全覆盖、不留死角,也要为新业态留下继续创新和发展的空间。

  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提到深入开展“互联网+”行动时,强调要“实行包容审慎监管”。这应当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应在全球抢下话语权

  事实上,中国移动支付不但应当继续发展,还应走向世界。“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基础设施非常关键,高铁、大桥这些属于硬件基础设施,而支付体系是软性基础设施,它是人民币国际化和很多企业国际化的一个基础。”对外经贸大学教授殷剑锋认为,不应把移动支付仅仅视作第三方支付,应该有更高层次的理解。

  在殷剑锋看来,美元作为全球霸权货币有许多原因,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美国人主导了现在的支付体系,万事达、维萨、美国运通等都是美国的。要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理应将中国移动支付的标准向海外推广。

  事实上,来自中国的方案正走向海外,造福全世界。在印度、马来西亚、韩国、印尼等国家,支付宝母公司蚂蚁金服都投资或合资开发了移动支付产品。中国产品本身也在走出国门,在日本、芬兰、美国等诸多国家,支付宝等中国移动支付的图标频现于机场、大型商场等地。

  尽管被《经济学人》誉为全球金融科技领域的“领路人”,中国移动支付还远未到高枕无忧之境。长期以来,国际支付标准都是由一些西方银行卡组成的联盟说了算,如今这个联盟也制定了移动支付的标准,并在全球推广,正与中国标准形成竞争格局。

  “一旦西方标准成了主流,就可能形成巨大的壁垒,严重制约中国移动支付在国际上的发展,甚至导致其丧失领先地位。”贺强告诉记者,本次两会上,他提交了关于保持中国移动支付产业全球领先地位的提案,其中包括将其作为推进数字普惠金融国策的核心战略,鼓励企业以“一带一路”为纽带加强与国外机构的合作,鼓励中国企业争夺话语权等。

  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如何让移动支付这个新业态,在对外开放新格局中发挥强有力作用,需要政府、企业与有关方面共同推动。

资料来源:互联网,观研天下ZQ整理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首部AI纲领性文件发布 我国人工智能发展将进入系统推进、全面赋能新阶段

首部AI纲领性文件发布 我国人工智能发展将进入系统推进、全面赋能新阶段

8月26日,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旨在系统性推动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2025年08月30日
中国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领跑全球 算力总规模位居全球第二

中国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领跑全球 算力总规模位居全球第二

8月14日,中国国家数据局局长刘烈宏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了“十四五”时期数字中国建设的发展成就。他表示,中国数字基础设施在规模和技术等方面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算力总规模位居全球第二,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

2025年08月15日
《实施意见》明确我国脑机接口产业两步走发展目标 行业迎来重大机遇

《实施意见》明确我国脑机接口产业两步走发展目标 行业迎来重大机遇

8月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脑机接口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明确了2027年和2030年两步走发展目标,并提出五大重点任务,旨在加快脑机接口技术创新和产业应用,推动我国在该领域实现全球领先。

2025年08月09日
2025年上半年中国电子竞技产业总收入破127亿元 自研赛事海外表现亮眼 国际化进程加速

2025年上半年中国电子竞技产业总收入破127亿元 自研赛事海外表现亮眼 国际化进程加速

8月1日,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第一副理事长张毅君在2025全球电竞大会上发布了《2025年1-6月中国电子竞技产业报告》。报告显示,中国电竞产业在市场收入、新品研发、赛事出海等方面均呈现增长趋势,产业链日趋完善,正朝着规范化、主流化、国际化方向稳步发展。

2025年08月04日
中国游戏产业持续升温!市场实际销售收入及用户规模均创历史新高

中国游戏产业持续升温!市场实际销售收入及用户规模均创历史新高

7月31日,在2025中国国际数字娱乐产业大会(CDEC)上,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第一副理事长、游戏工委主任委员张毅君发布《2025年1-6月中国游戏产业报告》。报告显示,2025年上半年国内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达1680亿元,同比增长14.08%;游戏用户规模近6.79亿,同比增长0.72%,均创历史新高。

2025年08月02日
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蓬勃发展:490余款大模型完成备案 个人用户注册总数超31亿

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蓬勃发展:490余款大模型完成备案 个人用户注册总数超31亿

7月30日,在国家网信办举办的《国家信息化发展报告(2024)》发布会上,国家网信办网络技术管理局副局长张光耀介绍了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现状与管理举措。当前,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呈现四大特点:

2025年08月01日
AI与绿色能源深度融合或将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核心驱动力

AI与绿色能源深度融合或将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核心驱动力

7月27日,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AI与绿色低碳发展”论坛在上海举行。论坛围绕人工智能爆发式增长带来的算力能耗挑战展开深入探讨,提出构建“算力与电力共生”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为全球AI产业的绿色转型贡献中国智慧。

2025年07月29日
中国云计算产业规模突破8000亿元 出海业务成新增长点

中国云计算产业规模突破8000亿元 出海业务成新增长点

7月24日,2025第十二届可信云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云计算市场规模达到8288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40%,呈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

2025年07月28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